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銀行“首考”失利,警惕虛胖下的隱憂

浙商銀行“首考”失利,警惕虛胖下的隱憂

出品|鈣媒體

作者|李 封

浙商銀行10月23日發佈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初步詢價結果及推遲發行公告”顯示,浙商銀行通過初步詢價確定本次發行價格為 4.94 元/股,預計募集金額125.9億元,扣除發行費用1.6億後,預計募集資金淨額為124.3億元。

據企查查資料顯示,浙商銀行,法人代表沈仁康,註冊資本1871869.6778萬元,是經中國銀監會批准設立的全國第十二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全稱為"浙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全稱為"CHINA ZHESHANG BANK CO., LTD.",英文簡稱"CZB"。註冊資本115.06872431億元,總行設在杭州。

IPO推遲

浙商銀行在公告中稱,由於本次發行價格對應的2018年攤薄後市盈率高於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發佈的行業最近一個月平均靜態市盈率,存在未來發行人估值水平向行業平均市盈率迴歸、股價下跌給新股投資者帶來損失的風險。

根據《關於加強新股發行監管的措施》(證監會公告〔2014〕4號文)的要求,發行人和聯席主承銷商必須在申購前三週內連續發佈三次投資風險特別公告。因此申購也同步推後三週。

事實上,浙商銀行IPO延後三週並非首例。根據銀行股IPO規定,每股發行價不能低於每股淨資產。僅僅是今年初登陸A股的紫金銀行、青島銀行、青島農商行,均刊出過推遲發行公告,原因一致:新股發行價對應的攤薄後發行市盈率高於所屬行業二級市場市盈率。

業內人士稱:“這個現象很正常,很多銀行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因為市盈率是根據行業平均市盈率決定的,從過往的情況,發行價必須保證1倍靜態PB,這就導致目前很多銀行市盈率很容易就高於行業平均,這個也可以說是制度或者定價上的約束所造成。”

另一個原因是,銀行二級市場市盈率普遍偏低。“目前,銀行板塊整體估值偏低,大部分已上市銀行股的二級市場股價均跌破每股淨資產(破淨)。若銀行新股按照1倍及以上於每股淨資產定價發行的話,則市盈率很容易高於行業平均水平。”機構人士評價稱。

人事變動得背後

2018年以來,浙商銀行已迎來多起人事變動。上述人士告訴記者,“這也是適應業務調整和資產結構變化的人事變化。”

據其透露,今年以來,浙商銀行調整資產結構適應監管脫虛向實、支持民營經濟和中小微發展的要求,順應業務要求,組織架構從底層到中層人事也做出調整,比如信用卡部併入到零售營部,“不少人調到了公司業務條線和風險業務條線,主要是為了集中精力做好合規,創新產品,做好‘三大平臺’的特色公司金融業務。”

今年4月,徐仁豔履新浙商銀行行長職務,該行副行長人數由8名減少至6名,高管的分工也有所調整,彼時排名第一的副行長張長弓分管資金業務之外增加了零售業務;副行長徐蔓萱,協助行長徐仁豔分管公司業務;原來分管零售業務的副行長吳建偉分管中小企業、運管和後勤;副行長兼董秘劉龍,任副行長、董事會秘書、聯席公司秘書、董事會辦公室主任,分管發展規劃部、財會部和資產負債部等;副行長張榮森仍分管北京分行;原分管風險的副行長姜雨林現分管浙銀租賃。

12月18日,記者在浙商銀行官網-投資者關係-公司治理-高級管理層頁面看到,浙商銀行高管層架構為一位行長、4位副行長(徐蔓萱、吳建偉、劉龍、張榮森),以及兩位行長助理,劉貴山(還兼任首席風險官)、陳海強。

兩位行長助理首次在浙商銀行2018年半年報披露,財報資料顯示:劉貴山此前有在中國銀行、中信銀行的長期任職經歷,此前工作地點主要在青海西寧、陝西西安和內蒙古呼和浩特等,提拔為行長助理之前,其已經過浙商銀行西安分行業務部、風險監控部、紀委、主持工作副行長等多職務歷練後,升至該分行黨委書記、行長。行長助理兼任該行杭州分行黨委書記、行長陳海強,此前在浙江地區數家銀行機構履職、經驗豐富。

而今年3月份以來,該行原行長劉曉春、副行長葉建清已先後離職。張長弓此次職務卸任,距離原行長離任僅有半年多時間,不免引發市場猜測。不過,上述人士認為,“屬於正常的職務調整,並不存在誰帶來的人一說。” 該人士稱,“銀行過去的資產結構裡,同業佔比過重,適應監管的要求調整結構,整個機構和人員的盤子肯定要動。”

今年上半年浙商銀行資產管理服務手續費收入8.62億元、同比大幅減少30.51億元,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23.38億元、同比大降50.07%;同期該行其它非利息淨收入同比增長了6.66倍至36.33億元,主動進行風險收益波動較低的債券和公募基金投資的淨收益大增。

再出發的機遇和挑戰

有媒體注意到,早在2009年浙商銀行就開始籌備A股上市。

自在港交所掛牌三年來,浙商銀行一直有迴歸A股的心願。2016年登陸港交所後不足一年,該行便於2017年3月宣佈重回A股主板計劃,並於2017-2019連續三年內,浙商銀行持續推進A股上市申報進程。

從2007年後銀行股便在A股市場“卡殼”多年,特別是2011年至2016年,未曾有一家銀行成功上市,在此情況下,多數中小銀行只能轉道赴港上市。在銀行股關閉多年的A股IPO閘門終於開啟後,並體會到A股與H股明顯的估值差異,“港漂”銀行迴歸A股的心願更加迫切。

上市不是結局,而是開始。

2018年末,浙商銀行普惠金融貸款餘額1448.18億元,從“佔比”來看,穩居18家全國性銀行首位,也是21家上市銀行首位。根植於江浙地區,在支持實體、服務普惠、深耕小微方面,浙商銀行的經驗還是值得同行學習。

譬如,順應時代技術的發展,浙商銀行打造了“流動性服務銀行”的“三大平臺”:池化融資平臺、易企銀平臺、應收款鏈平臺。半年報數據顯示,應用“三大平臺”服務的小微客戶已達7487戶,比去年末新增1634戶,“三大平臺”新增客戶中三成是小微客戶。

不過,在金融市場逐漸規範的環境下,浙商銀行作為一家發展迅猛、短板亦明顯的商業銀行,亟需補足短板,發揮長處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