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家和战略家的区别是什么?

文史频道


解放战争进入到1948年初,东北战局逐渐明朗,此时西柏坡统帅部最担心出现的情况是:东北蒋军放弃所余要点,全部撤入关内。巧合的是,美国军事顾问团此时也当真向蒋介石提出了“全面放弃东北”的建议,应该说,此方案从战略上说是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美国人的观点是,第一,东北蒋军已被完全孤立于若干要点,拖下去有全军覆灭的危险。第二,美国已经无法负担蒋军在东北地区存在和作战的巨大成本。第三,各地守军的物资补给几乎全部依赖空运,而当时军用与民用航空的所有运力总和,都无法满足如此浩大的吨位需求,继续下去无异于饮鸩止渴。

虽经不断打击和消耗,蒋军在全国战场的五大军事集团中,仍以东北和中原地区的部队素质及装备最优,一个是黄埔嫡系集中区,一个是远征军集中区。如果蒋介石接受美国人的建议,则解放战争的发展形势就很难说是什么样子了,约60万大部美械的东北蒋军撤往华北或者中原,其后果是不可预估的。



因此在1948年2月7日,东北野战军的冬季攻势还在进行时,西柏坡在当日电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对于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东北蒋军各个歼灭最为有利”!这也是辽沈战役最初的构想,毛泽东在战略上的高瞻远瞩,在这份电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虽然当时还只是以商量的口吻。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蒋介石考虑再三否决了美国人的建议,他心中的理由也有三条:第一,刚刚“行宪”当上总统就弃守东北,政治上影响太坏。第二,东北蒋军的存在,可以牵制住最强大的我东北野战军,避免关内战场力量失衡。第三,是内部东北籍政要与将领的请愿抗议,连养病的陈诚都“躺枪”因此被喷。



东野百万大军的统帅林彪,毫无疑问是个优秀的军事家,但是用兵一向谨慎和精于计算,喜欢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果。林彪接电后认为,在长春没有攻克的情况下,东野主力离开北满根据地大举南下是危险的,极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敌、补给线被切断的不力局面,因此回电建议先打长春。

西柏坡非常了解林彪的作战风格,亦知林总并非有意避战,但是毛泽东认为,现在已经不是精打细算的时候,而是应该以更大的气魄进行东北战略决战。同时他还有一层隐忧,即一旦长春郑洞国10万人被打掉,反而给沈阳和锦州之敌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迫使他们真正的加速南逃关内——战略眼光的全局观、大局观和深入观,才是战略家和军事家的根本区别。



不过,西柏坡还是勉强同意了先打长春的意见,这也是将帅之间的彼此尊重。但是东野攻击长春的战事很不顺利,于是改为重兵长期围困,林彪的思路是,等到守敌虚弱到一定程度、或者试图突围时,再从运动中打掉敌人解放城市。可问题是,时间在流逝,第二次危机不期而至。

美军顾问团再次提出了建议,团长巴大维将军认为,如果蒋介石不能从东北全面撤出,退而求其次,也必须加强锦州方向的兵力,以守好东北的“大门”,具体措施是从华北增兵一部,同时将沈阳守军抽调有力一部加入锦州守备部队。蒋介石虽然指挥拙劣,战略眼光还是有些的,随即同意了这个建议并命令卫立煌执行,当然这也是西柏坡最担心的。



然而卫立煌拒绝执行命令,这个身经百战的陆军二级上将有自己的理论:从沈阳到锦州的撤退行动,必然给东北野战军创造战机,只要他不不出击不移动,那林彪就奈何不得,四平之战给了他奇怪的坚守信心。而至于全国战场的格局卫立煌并不关心,作为高级将领,他更在意自己在东北的政治和军事声誉。因此蒋介石多次要求他打通沈锦线都没有下文,这也是蒋军必败的一个主要因素:将帅难以同心。

在敌人的犹豫和争吵中,西柏坡正焦急地等待东野南下作战,从3月到7月期间电联不断,林彪总是小心翼翼强调困难,毛泽东终于从不悦到忍无可忍,1948年8月11日以一封口吻罕见严厉的电报,批评了东野指挥机关的贻误战机,林罗刘阅电后深感问题严重,开始认真考虑南下事宜。



