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黃萎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施肥與茄子黃萎病有什麼關係嗎?

丁一卯二


茄子黃萎病又稱半邊瘋、黑心病、凋萎病,是為害茄子的重要病害。茄子苗期即可染病,田間多在坐果後表現症狀。茄子受害,一般自下向上發展。初期葉緣及葉脈間出現褪綠斑,病株初在晴天中午呈萎蔫狀,早晚尚能恢復,經一段時間後不再恢復,葉緣上卷變褐脫落,病株逐漸枯死,葉片大量脫落呈光稈。剖視病莖,維管束變褐。有時植株半邊發病,呈半邊瘋或半邊黃。此病對茄子生產為害極大,發病嚴重年份絕收或毀種。

茄子黃萎病於施肥是必然有關係的。農村有句施肥的俗語這麼說:氮長葉子磷長果,鉀肥沒事長柴火。簡單的一句俗語說明了施肥在作物生長過程中的作用(氮肥主要是供給葉子生長,通過葉綠素轉化各類營養物質滿足作物的生長。而磷決定果實的產量,小麥、玉米、水果等作物,可食用的部分就是果實。鉀肥主要讓作物的秸稈、莖稈變得粗壯,儲藏營養物質,鉀肥用的多了,莖杆粗壯就能當做柴火使用。)

施用有機肥可以減輕茄子黃萎病的危害,施肥後茄子病情指數和病株率都有不同程度降低,但帶菌的有機肥可傳播病菌,並且施用未腐熟有機肥或缺肥生長不良均有利於病害的發生與發展。所以要科學施肥,施未帶病菌的有機肥,每畝7500kg以上,增施P、K肥,每畝30〜40kg,定植緩苗和門茄採收後各施一次肥,每次10〜15kg尿素/畝。施用15%防萎蔫生態液,提高植株抗病力。

防治方法:

(1)重視種子檢疫,選用抗病茄子種子如長茹1號、黑又亮、長野郎、岡山早茄、吉茄1號、遼茄3號、長茹3號、魯茄1號等。)實行種子處理和防止帶菌土壤傳播。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浸種7小時。

(2)輪作倒茬,選擇沙質土禾地勢平坦、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地塊種植茄子,注意不與茄科蔬菜或棉花連作,茄子與蔥蒜類輪作最好,輪作年限3~4年,與糧食作物尤其是水稻輪作效果尤為理想。

(3)多施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提高植株抗性。

(4)培育壯苗,提高茄子定植質量。適時定植,要求10釐米地溫穩定在15℃以上時開始定植,定植時和定植後避免澆冷水,並注意提高地溫。發現病株及時拔除,收穫後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集中燒燬。用赤茄等砧木嫁接,採用營養缽育苗,定植時要帶土移栽,在茄子分苗、假植、定植、中耕除草等農事操作時,要注意防止或減少茄子傷根。(也可用嫁接育苗的方法防病,即用野生水茄、紅茄作砧木,栽培茄作接穗,防治效果明顯。)

(5)定植後選晴天高溫時澆水,合理灌溉,增施腐熟有機肥,及早鋤地,保持土壤水分,增高地溫,減輕黃萎病危害。茄子採收期小水勤澆,保持表土不龜裂、不積水,使土壤含水率保持在70%左右。茄子田園要清潔,收穫後或發現病株及時拔除,並撒石灰消毒,秸稈集中焚燬。地膜覆蓋茄子,增高地溫,防病效果明顯。

(6)藥劑防治。

①茄子定植前每667平方米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1.3~3千克,加10倍土拌勻,撒在茄子定植溝內;或噴灑地面,深耙入土中15釐米處。

②茄子定植緩苗後用50%託布津可溼性粉劑400倍液,或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用50%託布津可溼性粉劑500倍液+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800倍液進行灌茄子根。每株茄子用藥液0.3千克,每7~10天灌1次,連續灌2~3次。

③茄子發病初期用50%混殺硫懸浮劑500倍液,或60%琥乙磷鋁可溼性粉劑350倍液,或50%託布津500倍液,或12.5%增效多菌靈可溼性粉劑200~300倍液,灌根,每株茄子灌藥液250~500毫升,每7~10天1次,連續灌2~3次。






川渝三哥


茄子是我們日常餐桌上常見的蔬菜之一,也是為數不多的紫色蔬菜中的一種。近年來,茄子的生產開始向安全、效益、質量、標準化方向發展,生產技術逐漸完善,各種先進的栽培技術開始推廣使用,比如新整枝技術、嫁接技術、微灌溉技術等等,不過有時茄子也會在生長期間發生病害,接下來根據我的日常種植經驗闡述下茄子發生黃萎病後對植株的影響和防治方法。

茄子黃萎病也被稱為半邊瘋、黑心病、凋萎病並且發病後危害較大,是危害茄子的一種重要病害。茄子苗期就可以染上黃萎病,一般露天栽培多在坐果後表現症狀。茄子受害一般先從中下部葉向上發病。

初期葉緣及葉脈間出現褪綠斑,發病初期病葉在晴天中午萎蔫,早晚或陰涼時還能恢復過來,後期在早晚時不再恢復,葉緣上卷變褐脫落,病株逐漸枯死,並且葉片大量脫落呈光稈。剖視病莖,會發現導管變成黑色或深褐色條紋。有時植株半邊發病,呈半邊瘋或半邊黃。氣溫在20-25℃並且高溼度時發病最嚴重,此病對茄子生害極大,發病嚴重年份絕收或毀種。


防治方法: 首先應選種抗病品種,另外還可從栽培與藥劑防治兩面著手防治。

1.栽培措施:

