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都邑——郕国

郕之国名,《春秋》经传写作'郕'。《公羊传》作'盛',《史记》和传世器作'成',三者实相通,其中'成'为本字,'郕'乃后起,'盛'从'成'得声故能通假。

西周初期,周武王克殷之后,分封其弟姬武于郕,建立郕国。

春秋时期,郕国夹在中原卫、齐、鲁几个大国之间,逐渐沦为附庸。公元前8世纪前后,在鲁国控制之下。鲁庄公八年(前686年)夏,鲁国和齐国围攻郕国,郕国降于齐国。鲁文公十二年(前615年),郕国国君去世,太子奔鲁,在鲁国的帮助之下得以即位,于是郕国再度成为鲁国附庸。

春秋后期,郕君沦为鲁大夫,之后郕成为孟孙氏采邑,郕君受制于孟孙氏。公元前408年,齐国再度攻陷郕,郕君失国。

1975年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发现了一座铜器窖藏,其中有“成伯孙父鬲”一件,上面有如下一段铭文,“成伯孙父作浸赢尊鬲,子子孙孙永宝用。”简报作者认为:“此鬲乃是成伯孙父为亡妻所作的祭器’。“成,经传作郕,周武王弟叔武的封国。”“成伯孙父鬲出土于歧山,说明成国最初应在畿内。平王东迁后,才迁封于山东。”

春秋时期,齐鲁灭郕,瓜分了成国大部分土地,成国迁移到汶上西北的郕国城,此时郕国只在今汶上,宁阳北境还有夫钟,郕圭等邑,因为国力已经弱小,所以被称郕子国。

关于郕国东迁后的地理位置,历来就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杜预的意见。《左传》隐公五年载:“卫之乱也,郕人侵卫,故卫师入郕。”杜注:郕,国也。东平刚父县西南有郕乡。’这里的刚父县,应为刚平县。据《方舆纪要》,“刚城,在宁阳城东北三十五里,战国时齐之刚邑。秦昭王三十六年,取齐刚寿,即此刚邑也。汉置刚县,属泰山郡,后汉属济北国。晋曰刚平县,属东平国。后省。”在杜预看来,由于刚平县西南有一个名叫郕乡的地名,因而便肯定古郕国的都城,就在此地。

二是《水经注》作者郦道元的意见。他说:“郕之北,有郕都故城,《春秋》隐公五年,郕侵卫。京相璠曰:东郡廪丘县南三十里有郕都故城。”关于郕都的地望,各家注释都不够详细,时至今日,实难确指其处。但从各家所注城都与其他各地的距离来考察,其大体位置,还是可以确定的。例如:京相璠曰:“东郡廪丘县南三十里有廪都故城。”《山东通志》:“成都故城在成阳北三十里”。又:“成都城在濮州南六十里”。《曹州府志》:“廪丘在郓城县西南境”。《大清一统志》:‘廪丘故城在今曹州府范县东南、县志云:在县东南七十里义东保”。《方舆纪要》:“成阳城在曹州东北六十里”。分析以上资料,郕都故城当在今郓城县西境与鄄城交界处,其准确地点,则有待考古资料加以证明。

三是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的意见。“郕城在汶上县西北二十里,故郕国,周武王封弟叔武于此。”并云:“杜预云郕在刚父县西南似误。”

对于以上三种意见,说法不一,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例如:清人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则同意顾祖禹的意见。最近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把郕国置于今宁阳县之北。十分明显,该地图的作者,是同意杜预的意见的。清代出版的《山东通志》则又同意郦道元的意见。究竟谁是谁非,妥善的办法,应当把各种意见,与有关郕国的历史资料,互相印证,看一看那一种意见最符合实际。

必须指出,在春秋时期,称为成的地名,在相当于今天的山东境内,就有两个,一个是孟孙氏的成邑,再一个就是本文所讨论的郕国。因之,在考察郕国资料之前,首先应当先把郕国与成邑的资料,加以区别。

明王贤撰《真武庙碑序》:祀典有功于民则祀之。故人神之道殊,而理一也。汶上古厥国,有厥亭唐氏。嘉靖念四夏,西滩早有云雾生成,城郭人马之状。盖欣。亦阚时显矣。其去城西北二十五里有古城,周郕子国也——文王子,武王弟,讳叔武。十一年克商而封于郕,伯爵。当时,唯周旦留相王朝,其余俱之於国是。郕伯实至郕,而有保障郕土之功。

因此专家考证为宁阳城北的为郕邑,而汶上县郭楼镇古城村为郕国遗址。

古中都邑——郕国


在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