三天后,任命林彪为东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见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的电文到达,这是赋予了林彪在东北战场的指挥全权,敦促他立即展开行动。

在西柏坡谆谆教导和循循善诱之下,东北野战军终于下定了南下北宁线作战的决心,9月3日东野司令部复电西柏坡:我们决心“置长春和沈阳之地于不顾,确立攻击并控制锦州的决心,确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由伟大的战略家英明决策、由优秀的军事家负责实施的辽沈战役,就此轰轰烈烈地打响了。


度度狼gg


军事家主要关注的是战役、战场和任命和调动,刘伯承、彭德怀、林彪和粟裕就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据说林彪和粟裕是出了名的地图迷,一天到晚地图不离身,他们主要抓的就是在某个区域如何利用所有优势获得战役胜利,
战神刘伯承

战役和战术的不同是战役由多个大大小小的战斗组成的,战役指挥要保障战区内整体战斗的胜利,一线指挥官只要按上级要求前进、后退、坚守或撤离,军事家相当于大车间主任或生产厂长,也可以说成功的集团军领导就是军事家,刘伯承多一个军事理论家的头衔,因为他有军事著作以及在军校作领导的经历!


最能打硬仗的彭德怀

而战略家又和政治家有相似的地方,即要关注战役情况又要考虑更大更远的问题,但是政治家侧重于政治外交,战略家侧重于军事和政治的总体战略,例如红军过草地张国焘不听中央的决定执意西去,结果到人烟稀少的西部被敌人围困着打的赔本买卖,人员死伤过大半后被迫再过草地,张国焘就是个拙劣的军事家还想自不量力的关注战略问题。
安排周祥的林彪


还有国民党的总裁蒋介石,往往对打仗战斗、战役和战略不分,常常干预一线战场的兵力布置,所以导致打败仗,被大家称其为“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领导人。
临危受命、以少胜多的粟裕

军事知识在当代也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样高校毕业,有的可以年薪百万有的只是他的几分之一,原因就是职能不同,同样的职位年薪也相差很大,原因是跟的公司领导和平台的不同,有贵人、有好平台能成条龙,没有贵人、好平台只能是条虫!



黄蜂二师兄


战略家一定是军事家,但是,军事家不一定是战略家。

军事家把握的主要是把每一场战役打胜,实现自己的某种抱负,他们的出发点一般都是从一个点上开始的。

战略家不一样,战略家考虑的是面,也就是所谓的从全局出发。必要的时候,战略家可以放弃某一场战役,来赢取整个战略上的胜利。

因此,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其实想当一个战略家,比当一个军事家,要难得多得多。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家有很多。

但是,说到战略家,就寥寥无几了。

大家都知道,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毛泽东,即是战略家,又是军事家。他在和反动派打仗的时候,一直都是从战略上来考虑问题的。

我们大家比较熟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争取。

这就是战略上的层面考虑的,尽管当时工农红军,遇到了各种艰难困苦,但是,毛泽东相信只要战略上布对了局。

通过一些列战术的实施,最终,我们将会取得革命的胜利的。

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毛泽东最后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就是靠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就是靠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布局的正确性。

还有抗日战争时期的《论持久战》,也是从战略层面上来看待中日之间的战争的。并且他还指出,中日之间的战争,是需要长时间的战斗,才能结束,它需要经过战略防守,战略相持,和战略进攻三个方面。

结果中日之间的战争,就是通过全体中国人民的抗战。经过长达八年的时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的。

一个伟大的战略家,在一开始布局,就已经预料到了最后的结局,也许这才是最难以把握的地方。

所以,很多人只能当军事家,而难以成为战略家。

当然了毛泽东在战略方面的布局还有很多:比如说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布局之前,毛泽东就预测到了中国的革命,若是想取得胜利,就必须要把这三场战役打赢。

