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句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

垚淼之間


“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句農村老話是在過去子女多的條件下產生的。過去農村人講究多子多福,也沒有計劃生育,有時候會有好幾個兒子。手心手背都是肉,老人對待幾個兒子,儘量一碗水端平。但是十個手指不能一般長,總有的孩子會討老人歡心,能得到老人的偏愛,便會從老人那裡多討些好處。於是,兄弟之間,妯娌之間,閒話就出來了,說老人向著老幾老幾!

那麼,問題出來了,老人偏向著誰,總會給誰多一些好處,有為什麼向著誰誰就窮呢?這裡面反映了幾個道理。

一是老人向小的,造成了想著從小嬌生慣養。俗話說“天下老的向小的”,這個小的,就是指最小的一個兒子,稱為“老生兒”,一般的父母都會對這個最小的兒子嬌生慣養,從小偏愛。這樣的話,孩子從小沒有得到鍛鍊,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長大以後,就無法獨立經營自己的小家庭,往往還需要老人偏愛和照顧。但老人的偏愛是有限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等老人去世,這個孩子必定是子女當中最窮的。

二是老人向窮的。人心都是肉長的,家長都希望孩子們日子過得好。但是,孩子們性格、能力各不相同,獨立生活後肯定各自的日子過得不同。這時候,從老人的心理肯定是向著比較貧窮的一個子女,將重心偏向於這個窮的子女。正常的人都有同情弱者的心理,自己的父母也是這樣的。在這種情況下,是因為被向著的這個孩子本來就沒有能力,所以家裡才會窮。自己沒能力奔日子,只靠老人的接濟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所以我們看到的社會現象就是,老人越向著誰,誰家裡越窮。其實這是反向的,是誰家裡窮,老人往往不自覺地從情感上偏向誰,幫助誰。

三是得到老人偏向的這個孩子不思進取。不管老人偏向哪個孩子,時間久了,這個被偏向的孩子往往習慣了被老人人幫助,習慣了啃老生活,自然自己不能奮發圖強了。俗話說“好兒不在分家上”父母的偏愛總有窮時,人還是要靠自己,吃自己的飯,流自己的汗,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漢,只有自己努力拼搏,奮鬥出一片天地,才能過上好的日子。

綜之,農村的老話都是生活中的總結。“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是多子多孫時代的特殊產物。現在獨生子女居多,不存在這個問題了,但是老人對獨生子女的過於溺愛,過於資助,更有可能養成子女嘴老的慣性,所以,舉一返三,我們從過去“老人向誰誰家窮”這個現象,應該明白一些道理,不要給孩子過多的偏愛,對孩子最大的愛,就是能力的養成,培養他們從小養成獨立的人格和拼搏進取的精神,大家說是不是呢?


齊東晏子


小時候常常聽到爺爺奶奶這樣給爸爸媽媽這樣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當時因為還小不明白其中的含義,今天我終於明白爺爺奶奶為什麼會和我的父母說這樣的話了。

其實這句話的字面意思,相信每一個人都能看的出這樣的含義,就是說“家裡的老人如果偏向了誰,那麼這個被偏向的以後肯定是越來越窮”,如果你是這樣的理解也是對的,但是也有另一層的含義,今天我就把這層所尋常的意義講一講。



“老人是條龍”的含義

這一句講的就是咱們的父母,父母在我們的成長中,是我們的第一位老師,父母如果在我們成長教育當中,過於溺愛和呵護孩子,包括孩子有點事情,父母不是說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而是第一時間站出來幫孩子辦。


這樣只會讓孩子從小養成過分依賴父母的習慣,從小也不會懂得吃苦耐勞,也就是咱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常說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關愛,這樣只會讓孩子長大以後沒有自己的生存能力,更不會自己去融入這個社會的大家庭裡。

因此這句“老人是條龍”就是說父母是如做一名合格老師來正確關愛孩子的。

“向誰誰家窮”的含義

這一句向誰誰家窮,我們要連著上一句父母是條龍的含義來理解,剛才我們講到父母如何關愛孩子取決於孩子以後得生活。

也就是說父母過於愛護自己的孩子,就會讓孩子長大以後失去生存的能力和自己為人處世的能力,要知道父母再多的關愛也是有限的,父母總會變老的,因此父母年紀大了就沒有能力再過於愛護你了。


