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精神,從未離開這方土地——探尋“國保”單位石棉縣安順場紅軍強渡大渡河遺址新變化


紅軍精神,從未離開這方土地——探尋“國保”單位石棉縣安順場紅軍強渡大渡河遺址新變化

安順場紅軍強渡大渡河遺址



 雅安日報/北緯網訊 對於中國人來說,紅軍強渡大渡河的壯舉並不陌生,它曾出現在教科書當中,17勇士冒著槍林彈雨攻佔大渡河北岸渡口的英雄事蹟更是耳熟能詳。

在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中,由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在渡過金沙江之後,經會理、西昌、冕寧等地,於1935年5月24日到達安順場,準備強渡大渡河繼續北上。當時蔣介石聲稱“要讓朱、毛成為石達開第二”。然而就在5月25日,由劉伯承、聶榮臻親自指揮,紅一團一營二連的17名勇士組成渡河奮勇隊,在當地8位船工的幫助下,勇敢地朝著北岸挺進,最終佔領了北岸渡口,為紅軍在大渡河上打通了勝利通道。

戰火和硝煙早已消逝,但大渡河滾滾而下的河水,拍打著巖壁發出的轟鳴,好似提醒著後人這裡昔日發生的壯舉。

近日,記者來到安順場紅軍強渡大渡河遺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近距離聆聽紅軍故事。

難忘歷史 重溫激情燃燒的歲月

在氣壯山河的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壯舉中,大渡河是一個閃耀的地標。1935年5月,中央紅軍勝利強渡大渡河,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而只有真正親近這條河,才能感受到紅軍當年無與倫比的英雄氣概。

站在安順場鎮大渡河古渡口,雖然河寬不及當年,但河水依然洶湧湍急。據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副館長宋福剛介紹,這裡就是紅軍當年強渡大渡河的渡口。

這一條寬闊的大河,河水湍急,奔騰不息,中央有漩渦,甚是危險。

1935年5月,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順利通過彝區後,於24日晚來到安順場。這裡是大渡河在附近唯一的渡口,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曾在這裡全軍覆沒。紅軍渡河時情況十分危急:正值汛期,河水陡增,河面有300米之寬。蔣介石嚴密部署了沿岸防線,沒收了所有渡船,北岸派重兵把守,南面有國民黨中央軍緊追,企圖憑藉大渡河天險讓紅軍再蹈石達開覆轍。然而中央紅軍以迅雷之勢佔領了安順場,奪得唯一一隻敵人沒來得及毀掉的渡船,發起了渡河戰鬥。

在宋福剛的帶領下,記者看到了當地特有的渡船。一頭高高翹起,好似昂起的頭顱。“這可能是為了避開大渡河的大浪,也可能是為了在沒有緩坡的對岸險山做個靠岸的橋樑。設計出這樣的小船,可見當地人對大渡河之險有深切體會。”宋福剛說。

80多年前,17勇士就是坐著這樣的小船分兩批在大渡河中劈波斬浪的。他們用血肉之軀,在槍林彈雨中成功強渡天險大渡河,為紅軍北上抗日打通了道路。從此,“翼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成為安順場聞名遐邇的紅色標籤。

經過歲月的洗禮,此處已難尋當年紅軍渡河的蹤跡,只見大渡河邊矗立著一塊大石,刻有“紅軍渡”三個大字。曾作過紅軍機槍手掩體的巨石上三個鮮紅的大字,蒼勁有力。

遙寄過往,此地槍聲驟響。彈雨遠去,青山如黛,山村如畫。

“安順場紅軍強渡大渡河遺址由以紅軍頭像為標誌的紀念碑、存放革命文物的紀念館、大渡河紅軍渡口、紅軍炮臺、紅軍機槍陣地、紅軍戰鬥遺址、紅軍強渡成功登岸的安靖壩桃子灣、紅軍書寫的標語、保存完好的紅軍指揮樓等組成。”宋福剛介紹,當年軍民團結奮鬥的一切印跡,走過的路、住過的屋、用過的槍、寫下的標語、傳頌的故事等,在這裡都已經成為一種紅色文化。

一寸山河一寸血。

為紀念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的勝利,石棉縣在安順場圍繞著當年的渡口原址修建了紀念碑和紀念館。