这三场战役就是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

结果正是在打赢三大战役之后,中国彻底的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的。

也正是因为毛泽东的每次战略的布局,最终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了,人民获得了自由民主,独立与自由的权利,全体中国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这就是一个优秀的战略家和军事家,带给中国人民翻天腹地的变化。当然了毛泽东还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著名的诗人。

相信通过我以上说明的这些,你肯定就知道战略家和军事家的区别了吧。若是不从战略上出发来说,但从军事家上来说,无疑,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之战,就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


不才讲史


辽沈战役之前,国军在东北的五十万人军队,基本上龟缩在三个要点,非常集中,也就是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地方。东北解放军当时总兵力实际已超过五十万人,数量上占有优势,而且主力集中在北满,因此,东总的想法是,围困长春,吸引沈阳敌军来援,搞围点打援,守株待兔。

但当时解放军的这个战术国军已经比较了解了,所以很难成功。在是否救援长春的问题上,国军统帅部与各级将领之间分歧很大。新到东北代替陈诚指挥的卫立煌认为国军只要出城,没有工事掩护,就容易被解放军在运动中包围消灭,所以应该凭借城防工事固守。统帅部则希望能将东北主力撤入关内,确保华北。但总的来说,救援长春不是主要可供选择的方案。

解放军围困长春达半年之久,国军仍然没有动静,丝毫没有大举救援长春的意思,但东总认为这样守株待兔在军事上是最安全的办法,占据主动。中央则逐步形成了将东北国军就地消灭,不让东北国军入关,或者从海上逃走的战略意图,这样就可以加快战略决战的步伐,进而可以加快全国解放的速度。

因此,中央主张先打锦州范汉杰集团。锦州是国军在东北的三大重点之一,是东北与华北两个战区联系的必经之路,只要打下锦州,切断东北与华北的铁路联系,就可以让东北国军成为孤军,并且失去物资补给通道。但锦州是国军重点经营多年的据点,设有永备工事,防守兵力约十万人。而且,打锦州就意味着解放军必须从北满侧敌南下,越过沈阳,有遭到沈阳与华北两个国军重兵集团的夹击的可能性,存在一定的危险。

这样,中央的主张和东总的主张之间就有了矛盾。不能说谁对谁就一定不对,而是因为双方考虑问题的视角不同。东总考虑的是如何安全的完成东北解放的任务,只要东北没有国军了,东北战场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东北国军撤退到其它战场,对其它战场的形势有什么影响,那是中央和其它战场需要考虑的问题,东北不需要考虑。

中央考虑的是全国战略问题,东北战场的作战不仅只着眼于东北的解放和胜利,而是要能够对全国战场的整体有所贡献。如果东北国军席卷入关,彻底放弃东北,东北解放军也算是完成任务,但这必然会加大关内战场作战的难度。所以,从全国战略需要的角度看,将各个战场的国军分割在不同战场加以消灭,当然是最为有利的。

这就是局部战场和整体战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在中央做出这样的战略要求的时候,其实本质上对东北解放军的实力是比较有信心的,认为东北解放军有能力把东北的国军完全就地消灭在东北,不放入关内,反而是东总自身对东北解放军的实力不那么有信心,顾虑比较多。但最后的事实证明,这种顾虑虽然有必要,但还是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的。

相比之下,中央要求华野粟裕率三个纵队渡江南进,同样是为了全国战场的胜利的需要,但背后透露出来的是对华野在长江以北与敌人进行战略决战并没有太大信心,所以要求仍然是华野分兵作战,扯散敌人,减轻中原战场的压力。但粟裕则用事实证明,华野是有能力在长江以北与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不需要渡江南进就可以达成这个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说,辽沈战役是在中央战略计划之内的,是应该而且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淮海战役则是在中央战略计划之外的,属于华野送给中央的一个意外惊喜。尤其是在淮海全歼黄维兵团、杜聿明集团的三个兵团,这都是战前中央与粟裕电报往来讨论的时候没有考虑过的,甚至粟裕也不认为华野有这个能力,反而一直试图在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下一步应该全力围歼李延年、刘汝明两个敌人在华东战场上相对较弱的兵团。