那麼這個時候如果你沒有了父母的愛護,孩子以後得生活就會越來越窮,畢竟孩子已經從小養成了依賴父母的習慣。

綜上所述:

這句農村的俗語是一句富有人生哲理和具有正確教育的意義,告訴我們不能偏向某一個孩子,要讓孩子從小養成獨立自主的能力,要養成吃苦耐勞的精神,只有這樣以後他的生活才會越來越好。


紀錄鄉土


孩子多的家庭,老人總喜歡說“都是我的兒女,手心手背都是肉”,但事實上真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嗎,還真不一定。

農村有句俗話叫“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就是很常見的一種家庭中父母偏心的寫照。我就生活在農村,從小就見識了孩子多的家庭總有一個孩子是被父母偏愛的,並且大多數被偏愛的孩子往往長大後的生活比較窮。

(1)

包括我爸爸那一代,爺爺有7個孩子,4個兒子3個女兒,我爸爸排行老二,從小我就知道爺爺不喜歡爸爸,也不喜歡我和哥哥,但對於我小叔以及小叔的兒子,我小姑以及小姑的兒女,都是格外的偏愛。

印象中,從小到大,我叫出的“爺爺、奶奶”的字眼可以一把手數過來,有時候我和哥哥走到爺爺跟前,像極了透明人。爸爸也是如此,沒有需要花錢的地方,一般不會想到叫我爸爸。

也正因為如此,爸爸幹什麼從來都是把前路堵死,以前在礦上挖煤,從來沒想過有比挖煤更輕鬆更賺錢的活,什麼髒活累活都願意幹,所以把我和哥哥兩個男孩子養的好好的,並且都步入了婚姻殿堂,有著自己的事業。

而爸爸知道幹什麼事,沒有什麼人能依靠,萬事靠自己,所以遇事兒有專研精神,不達目的不罷休,才有了自己在電氣焊技術上非常不錯的造詣,後來爸爸從外地回到家鄉,在老家開起了電氣焊門市,一直從事至今,門市上回頭客特別多。


但反觀小叔小姑他們,從小被當作掌上明珠,慣著寵著,沒成家的時候,嘴上全是偉大的抱負,卻改變不了幹什麼都覺得累,幹什麼都覺得苦,成家後還時不時跟爺爺奶奶要錢花,也經常跟幾個哥哥要錢,卻從來沒還過。

面對這種情況,爺爺奶奶竟然還慣著寵著,覺得弟弟妹妹日子過得不好,當哥哥姐姐的就應該補貼一下他們。這話本沒錯,兄弟之間相互幫襯應該的,但也要有個度吧。為什麼從來不想想他們為什麼混到現在這個樣子,卻總覺得我們掏錢是應該的。

在農村,類似這種情況的家庭很多很多,這些被父母“這條龍”從小寵溺起來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沒什麼能力、眼高手低,卻還覺得大家幫他是應該的。

從這一點來看,“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句話一點都沒錯。


(2)

對於一些獨生子女更是如此,從小被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寵溺著,覺得自己是個小皇帝,在悉心愛護下長大,長大了卻還覺得全天下都應該向著他,否則就任性、焦慮。

在這種病態的心態下,這樣的人真的很難使自己的家庭走向富裕。甚至不帶著全家老小去老人家啃老就不錯了。

(3)

還有一種說法,說的是老人“這條龍”的子女贍養老人的孝道問題。

我們村去年有個老人去世,而他生前一直住在自己二兒子家,二兒子本來家庭條件還不錯,也肯吃苦,但老人去世前生了場大病,幾乎花光了二兒子的所有積蓄,而其他的兒子都不孝順,不願意承擔老人養老、住院的花銷。唯獨老二願意承擔贍養老人的義務。

