民间故事:出身农村的张孟雄,被皇帝钦点“翰林”后执意低调回乡

民间故事:出身农村的张孟雄,被皇帝钦点“翰林”后执意低调回乡

古代对于读书人来说,实现人生价值,能够一展腹中才华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自科举制度出现以来,数不清的文人志士都在这条路上奋斗。科举高中之后,大多数人都会带着荣誉与头衔怀着喜悦的心情一路高调回乡,向家乡父老们展示着自己的成功。

而在清朝乾隆年间,偏偏有一人被皇帝钦点翰林之后却一路低调回乡。此人名叫张孟雄是陕西蓝田全家岭人士,出身穷苦,世代以农为生。从十几岁才开始读书的他,整日刻苦好学,没用几年功夫就能写得一手的好文章。起初,他参加了几次乡试但都未能如愿,以至于身边的人都讥讽他“张孟雄去应试,狗都不咬他”意思是他参加考试的次数很多。虽然多次乡试不中,但张孟雄一直未放弃始终保持自律,刻苦读书,终于在年过半百之时中了举人。

民间故事:出身农村的张孟雄,被皇帝钦点“翰林”后执意低调回乡

钦点的翰林

正如我们常说的那样,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中了举人之后,张孟雄并未太得意而是继续努力,因为他想再考取进士。有人说年纪越大,争取的心劲就越小,可这样的说法在张孟雄这里并不存在。年近花甲之后,张孟雄在外甥的陪同下进京赴试。当时的主考官王杰,在看完张孟雄的文章之后,心生敬意,直夸他文章写的好。但当王杰在试卷上查看姓名及年龄信息时,一下子就惊讶了因为张孟雄的年龄实在是太大了。毕竟科举选出的来人,还是要为朝廷服务的,花甲之年在当时确实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

民间故事:出身农村的张孟雄,被皇帝钦点“翰林”后执意低调回乡

主考官王杰便将张孟雄的文章呈给乾隆皇帝,由他再来定夺。皇帝看完文章后,对他也是大有赞赏,文章中的思想以及工整的书法都给张孟雄在皇帝面前加了分。还有比较巧合的是张孟雄与乾隆皇帝的出生年月日一样。得此人才,皇帝便下令想要召见他,但主考官王杰说道:“张孟雄乃一介布衣,不适召见”。话音刚落,皇帝朱批一点,封张孟雄为“翰林学士”。自此在民间张孟雄也常被人们称之为“张韩林”。

执意低调回乡

宫廷之中皇帝特设宴款待张孟雄,同时邀文武百官来作陪,宴席之上宫女们载歌载舞甚是热闹。受皇上恩典后的张孟雄,在京城只住了一段时间便觉得不适应。奢华的生活、朝廷官场上的斗争与底层百姓艰苦的生活形成的鲜明的对比,这让出身贫寒的他不习惯。

为此,张孟雄执意向皇上申请辞官回乡,从事耕作之业。离京时,皇上特意赏赐给他一根龙棍和龙灯,以及回乡费用和一众随行人员。王杰还提前通知沿途州府一定好生款待张孟雄。

民间故事:出身农村的张孟雄,被皇帝钦点“翰林”后执意低调回乡

刚出京城不远,张孟雄就把皇上赐的银两一部分留作回乡盘缠,其余的分给了随行人员让他们各自回京了。自己和外甥,买了一头毛驴就上路回乡了。且说路途上一直等待招待张孟雄的县官,早都准备妥当了就是不见张翰林的身影。原来,回乡时张孟雄并未选择走大路,而是走起了小路就是为了避免县官的招待。有一天张孟雄与外甥忘记买干粮了,遂不得不进潼关城采购吃喝之物。休整完后,天色已然全黑,两人只好在城中找一旅店歇息。但是当他们在城中旅店准备住宿时,都被店老板拒之门外了。理由很简单,就是县太爷要在城中接待翰林,城中旅店一律不准接纳其他外人。两人接连找了好几家店,情况都是一样,外甥见状很是生气。

民间故事:出身农村的张孟雄,被皇帝钦点“翰林”后执意低调回乡

后来,两人在离城中比较偏僻的地方找了一家旅店,在好生央求下老板才同意他二人在后院的柴棚里歇息。而且不能说话,不能点灯,不能随意乱跑……两人都休息后,气还未消的外甥,想起了皇上御赐的龙灯。想看看这灯到底管用不,随即便将等点亮,在窗口支了起来。县太爷听闻后,匆忙带着城里的乡绅前来迎接,见翰林还住在柴棚里可是下坏了。事已至此,张孟雄无奈的便与县官交流后,换了地方休息等第二日天亮后再次出发赶路。

让县官无奈

本就出身农村的张孟雄在回乡之后,除了日常读书还会下田耕作。他家的田园也被当地人称为“翰林田园”。据说有一次县太爷不小心路过他家田园,只好下轿拜见。与县太爷简单交流后,张孟雄便邀县太爷到家里吃饭,饭桌上都是当地农村的特色饭菜比如黑馍馍、浆水菜等类。饭桌之上翰林吃的比谁都香,反观县太爷一脸的苦相,慢慢悠悠的吃。在皇上钦点的翰林面前他又不敢说什么,只好继续吃,刚吃完一碗,翰林就给他再加一碗。对于整体好吃好喝的县官来说,连吃好几碗农家的粗茶淡饭真的是太难了。饭后,县太爷与翰林匆忙告别后想乘轿尽快离开,谁知翰林还要亲送他几里路。这件事过后,当地的县太爷再也不敢往这个地方来了,生怕碰见了朴实无华的张翰林。

民间故事:出身农村的张孟雄,被皇帝钦点“翰林”后执意低调回乡

在张翰林的故事中,我们看到无论你的出身怎么样,机会还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一次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的放弃。花甲之年才钦点翰林的张孟雄,无疑是刻苦努力的榜样。在名与利面前,他没有忘记出身,用低调回乡的行为来践行自己的人生理念。在农村张翰林依旧能读书,能写字,能农耕……将自己的故事留给后代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