萧武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诞生过很多的著名军事家,辉耀在几千年的灿烂星空,为家国、为民族做出了可歌可泣的伟大贡献,彪炳史册,永著丹青。

但五千年的时空里,却少见极有品鉴和胆魄的战略大家。换句话说,军事家多如牛毛,战略家却廖若北斗──战略家一定是优秀的军事家,军事家却不一定能够成为伟大的战略家。

所谓的军事家,指的是在对外作战中,采取军事行动成功捍卫己方的威权地位,对敌方实施战术上的致胜打击,有效驱逐、歼灭敌方的有生力量,壮大自我的统治地盘和政治地位。

而战略家,则要具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战略眼光,具有临大势观大局定江山的胆略和气魄,可以成功预见一些时代必然走向和发展趋势,并能牢牢把握住大势,成功引领己方占据致胜的制高点,从而获得战略上的全面优势,直至完全胜利。


在中国,成功的军事家可以一口气说出很多,都具有横扫千军的凛然气概。而战略家却实在是凤毛麟角,能够称之为伟大的,更是屈指可数。这里面,个人以为,只有人民领袖毛泽东才能当得起最伟大、最杰出战略家的美誉,没有之一。

毛泽东首先是一位职业革命家,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身上,一口气可以罗列出很多头衔或称谓。比如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军事家等等,还是一位卓越的伟大诗人。

在毛泽东面前,所有的军事家、战略家都相形见绌,包括上下五千年里国内的、驰誉寰宇海外的,都不能丝毫掩盖毛泽东的伟大光芒。至于毛泽东的战略家、军事家史实,相信熟知中国历史的世界公民都会如数家珍的说出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当代还有一位可称战略家的人物,他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公的眼界和远见也足以影响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界。




龙吟148119260


军事家和战略家的区别到底是什么,我举几个例子,相信大家就明白。

张良和韩信:

张良战略家,韩信是军事家,张良为刘邦制定五年规划,佐策入关、斗智鸿门、暗度陈仓、下邑奇谋、劝都关中,为刘邦谋划将来。而韩信为刘邦攻城略地,完成眼前任务。

周恩来:项羽打了一百个胜仗,顶不住张良一个主意,优势变劣势,只好求和。



荀彧与曹操:

荀彧是战略家,曹操是军事家。荀彧为曹操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具体的军事路线,而曹操是帅才,是军事家,指挥具体的战役人物,所以战略家不一定是帅才,不一定是军事家。

诸葛亮:

诸葛亮既是战略家又是军事家。战略家体现在《隆中对》,为无寸地容身的刘备谋划三分天下的将来。军事家主要体现在他的统领蜀国军队,制定法规军纪,训练士兵以及南征蛮荒,六出祁山,斩张合诛王双,殴司马上等。


刘伯温和徐达:

刘伯温为朱元璋,制定了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正确路线,徐达就是按照这条路线,为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

白崇禧和薛岳:

白崇禧是战略家,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制定了纲领性的六条六条指导原则。

“坚壁清野”、“焦土抗战”、“发展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取时间”

敌后游击战,持久战的战略。薛岳是这六条战略的具体执行者之一,是军事家。

毛泽东和粟裕、林彪:

毛主席是战略家,为解放战争制定了5年解放全中国的战略规划,向南防御,向北发展,关内尽量把敌人迟滞在国统区,拖延及尽量减少国民党向东北增兵。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这是最正确的战略,牺牲局部力保东北大局。

粟裕是军事战略家,从局部的战役实际出发,思考战争的规律及敌我势态,实时提出集中优势兵力内线打歼灭战的战役方针,影响及调整了中央毛主席的战略规划,并使得5年解放全中国的计划,提前两年完成,这是从局部影响全局的最典型例子。

林彪是军事家,只关注,东北自身的形势,做好毛主席交代的任务。

结论:

以上就是战略家和军事家的区别,战略家不一定是军事统帅,军事家,军事家也不一定是战略家。战略家通常都能趋利避害,得到善终,军事家一般看不到更远,往往下场不好。而军事战略家,则是比较少的。既能统领千军万马,百战百胜,又能顾全大局。