像這種情況在過去的農村比較常見,現在農村人受教育程度普遍高於過去,這種現象也在不斷降低。


李阿冰


看到這個提問,使我想起了前幾年有一個小同事問我的話題,她是剛結婚的一個少婦,因為她婆家有兩個兒子,她與她丈夫都有政府固定工作,收入穩定,也在縣城買了單元樓,而另一兒子沒有固定收入,下苦掙錢的那種,所以她總覺得婆家老人老是向著另一個兒子,而虧待她。她很想不通,就問我。她問我說,你也兩個兒子,都已成家,作為長輩,在你心裡,你認為怎樣對待兩個兒子才算公平?我笑著說,天下沒有絕對的公平,老人對待小輩也是一樣,老人心裡認為公平就是公平。她不解。我繼續說,比如說,我兩個兒子,一個能幹點,家富裕點,另一個則較一般,光景相對弱一點,或者因不可抗拒的天災人禍,日子很艱難,困難的一方,老人肯定幫襯的多一點,而相對富裕的一方,老人肯定幫助的就會少些,老人覺得這就是他們心中的公平。經我一番解釋,她也釋然了,不再為此糾結。這個老人向誰誰窮的提問,是不是有這個道理。


誠實140793466


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句農村俗語用來形容當今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錯誤方式,即:老人越寵愛溺愛某個孩子,對孩子的將來百害無一利。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

今年簡生給大家說說一個身邊的真實故事,我東北老家有位王大媽今年79歲,並生下兩兒兩女,五年前老頭王大爺去世,留下了老伴原本應該過上正常的晚年生活,但遭遇卻致使老人得上了精神疾病—阿爾茨海默病,通俗點老年痴呆症。



這要從六十年前的王大爺種下的惡果說起了!那時王大爺25歲與19歲的王大媽在東北結婚,並於第二年生下了大女兒,並接連生下了大兒子、二兒子、老女兒!由於那個年代普遍重男輕女,大女兒並不受二老待見,粗活累活更是大女兒每日必做的工作,成年後嫁到了山東。而老女兒因年齡小,趕上了村裡興起的上學風,在城裡學校上學,畢業後跟著大姐去了山東上班。大兒子則守在家裡種木耳和開大車賺錢。二兒子則跟村裡大廚學了一手的好廚藝,並早早的去了山西省城闖蕩。



如此,二兒子遠赴外地,一年僅回家一次,在家工作的大兒子自然就成了老人跟前的“紅人”,但凡二老有點多餘錢都要偷偷的送給兒子,生活上更是噓寒問暖。但是自打大兒子結婚後,娶的兒媳婦極為刻薄,對二老平時的幫助形成了依賴,逐漸大兒子越來越懶,辭去了手中工作,僅靠種木耳過活,平時缺錢啥的直接問二老要,以此變本加厲!


直到最後父親去世,大兒子還認為養兒子就是上輩子欠兒子的這輩子還,口口聲聲稱自己常年與父母住一起,房子和存下的木耳都要繼承,而其它三個兒女自然不同意,最後折中提出,房子和存下的木耳都可以給他,但是大兒子得保證照顧好孤單的母親,大兒子答應後平日對母親不聞不問,整日關在一間8平方米的小屋裡,兒媳婦更是刻薄,平時的剩菜剩飯都會放在窗臺給老人吃。

每當過年及假期,其它兒女回家探望,大兒子兩口子就會給老人改善伙食,並帶去村裡的澡堂裡洗澡,沒有幾年的功夫,老人目光越來越呆滯,最後甚至不認識其它的三個兒女,只知道看到大兒媳婦就表現的很害怕。

也許是報應,被大女兒發現後,帶走了痴呆的母親,並與大兒子斷絕了親戚關係,目前老太太仍在大女兒家生活,大女婿更是百般孝順,晚年生活除了痴呆,還算幸福。而大兒子這邊,痴呆的母親被帶走,樂壞了大兒子一家,但隨後的幾年裡大兒媳婦查出了膽內泥沙性結石,因兩口子不務正業無錢醫治,疼死在家中,近年為了生計老房子也賣了,而生下的兩個孩子更是巧合,均在陰曆的七月十五中元節出生,至今大兒子居無定所,兩個孩子更是像極了父母好吃懶做,跟著社會地痞無賴混日,全家窮苦潦倒苦不堪言。


所以我們農村有些俗語具有很深的教育意義,正所謂慣子如殺子,也許正是如此。以上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有不同觀點歡迎下方留言交流!想了解更多三農信息,請關注“瞳影簡生”!謝謝!