記者眼前的紀念碑為四方形,正面是一位紅軍戰士的塑像,雙眼炯炯有神凝視前方,塑像下是17勇士駕船強渡天險的浮雕。碑體背面,在一塊黑色大理石上,刻著“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碑”幾個金色大字。眼前,這座紀念碑高高聳立,靜靜地矗立在群山環抱、河水奔流的大渡河畔,好像懷抱一顆初心靜默地迎接著每一個前來瞻仰的人們,而後又以留戀的目光目送他們離去。每當黃昏時分,參觀者慢慢遠離,白天那一抹得以慰藉的時光漸漸被漫漫長夜取代,與其相伴的仍是一座座烈士身軀化作的巍峨山脈和奔騰的大渡河水。

離紀念碑50米遠處便是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

館外,蒼松翠柏。館內,一張張老照片、一件件紅軍用過的武器和穿過的衣物、一段逼真影片,還原了當時的場景。徜遊在紀念館內,可以看見三五成群的遊客;他們或端詳沙盤,或近距離觀看紅軍當年戰鬥時用過的槍炮、大刀、旗幟等實物展陳,或安靜地聽解說員介紹,時不時發出幾聲感慨,臉上寫滿肅穆和敬畏。

奮鬥不息 今日安順場日新月異

紅色革命的火種從未曾熄滅。

紅軍戰士以血肉之軀譜寫的這首壯麗史詩,至今閃耀著奪目光輝。而紅星照耀過的安順場如今作為紅色教育基地,吸引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

近年來,石棉縣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在紅軍長征強渡大渡河革命遺址,打造了安順場全國“初心”體驗教育基地,弘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加強黨性教育,築牢了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為追尋紅色足跡,讓黨性教育“上戰場”,此地還建設了1248井、松林湖等10餘個紅色元素聚集、富有紅色積澱內涵的教學點,運用聲、光、電手段提升“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川礦記憶陳列館”等紅色景區,增強革命文化影響力。

近段時間,來安順場紅軍強渡大渡河遺址接受紅色教育的遊客越來越多。尤其是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的紅色之旅,讓遊客重溫過去,深受洗禮。

昔日戰地烽煙去,喜看今朝美如畫。

紅軍在安順場停留的時間並不長,但紅軍精神卻世世代代在這裡傳承。發展“紅色旅遊”,安順場有著明確的思路。當下,安順場已將歷史、文化和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使其成為發展經濟、造福人民的重要產業。

為提升安順場景區旅遊品質,石棉縣不僅將安順場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將其定義為集生態觀光、陽光休閒、民俗體驗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目的地。

步行安順場街頭,兩旁的建築白牆青瓦,一派古香古色的川西風格新民居,遍佈著當地民族特色與紅色文化相結合的客棧、餐館、店鋪,其中一家名為“紅軍渡”的客棧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家客棧的老闆陳燕擅長講紅軍長征時強渡大渡河的故事。她說,以前,村民們主要經濟來源是靠大渡河谷種水稻、山上種玉米。而今,安順場因為紅色旅遊,帶動了周邊餐飲、住宿等行業的發展,百姓的收入較以前有了大幅提高。

如今,新開發的商業街和安順場紅軍遺址公園連為一片,整條街上仿古風格的民居錯落有致。遍佈景區角落的一枚枚二維碼標識,用現代化的手段介紹著這裡的特色。

綠水青山間,往來的八方遊客,他們或追尋紅色足跡,或縱情山水美景。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眼前的繁華引人深思。

美麗鄉村發展靠什麼?用安順村黨支部書記劉偉的話說,靠黨的政策,靠村幹部、黨員、村民共同奮鬥。

行走於安順村,處處花卉鮮豔,柑林蔥蘢,呈現出一幅綠意盎然、新風撲面的美麗畫卷。劉偉介紹,當地群眾十分珍惜紅軍在安順場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並將之轉化為秀美鄉村建設、精準扶貧工作的動力。

時光能讓人穿越古今,淨心明道。

昔日 “強渡大渡河的英勇戰事”,留給人們對和平熱愛、幸福追求的更多思考;今天,這裡的人們踏著紅軍的足跡,發揚鐵軍精神,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正走出一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康莊大道。

記者 石雨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