弹史遇见你


战略家就是有战略眼光,看到大局,粟裕将军不仅是伟大的军事家,也是伟大的战略家,1948年初,中国军委命令粟裕带三个纵队南下过江,吸引蒋军主力回防江南,减轻中原战场的压力。但粟裕经过慎重考虑,认为三个纵队挺进江南,远离后方,后勤供应,伤员安置,兵员补充都成问题,三个纵队十万人左右,到江南减员应该仅剩五.六万人,形成不了气候,不能调动中原战场三块硬骨头18军.5军.7军回防江南。因而向中央军委斗胆直陈,拒绝带三个纵队南下过江,建议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中央军委采纳了粟裕的建议,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江山归一统


粟裕和林彪,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战将中最出色的两位军事家。在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中,战功最显赫、战绩最突出的两位军事家之一,“辽沈战役”是我国解放战争当中的第一仗,由于林彪出色的指挥,不仅完全解放了东北,在以后的解放全中国的战争中,“辽沈战役”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数量上第一次超越了国民党,三年来,我军从了防御正式转入战略进攻。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解放了全中国。毛主席曾经说过;“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的解放事业提前了至少三年”!林彪领导下的东北野战军,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解放了大半个中国。而粟裕,在华中战场上的发挥也十分出色,他指挥了整个“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仅“淮海战役”就歼灭国民党近80万精锐部队。粟裕指挥的战役,几乎解放了华中和华南地区。两个人的指挥才能,是解放军众多战将当中最出色的,1955年,林彪被授予元帅军衔,粟裕则被授予大将军衔。两位被称之为军事家,没有任何悬念。

然而,他们两位“军事家”,在毛主席面前,只能算是“帐前”一员战将而已,真正的战略家是我们伟大的毛泽东主席!

以一事为例;辽沈战役的前期,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组成的“东总”,在东北的战略布局和战争打法上,与毛主席领导的中央军委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东总”的战争指导思想是;“围长春”,“打四平”、“困锦州”,在东北地区全面铺开,各个歼灭。而毛主席领导的中央军委却不同,毛主席是站在全国的角度上看问题,高瞻远瞩纵览全局,毛主席认为;东北的战事应该采取“关门打狗”的战法,既:集中优势兵力迅速拿下东北战略要地~锦州,将全东北的60万国民党军队堵在东北,实施全歼,不让国民党军队的一兵一卒逃出东北,以免再留下后患。其实,毛主席在当时就已经为中国的全部解放而布局了。无疑,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是正确的,是具备大局观的。为了说服林彪,令其改变战略思想,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与东总进行了,多封“电报交流”,但是,倔强的林彪依然没有放弃他自己“战争思想”,结果,半年过去了,“围困”的长春依然没有解放、四次攻打四平失败。此时,林彪才初梦方醒,才感觉到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东北战略思想”是正确的!认识错误改变思想的林彪迅速集结兵力,攻打锦州,由于林彪临场指挥出色,近40几个小时就拿下了12万守敌的锦州,守敌中将司令范汉杰也成了俘虏。不可否认,“辽沈战役”的胜利,与林彪的出色指挥是分不开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毛主席伟大的军事思想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指导,才是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的根本,有了毛主席的伟大战略思想,中国才能迅速得以解放。

可以说,毛主席的伟大战略思想,从“遵义会议”以后,就一直指导着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早在中国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就提出了“论持久战”的伟大战略思想,事实证明,“论持久战”适应中国的抗日战争,早在井冈山斗争中,毛主席就提出了伟大的“游击战十六字方针”,事实证明,“十六字方针”,更加适应处在困境中的红军,正是毛主席伟大的、正确的战略思想,才使中国人民一步步的走向胜利。、

毛泽东主席才是真正的伟大战略家!<strong>


东义义


在经历了四次围剿大作战失利后,军事家常申凯痛定思痛摒弃了原有的老套战略战术,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帮助下采取堡垒稳步推进的新战略,发起了第五次围剿作战,就是利用碉堡封锁政策进行持久战,一步步压缩红军的作战空间及补给,以打破红军最擅长的游击活动。