瞳影簡生


不孝子總找藉口說老人偏心,有的老人一無經濟收入,二無勞動力,請問拿什麼偏心?老人偏心的是誰?是對他好的兒女,不是那種不孝子,說老人偏心的人你老了會很慘的,因為你不注重現實,不尊老,不懂怎樣教育下一代尊:老,只會斤斤計較,你的孩子也會和你一個樣,醒醒吧。我母親今年九十了,二十多年了我負責了她百分之九十的開支,我是老母親最小的兒子,我的兒子女兒女婿都把奶奶當成寶,有的孫兒孫女把他當成草,他們在名聲和事業上,經濟上都不如我的孩子,我也不比哥哥們窮,當然老母親是偏愛我的,人在做天在看,不孝就是不孝別找藉口。老年人你對他好他就對你好,我看好多孝順的家庭凡事都要順利些呢,老願為小付出,小願為老付出,家和萬事興。


楊懷金


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句話的寓意很深,我覺得就是溺愛兒子,造成兒子不成器。

我是一名八零後,在我的印象中,農村人的日子過得都很貧窮,不是說吃了上頓沒下頓的那種,就是說都能吃上飯,可是家裡都沒有餘錢。

我家以前有個鄰居,在村子裡面算是那種光棍人,比較受人抬舉的那種,因為比較勤勞,除了種地,沒事還出去做木工,在周圍日子過得算是比較好的,家裡有有四個兒子,兩個姑娘,以前由於計劃生育不是很緊,所以兄弟之間的年齡跨度也都比較大,家裡除了小兒子,其他幾個孩子日子過得都還是不錯的,可是對小兒子,格外的溺愛,以至於後來小兒子,要啥給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學校不好好學習,後來乾脆不上學了,沒事了就在城鎮上瞎溜達,用以前的話說就是二流子之類的,父母年齡大了,好不容易給他說了一門親事,結婚之後還是過慣了太子爺的生活,仍舊是不好好幹活,後來興起了南下打工的熱潮,也出門打工了,可是年年打工不見錢,沒辦法,年老的父母還要替他們照顧孩子,還要給他家補貼,感覺父母晚年的生活也不好過。


小小老師的小子


在農村,家裡孩子多的老人都向著小的,你信不信?蠶莊老家農村就有這麼一戶人家。算得上本家親戚,我叫他大伯。

大伯年輕時做過教員,看不上封建迷信的包辦婚姻,把他教的一個學生弄大了肚子。只好回來離婚,取了棲霞的學生姑娘,還生了四個孩子,大兒子呢,因為年齡到了,接替了爸爸的工作,到了棲霞去上班,大姑娘因為在農村裡幹活吃不飽,跟著東北人闖東北去了,出嫁留在了東北。長的濃眉大眼在地裡幹活吃苦耐勞的老二姑娘,看上了當赤腳醫生的小夥子。留在了村裡,小日子過得也殷實。但是小兒子和大兒子相差了15歲。在家裡最霸道最受寵的一個。



那時候他學習不咋地,小學六年年留了三級一直好不容易通過走後門,送禮上高中。學校棒槌,啥也不開竅。就會吃喝。學校實在留不住他了,然後就把他攆回了家。那時候生產隊正好解散,實行包產到戶,他或不會幹,整天遊手好閒,靠父母養活。還是寵的像個寶似的,在農村老人有句俗話說得好,慣子比如殺子啊,就這樣,這個家裡老小,吃喝遊蕩在農村多少年一直吃父母的老本,啃老本兒,靠父母養活,後來父母都生病死了,他飯也不會做,整天去二姐家蹭吃喝。



後來二姐實在抗不了,託二姐夫的福到礦上去找了一個工作,但是又貪生怕死,不願意下井多掙錢,結果到40多歲了依然是光棍一條,雖然父母給他留了6間大瓦房,可是咱連飯都不會做著吃。後來張羅個一個離過婚的,帶著孩子的媳婦,來過了幾個月,媳婦是奔著他家的房產和錢來了,把家裡的東西都倒偷光了,媳婦也跑了。


50多歲了,終於在礦上找了一個貼近礦山的玲瓏鎮上,找了一個小村莊裡的寡婦,入贅到人家去了,就掛著有個女人給做飯洗衣服還得去給人家養兒子,給人家兒子買樓娶媳婦,你說這日子過得慘不慘?農村老人這句俗語“老人是條龍陶龍,向誰誰家窮”應驗了吧?

