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县黄土塬上的“枣酒”情

随着近年来晋中市干果经济林产业的不断发展,地处黄土丘陵地带的偏远山区大多依托红枣种植来实现脱贫路径,经济收入都有了显著的提升。然而,在灵石县的梁庄村,却有两个与众不同的新农民,他们承包荒山荒坡的二十年里,将枣树种满了每一片土地,每一个角落,到了深秋的采摘季却不急着卖枣,关起门来悄悄做着一件世人理解不了的事情。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秘密呢?

冬日暖阳的一天下午,我们来到了夏门镇梁庄村,这个早已无人居住的自然村,在二十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羊肠小道变成了结实的水泥路,荒草丛生的沟沟梁梁如今被整整齐齐的枣树勾勒成美丽的图画,在远处白鸽的愉快翱翔中,梁庄村已然成为人们向往的乡愁驿站,世外桃源。

灵石县黄土塬上的“枣酒”情

(采访:赵春权 灵石县鸿顺种养专业合作社董事长 在这里最长三四个月回一次家,家人没意见,还支持。我还爱在山里住,不愿回城里,这上面空气好啊。

赵春权是20年前承包梁庄村的接盘手,一度跑运输,干的风生水起,偶然的一个机会,让他喜欢上了梁庄村的自然风光,想着从此劈柴喂马,在这里养老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就扎根了下来。

(采访:赵春权 这个地方挺好的,包了五十年,2055年到期,当时这个决定是对的。

虽然是个农村娃,但赵春权在打造这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王国时,却也是下了一番辛苦,走了很多的弯路。

(采访:赵春权 99年包的,当时发展也是太困难,开始是酸枣嫁接,那个没有成功了又种植刺槐,最后定的这个枣树,前后搞了快二十年了,这个枣树到今年就正好十年了,现在有八万株,全部挂果了,全部都是壶瓶枣。)

为了便于管理新栽植的枣树苗,2009年,赵春权从山下的窑洞搬到了山上新建的平房里,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学习枣树管理技术。如今,这处平房已经成了储藏粮食的仓库,他时不时的也会经常来转转。

(采访:赵春权 这都几次搬家了,在这里是最艰苦的时候,09年开始修的这个,13年就到了下面了,在这里待了四年,要管理枣树,上来有个住的地方。

灵石县黄土塬上的“枣酒”情

赵春权

灵石县黄土塬上的“枣酒”情

通过十几年的的琢磨和试验,1800亩荒山荒坡全部种植了枣树,其中800亩枣树已经进入盛果期,亩产达到了四千斤,就在大家认为可以吆喝卖枣的时候,赵春权却最终说出了他种枣的秘密所在。

(采访:赵春权 就因为它容易裂果我才做酒了,这就不怕它裂果,别的地方怕,我这里不怕,熟了才采摘,大部分裂了我们也能用。)

原来从小会做醋的赵春权一直想实现用红枣做酒的梦想,恰巧山西的红枣在秋收时容易下雨裂果,商品性和质量难以保证,于是,十年的等待之后,他的枣酒加工终于开始了。

然而,红枣酿酒毕竟不同于高粱酿酒,不仅成本高,而且没有可供参考的数据和技术,失败是在所难免的。2014年因志同道合而加入到枣酒研发过程中的温志强,对此深有体会。

(采访:温志强 灵石县鸿顺种养专业合作社总经理 经历了好多次失败,数不过来了,好多次,每次失败的过程问题都不一样,升温温度起不来,粉碎的不细,然后其他种种原因吧,还有环境啥的也不太了解,就慢慢的摸索这些经验。

(采访:赵春权 六斤枣才能做一斤酒,做酒就研究了两三年了,河南河北陕西这边就跑了不少地方了,我们也根据他们的原始酿法改进的,现在就是固态发酵,当时做下的酒就不合格,味道也不是那么好,自己按做醋的那样做味道也不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2016年的秋天,他们开发的第一批枣酒试验成功了。我们在枣酒加工车间看到了多达十几道的繁琐工序,挑选、清洗、蒸煮、破碎、配料、入池、发酵、出池、蒸馏、储存、灌装,全部采用传统酿造工艺制作而成。

(采访:温志强 看看发酵的情况怎么样,今天是第三天,应该上了三十多度了,最佳温度应该是三十八到四十度,现在还差点,是三十三度多一点,自然发酵温度就可以起来了,到了一定温度,糖才能转化成酒,还得七天,一共发酵得十二天到十五天时间。

此刻的晾晒场弥漫着浓郁的枣香味儿,红枣和稻壳混合而成的酒糟经过晾晒还可以二次利用,师傅们趁着和煦的暖阳,快速翻腾着香喷喷的酒糟。当我们再次进入生产车间时,一锅冒着热气新鲜出炉的高度枣酒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采访:温志强 呛了,有八十多度,闻着流泪了,对,辣,香。枣香味特别浓。

利用晋中当地的壶瓶枣加工高度原浆白酒,这对难兄难弟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三年时间里,他们生产出了五六种不同度数的枣酒,如今全部窖藏在了三十多米深的黄土窑洞里,任岁月慢慢打磨枣酒的锐气和脾性。

(采访:温志强 这里温度十三四度,土窑洞里要恒温,夏天也是十三四度,冬天也是,需要恒温保存这个枣酒,这是18年12月装的,现在窖藏的十四个,每个里面都是五吨的酒。

从种枣到酿酒,一年四季,赵春权和温志强就没有过停歇的时候,一直在马不停蹄的奔跑着,对此,他们从来没有后悔过,乐观豁达的心态也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采访:赵春权 正常是九月初九开始酿酒,根据这个传说嘛,九月九酿好酒,好酒出在咱的手,九月九开始做到第二年的五月就停了,一年做八个月,一年酿酒七十吨,消化四百多吨枣,每年到了端午前后基本就停了,开始处理枣树,一年没有休息的时间。

兄弟俩坚守着原浆窖藏三年才能出厂的原则,一直以来不停的投入,再投入,如今,窖藏三年已满,他们的销售计划也随之提上了日程。

(采访:赵春权 所有钱都放到这里了,一千五六百万了,快花不起了,现在开始定瓶子了什么的赶不上了,年后,明年开始正式上市,新商标叫三晋枣花香,本土的,报的希望肯定大。

在兄弟俩的坚持不懈下,采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纯枣酿造、固态发酵、蒸馏出酒、原浆洞藏的上乘枣酒终于要推出市场了,同时,梁庄村曾经远走他乡的村民,也陆续回来加入了合作社,共同开发他们美丽的生活家园。在此,我们也希望兄弟俩的枣酒早日走出山西,走向世界。

灵石县黄土塬上的“枣酒”情

灵石县黄土塬上的“枣酒”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