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正規金融機構深耕學生信用貸款市場,完善大學生徵信體系——把“校園貸”做成“安心貸”

鼓勵正規金融機構深耕學生信用貸款市場,完善大學生徵信體系——

把“校園貸”做成“安心貸”

鼓勵正規金融機構深耕學生信用貸款市場,完善大學生徵信體系——把“校園貸”做成“安心貸”

新華社 程碩 繪

《人民日報》 葛孟超 張其露

近期,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發佈一項預警,提醒廣大學生和家長警惕多種形式的“校園貸”詐騙,上海、長沙等地也發文提示“校園貸”“培訓貸”等消費信貸產品風險。

大學生信用貸款為學生實現自我提升、消費和創業等需求提供了資金便利,但一些非正規網貸平臺的進入,使得這一市場亂象叢生、備受詬病。加之一些組織打著“信用貸款”的幌子,將學生騙進高利貸陷阱,讓人們對“校園貸”退避三舍。

目前大學生對信用貸款有哪些需求?保證校園信用貸款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哪些“短板”亟待補齊?對此,我們進行了調查採訪。

網貸平臺暗藏陷阱

據測算,我國大學生消費市場的規模達到數千億元,預計未來幾年將保持年均5%左右的增速,催生出龐大的消費信貸需求。艾瑞諮詢發佈的《2018年大學生消費洞察報告》顯示,2018年大學生月均生活費超過1400元,一線城市1800元以上的群體佔比最高,有近半大學生有過分期付款的信貸消費行為。

不過,大學生中不乏被虛榮心支配的“剁手族”。今年6月,西北某高校的大一學生李寅打算在網上購買動漫玩偶,但手中資金並不充裕。在室友推薦下,他在某現金貸平臺開通了賬戶。“一間寢室有一個人用,室友往往會跟風。”北京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教師張玉偉認為,不少學生都瞭解超前消費和貸款存在隱患,但同伴效應是他們難以抵制誘惑的原因之一。

“感覺很難停下來。”東北某高校大四學生劉珍珍說,習慣貸款購物後,“量入為出、精打細算”這根弦就鬆了,一年前3000元的信用額度綽綽有餘,現在勉強夠用。

龐大的信貸消費需求面前,“套”深“坑”多的各類非正規網貸平臺也混入校園,令涉世不深的大學生防不勝防。

以“培訓貸”為例,不少培訓機構忽悠學生採用分期付款方式繳納學費,卻在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其在網貸平臺辦理高息貸款。“美容貸”瞄準的則是愛美的女大學生,她們被黑中介或美容機構誘導過度消費,簽下數額不菲的貸款合同。這些貸款一旦背上,就成了甩不掉的包袱,甚至引發鉅額經濟損失和人身傷害。

商業銀行對“校園貸”難傾心

面對違規“校園貸”的蔓延,人們不禁要問:既然大學生信貸需求如此旺盛,正規金融機構為什麼不對這個市場大力開墾、精耕細作呢?

事實上,2017年金融監管部門機構叫停違規“校園貸”的同時,也鼓勵商業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進場服務大學生群體。這幾年,銀行在大學校園加大推廣學生信用卡和其他消費信貸服務的力度,各銀行已經發行近百種針對大學生群體的信用卡。

學生信用卡確實滿足了部分大學生的信貸需求,但總體來看,這些銀行發放的學生信用卡距離學生的需求有一定差距:一是要求學生先存款後消費,銀行在髮卡和調高額度之前,學生均須取得第二還款來源方同意,對方須提供代為還款的書面擔保材料;二是授信額度不高,本科生的信用額度一般在幾百元到兩三千元,研究生的信用額度也較少超過一萬元。

“大學生普遍感覺,銀行發放信用卡不如網貸平臺快捷方便、額度自由,‘不好用’。其實銀行這樣做也有自己的解釋。”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薛洪言說,首先,銀行放貸有利率限制。“校園貸”的盈利模式是高利率覆蓋高風險,但銀行作為正規金融機構必須保證利率足夠普惠,這導致銀行推出的校園貸產品較難盈利。其次,銀行面臨經營層面的限制。校園市場比較分散,個貸業務成本較高,對區域性銀行吸引力有限,而對全國性大銀行來說,這塊業務也很難在戰略層面引起重視。與此同時,一些消費信貸產品依託電商場景和流量入口,在產品設計等方面更好地迎合了年輕人的消費心理和使用習慣,進一步壓縮銀行信用卡在校園金融市場的空間。

打出治理“組合拳”

應該如何促進大學生信用貸款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業內人士認為,監管部門、機構、學校、家庭和學生個人都要有所作為。

——強化監管和引導,堵“偏門”開“正門”。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一方面,要鼓勵更多的商業銀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和互聯網金融平臺等市場主體進入校園金融市場;另一方面,監管部門也要與公安、法院、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等單位同心協力,打出治理的“組合拳”,形成對違規校園貸的高壓態勢。今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部門聯合印發《關於辦理非法放貸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的通知。專家認為,這是對違規“校園貸”的迎頭痛擊,有望淨化市場。

——加快大學生徵信體系建設,強化風控能力,降低借貸成本。

由於徵信數據不足,目前商業銀行的大學生信用卡授信額度非常有限。受訪專家建議,在保證個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徵信機構與高校之間加快信息共享,建立大學生徵信體系,並在此基礎上開發適應學生特點的信用評級和信貸產品。同時,金融機構對已經持卡和正在進行網貸的學生用戶,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分析用戶透支消費習慣,從而提高風險控制能力。

——引導大學生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和風險防範意識。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濤認為,不少校園貸案例反映出大學生金融知識匱乏、風險防範和法律意識淡薄的問題,學校應該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律、金融、安全等相關知識的教育,引導他們在關鍵時刻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尹振濤說,大學生應該崇尚自強自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生活支出,進行理性和科學消費。家長也要多關心孩子,保持與孩子的溝通,瞭解孩子的正常需求,提醒孩子遠離各類貪慾背後的“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