我就覺得,農村老人這句俗語放在他身上更合適:“慣子如殺子”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裡有男孩子,一定教育好,懂得吃苦耐勞,有責任和擔當,往後的日子才會越過越好!同意的給你點個贊!感謝支持與分享!


豔陽之美


在農村住久了,經常會聽到老人們時不時的蹦出來一句農村俗語,因為他們總說自己走的路比我們吃的鹽還要多,就會說一大堆很有哲理的話來教育晚輩,比如這句“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就是句挺有意思的老話,而且比較有道理。


農村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意思是說,家裡的長輩如果很有能耐,不管哪些方面都做的不錯,那麼他向著誰家,誰家並不一定會好過,反而會越來越窮。過去農村一家都有好幾個孩子,而且儘管父母老人們覺得自己挺公平的,但是畢竟一碗水不可能端的太平,還會有些不周不遲的地方,孩子這麼多總會有偏有向,正常咱們的思維是,老人家裡條件好,那麼他越幫著誰家,誰家就會過得更好一些,但事實卻剛好相反。

我們村有一家就是這種情況,家裡不多不少三個兒子,老大兒子最老實,也沒有什麼太大本事,一輩子本本分分在工廠裡上班,娶了媳婦生了閨女,一家三口其樂融融。老二中不溜兒,過得不好不賴也算能說得過去,老三可不一樣了有個好爹媽,雖然學習不咋地,但是順風順水乾上了小老闆。


雖然都是男孩,但是農村的習慣是重男輕女,如果都是男孩,那肯定就是“天下老的向小的”,這老三順風順水的當上了小老闆,就是佔了當小的的便宜。老爹有個小工廠,也賺了點小錢,上了年紀之後,就盤算著要找個接班人來幹小工廠,好十多年前能在農村開小廠子的,也算得上是有頭有臉的能耐人兒了,連挑挑揀揀都沒有,直接就把重擔壓到了三兒子的身上,時時處處就把小兒子帶在身邊,好帶他早早步入正軌。

等到三個兒子都成年了之後,大兒子和二兒子都各自出去找工作了,只有三兒子在老爹的廠子裡邊繼承了家產繼續做小買賣,可是好景不長,幹了也就三五年,因為環保問題,這些不達標的小廠子都被關停了。而小兒子兩口子直接變成了無業遊民,靠著吃老本度日,但是也沒有辦法,沒有別的謀生本事了。這可真是老人是條龍,向著誰誰家窮。


一品小十六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是龍”這些俗語都是對老人的尊重,也是引導後人對老人要有尊重的心理和行為。“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主要是講在對待子女教育上不可過於偏愛、寵溺。

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

自古農諺就有“皇帝愛長子,百姓愛的是么兒子”,因為皇帝的長子都是太子,會在皇帝殯天之後繼承大統,延續皇位給子孫後代,所以皇帝對長子最為上心,注重對皇長子的培養。而普通百姓家生養孩子雖多,但父母為了後面的子女只要大孩子結婚後,基本也就沒有多少眷念了。還得把精力花在撫養其它子女身上,讓他們結婚成家。最後父母大多與么兒子在一起過日子,所以很多時候也會替么兒子籌劃,么兒子以後日子好過了,不落下埋怨,父母的日子也會好過點。這也是在民間有百姓愛么兒子,產生“向誰”的民間基礎。

百姓愛么兒子沒錯,但也會引起老大老二老三的不滿,認為父母偏心,即俗語中的“向誰”——就是偏向於某人的意思。這樣容易製造家庭內部矛盾,加劇兄弟之間的不和。所以也有人對這些方面給予警示,即父母在子女面前“一碗水端平”,不可偏向於某人。便產生了警示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父母就象是傳說中的神龍一樣,生出了性格迥異的幾條小龍,但是不可對誰太偏心,否則他會不求上進,只圖吃喝玩樂。以後老龍不在了,沒有誰的庇護,他必然是最沒出息,最窮的一個。

雖然現在已經不象過去那個年代能生很多子女,父母也不存在偏向於誰,但這句俗語仍然有它的現實意義:對於子女要有適當的愛護和引導,不可過於溺愛。否則,這樣的子女沒有在社會中得到鍛鍊,容易造成子女不思進取,遇難而退的軟弱性格。有時候做父母的對待子女,適當地加點狼性,其實是對子女最好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