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英國公獨女逆風翻盤,靠的是這個

重溫《知否》,再一次被明蘭的聰明隱忍,睿智果斷折服

也讓我注意到了劇中的另一女子,英國公獨女--張氏

一開始,張氏給人的感覺自命清高

她不屑於附合任何人

不願惺惺作態

更不會甜言蜜語,哄著丈夫開心

《知否,知否》:英國公獨女逆風翻盤,靠的是這個

她的這種性格註定她不討人喜歡

丈夫不疼愛她

連個小妾都敢在大庭廣眾之下諷刺她

更是敢在她生產之際,阻攔太醫,險些害得母子雙亡

在那個以丈夫的寵愛為生存條件的年代,她幾乎是毫無勝算,任人宰割

她卻能在最後翻盤逆襲,靠的究竟是什麼呢?

1

霸氣大義的父母

作為獨女,且又是高齡得此女,英國公夫婦自然對女兒呵護備至

《知否,知否》:英國公獨女逆風翻盤,靠的是這個

在物質上給予最好的條件,在精神上又給予了充分的愛

作為國之棟樑,英國公把百姓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當皇上為了朝堂安定,有意新舊兩臣連姻,他毫不猶豫的答應,把女兒嫁給沈國舅

儘管他知道沈女婿對亡妻念念不忘,女兒嫁過去必定受委屈

為了百姓少受戰亂之苦,他還是以百姓為主,同意把女兒嫁了去,這是大義

作為女兒,張氏清楚明白父母的心思

這樁婚事,她願意嘗試

她有強大的內心,她覺得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在女兒產子,命懸一線時,作為父親聽到女兒那句:“爹孃,我盡孝了”

《知否,知否》:英國公獨女逆風翻盤,靠的是這個

忍不住老淚縱橫,跌倒在地,眼中滿是痛苦和心痛,

也許在那一刻,他有些後悔當初的決定

得知事情的前因後果,他霸氣的帶著女兒和外孫,回到了自己的家,並提出合離

有如此霸氣的父母,何其有幸

張氏知道,無論自己做什麼決定,父母一定會支持到底

因為她的背後站著一對無條件支持自己的父母

2

患難的朋友

在劇中,張氏一開始並不待見明蘭

她聽信別人的攀誣,認為明蘭不賢不孝

上不侍奉婆婆,下不體恤夫婿

並揚言:“要是落到我手裡,一定要讓她嚐嚐厲害”

在後來的接觸中發現,原來這一切都是別人的汙衊,改變了對明蘭的看法

並且在明蘭的開解下,一改過去的頹廢

張氏難產,明蘭挺著肚子在旁守護,危難之際,不惜拔刀相救

明蘭遭遇大火中產子,家園被毀,她細心安慰

侯府被斥,別人紛紛躲避,看笑話時,霸氣護友

……

對張氏來說,明蘭亦師亦友

像老師一樣,以自身的經歷,指點她走出迷茫

像朋友一般,推心置腹,勸解開導

所謂患難見真情,大概就是她們兩人的模樣

電視劇《小歡喜》中童文潔和宋倩也是一對患難之交

宋倩遭遇丈夫出軌而離婚,每天痛哭,童文潔陪在身邊安慰她

《知否,知否》:英國公獨女逆風翻盤,靠的是這個

一起怒懟前夫的女朋友

童文潔失業,宋倩不僅從經濟上減少房租,更是在行動上支持她

《知否,知否》:英國公獨女逆風翻盤,靠的是這個

她們之間有過誤會,有過爭吵,但都最終和解

《知否,知否》:英國公獨女逆風翻盤,靠的是這個

就像童文傑說的:我最討厭塑料的東西,一碰就壞,我們決不做塑料姐妹花,我們還要一起變老

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的,你珍惜我,我才會珍惜你

你搪塞我,我自然會冷落你

你套路我,我就會疏遠你

你以真心待我,我必用真情對你

3

強大的自信

正是由於父母的呵護支持,朋友的陪伴

張氏重拾往日的風采,不再自怨自艾,不再默默落淚,躲在屋裡不肯出來

而是瀟灑的外出參加各種馬球會,大放光彩

比起嬌滴滴 只會躲在丈夫庇護下的小鄒氏

她讓丈夫發現自己優秀的一面,吸引了丈夫的注意,獲得了寵愛和尊重

《知否,知否》:英國公獨女逆風翻盤,靠的是這個

在後來的宮廷事變中,閤府被困,她一介女流

指揮眾人,有條不紊的佈置方案

集合全府之力抵抗

在賊人翻牆入院時 ,拿起弓箭,乾脆利落的一箭擊中目標

鼓舞了士氣,保住了全府的安全,免去了丈夫的後顧之憂

這樣能文能武的女子,如何不能在亂世中立足呢?

於文,她琴棋書畫,女紅,家事樣樣精通

於武,她能拿起武器,擊殺歹人,保護家人安全

她的那份從容,來自內心的堅定

那份膽識,源於自身的強大

一個自身強大的女人,即使沒有父母的呵護,丈夫的寵愛,也可以活得很好

因為她明白凡事必須靠自己,別人給的終究是不長久的

4

曾經有位大師說過:無論跟誰過一生,其實都是一場自我的修行

我們總認為一個人過的是不是幸福,要看另一半是否對自己好,是否真心是否心疼自己

可這樣的好運氣,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擁有

對大多數人來說,經營好婚姻,遠比擁有一個好婚姻更實在

我們總想以自己的方式去改變對方,可效果卻微乎其微

於是我們經常陷入矛盾和痛苦的怪圈中,不停指責,不停控訴,不停抱怨

最終傷人傷己

唯有自身強大的人,婚姻順遂,自然猶如錦上添花

即使婚姻不幸,也最多傷及皮毛,不會傷筋動骨

畢竟有些風雨,是要一個人獨自面對

有些路,是要一個人獨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