指挥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是伏龙芝军事学院高材生奥托布莱恩(李德),针对常申凯采取新的战略战术,奥托布莱恩也提出了短促突击的反围剿新战术,即以堡垒对堡垒打运动战硬抗,当敌人离开堡垒时立即组织快速部队进行突击,目的是不丢一城一池。

结果,奥托布莱尔的这一套战略战术导致红军差点全军覆没,一度引起了众怒,是役过后红军不仅丢了大片苏区而且被迫进行长征战略性大转移。

奥托布莱恩虽然科班出身而且也发表过很多军事理论著作,受到不少人的追捧,美记者斯诺还称之为有过人之处的军事战略家及战术家。但是,李德的悲剧之处就是不懂得活学活用,将所学到的那套军事战略战术照搬到了我华战场上,不仅脱离了实际而且毫无全局意识可言。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保存自己的同时消灭敌人”才是全局,这就是所谓的“战略”意识,也是军事家和战略家最大的区别点,即全局观。

奥托布莱恩在指挥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采用的战略战术,如果在双方兵力相差无几的情况下确实可行,但事以愿违,在敌数倍于己的情况下这就是一个“送命”的战法。因此,斯诺说的话并不能认同,奥托布莱恩只能算是一个“图纸”上的军事家,而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和战略家。

从战争角度而言,作为一个纯粹的军事家,往往比较注重的是如何排兵布阵;而作为一个优秀的战略家,往往都要深谋远虑、长远布局,就是思考打完这一仗之后下一仗该如何打,就像下棋一样走一步要看三步甚至更多。

毛主席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和战略家,战争的最高目的即“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就是他老人家提出来的。他老人家指挥作战往往都很重视第一仗,但更重视第一仗胜利之后的第二、第三仗如何打?毛主席在指挥的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包括抗日战争都就是这么打的,这叫战争的可持续发展。

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毛主席采取避敌锐气、击其懒性的战略,一举打破了敌人的首次大规模围剿,振奋了军心;第二次反围剿作战中采取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先打弱敌战法,不仅歼灭了敌人有生力量而且缴获了大量的装备,也因此壮大了红军,为赢得第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日战争中,在敌强我我的情况下,毛主席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仅使得八路军和新四军得到了壮大与发展,而且牵制了大量的日军。


赛门之略


中国自古以来,涌现出了很多的军事家,如吴起、白起、孙膑、韩信等等,犹如灿烂星河,熠熠生辉。但战略家却少之又少,优秀者如张良、孙武、毛泽东等。

什么是战略家?

战略家是指制定战略方针获得战争胜利的人,需要有能着眼整个战局,长远的战略目光,要懂得合理分配使用己方所持有力量资源。能着眼整个战局,且拥有极强的宏观意识和长远的战略目光,并能全面详细正确的制定己方的战略方针并能合理分配使用己方所持有力量与资源,从而引导我方获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什么是军事家?

军事家,具有对军事活动实施正确指引或是擅长具体负责军事行动的实施的人。

可见,战略家的评定具有更高的标准,具有比军事家更高的站位,更高的视野,更大的格局,战略家可以是军事家,但军事家却不一定是战略家。

如孙武,帮助吴王阖闾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屡立战功,同时著有《孙子兵法》,其中每一篇都是经典,都有战略眼光,都有战略格局。比如:《孙子兵法·谋攻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已不是方法层面的事了,而是上升到思想层面了,这是一般军事家所不具备的。

再从我国现代军事家和战略家来看,1989年中央军委编纂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认定了36位军事家。

他们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杨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叶挺、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权,彭雪枫、罗炳辉、还有林彪、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如此多的著名军事家或伟从之中,评定为战略家的只有毛泽东一人。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为什么只有毛泽东是战略家呢?它不仅是军事家,更是战略家,不但是军事战略家,还是外交战略家,他的《论持久战》,《实践论》、《矛盾论》、《论十大关系》等都是哲学思想的深层思考,在建国前处理与国民党的关系,以及建国后处理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上都有着战略规划与布局,这种层次与能力已远非一般军事家、外交家所能企及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