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很多人不知?

俗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很多人不知?

大家都知道,中國式出了名的禮儀之邦,這在全世界都是被承認的,有這樣一個高的評價絕對離不開老祖宗的文化傳承,這是在千年當中所積累下來的,而古人也把這些歷史文化都形成了一種完整的道德準則來要求後人,在為人處事這一方面都有了嚴格的束縛和規範,慢慢的這種文化就變成了民間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俗語,這對很多人在行為上都有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就比如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叫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這句話的目的就是告誡那些心懷鬼胎的人,畢竟在古代,不管是世界上哪些國家,都會供奉著自己的神靈,比如印度佛教徒特別多,都信佛祖,而歐洲基督教徒比較多信奉上帝。那麼在中國歷史上人們大多都敬畏神明。就像是道教當中的玉皇大帝,以及佛教的觀音菩薩,只要是生活當中有哪些不如意的地方,很多人都會去寺廟拜一拜,燒燒香,希望得到佛祖的庇護和保佑,這裡的舉就是指的向上的意思,本身就是把神明放在桌子上然後去供奉。

俗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很多人不知?

神明就會在頭頂上看著你,後來就發展成了你要是在寺廟做任何事情,神明都會看得到。也有古人在教育自己後代的時候,會說,你以後一定要爭口氣,列祖列宗都一直都在看著你,其實就是告訴晚輩一定要約束自己的行為,做一個正直的人,對於那些做過壞事的人也有了警惕,讓他們能夠早點醒悟,浪子回頭。

其實這句俗語後面還有一句,這句才是真正的精華,只是十人九不知,下半句就是:不畏人知畏己知。這句話出自哪裡呢?就在清朝時期有一個官員叫葉存仁,當了十幾年的官,完全不看重名利,對待百姓也是很好,兩袖清風。就在他準備要辭官離開官場的時候,他的手底下的人送了一葉扁舟當成是離別時的贈禮,被葉存仁拒絕了,他於是給下屬寫了一首詩:明月清風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

俗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很多人不知?

所以在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下,後人就把葉存仁的這首詩最後一句話,和俗語那句話聯繫到了一起,這樣讀起來似乎更有韻味,更能起到教育的作用,畢竟在幹了壞事之後,內心就會感到坐臥不安,每天在家裡都會怕別人知道這件事,或者哪一天這件事暴露了,因此總是吃不好睡不好,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因此就有一句話: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你要是真的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幹了壞事,就不要去做,一個真正可以被稱為君子的人,就是在他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會嚴格要求自己,謹慎的去做每一件事情,這才是真正的君子,而在古代,像林則徐,文天祥這些人,都有君子氣概,流傳千年都被人銘記。

俗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很多人不知?

所以,要看一個人修養高不高,就看他做人方面是不是夠堂堂正正,做事是否光明磊落,一個人可以有目標有方向,但是做事一定但求問心無愧,這就是古人的智慧,流傳至今也那麼具有哲理性。

俗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很多人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