(1)輪作倒茬

實行茄科作物五年輪作倒茬栽培,並且最好不要和茄科作物鄰作,優先選種蔥蒜茬輪作茬栽茄子。

(2)科學施肥

每畝可施腐熟農家肥3-4立方米,磷酸二銨15-20千克,尿素10千克,鉀肥10-15kg,注意避免施生糞,以免燒根。

(3)合理密植

密植植株封壟早,可有效減輕地裂傷根,栽植密度以60釐米✖️30釐米為宜。

(4)提高定植質量

茄子定植時要選擇晴暖天氣定植,用營養缽護根育苗,做到定植不傷根,以早晚栽苗為好,中午烈日下不栽苗,栽苗以埋平土坨為宜,不可過深,栽苗時要覆蓋地膜,最好再層小拱棚,做到雙膜覆蓋。

(5)控制施水

茄子生長前期地溫偏低,這時可以少澆水,更不能在陰冷天澆水,以免引起黃萎病暴發。7月中旬至9月中旬高溫季節,要小水勤澆,保持地面溼潤,減輕地裂傷根,控制發病。

2.藥劑防治:

奇農素10千克+的確靈殺菌殺線劑5千克,加水15千克,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澆灌莖基部,每株灌藥液150-200克,一週可灌1次,連灌2次。

施用有機肥也可以減輕茄子黃萎病的危害,但帶菌的有機肥可傳播病菌,因此施加未腐熟有機肥有利於病害的發生與發展。所以科學施肥,施未帶病菌的有機肥,每畝7500千克以上,並增施P肥,每畝30千克-40千克,定植緩苗和門茄採收後各施一次肥,每次15千克尿素/畝,提高植株抗病力。



以上就是我在種植過程中總結出的一些針對茄子黃萎病的防治方法,以及施加腐熟有機肥對茄子黃萎病的影響,希望對您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我是種菜小哥,點擊右上方關注按鈕加關注,可進入我的主頁免費查閱更多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方法,你們的點贊,就是我寫作的動力!】


種菜小哥


茄子屬於茄科植物,原產於印度,在我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歷史了。

茄子黃萎病,又稱半邊瘋、凋萎病,一般是在門茄坐果後發病。

一、發病症狀

初期植株下部半邊的葉片葉脈及葉緣發病,逐漸變成黃褐色,到後期植株葉片全部枯黃、脫落。隨著病害的發展,由下往上,從半邊向全株發展,最後全株死亡,只剩下莖杆立在田裡。此病初期,植株往往下午逐漸恢復正常,第二天又出現病症,這是比病的特性之一。

二、防治方法

1.選用無病的種子,在播種時對種子進行處理,可用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700一一1000倍液浸種,對種子消毒。

2.實行輪作,不重茬,不與茄科類蔬菜或棉花連作,輪作年限3一一4年,最好水旱輪作。

3.移栽時,最好帶土定植,減少傷根和避免機械性對茄苗的損傷,發現病株,及時拔除並燒燬。

4.在定植前,可用土壤消毒劑加細土均勻撒施在定植溝內,在發病時,可用敵克松70%原粉500倍液灌根並對植株噴霧。


慶雙


農田裡為什麼有那麼多害蟲?蔣高明

本文摘自《鄉村振興:選擇與實踐》,蔣高明著,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

農田裡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害蟲?這是人類破壞生態平衡造成的直接後果。對於這個問題,科學網網友康秀峰的文章分析得非常有道理。他以水稻田為例說明,認為目前病蟲害如此之多的根源在於:一是私有化分田單幹後,原人民公社植保人員解散了,無人去進行植保;二是大量捕捉青蛙,稻田不再養魚,大量捕捉蛇類、鳥類使生物鏈中斷;三是農村健壯勞力因為無收入被逼外出打工以養家餬口,年老體弱的父輩袓輩在家種田。所以,春忙翻田時既無力割青以肥田,也無體力挑有機肥到田裡。栽禾插秧後本來一轉青就要耘田,現無力耘田只能花錢買除草劑除草;四是田內既施放除草劑,還要隔三差五噴施農藥,故而稻田內魚不能放養了,青蛙、鳥類、魚和其他益蟲全給毒死或到它處生存,失去天敵控制後蟲害頻發。蟲害多了必然要再花錢買農藥,這就給農藥、除草劑、化肥生產企業帶來了巨大利潤。這裡,筆者從生態學的原理以及自己的實踐出發,再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第一,害蟲在農藥、轉基因等技術面前,是越治越多的。在山東農村,農民最切身的體會就是,他們打了那麼多的農藥,蟲子照樣氾濫。藥越用越毒,蟲越治越多。自2006年起,筆者帶領自己的研究團隊,開展生態農業試驗示範研究。我們全面停止了農藥、除草劑、化肥、農膜、添加劑,不使用轉基因技術,驗證生態學在維持農業產量、提高經濟效益中的作用。在山東弘毅生態農場,由於採取嚴格的農田生態保護措施,農場的生物多樣性大大提高。短短4個年頭,生態學的強大威力就顯現了出來:燕子、蜻蜓、青蛙、蚯蚓等小動物都回來了;這裡的蔬菜、水果再不用擔心受到昆蟲危害;黃瓜、西紅柿、芹菜、茄子、大蔥等蔬菜接近常規產量;過去嚴重影響玉米成苗的地老虎成蟲已被脈衝誘蟲燈制服了,最多的時候,每隻燈每晚可捕獲各種害蟲達9斤。

第二,農藥販子和轉基因研發者不希望看到我們的成果。當我將我們的做法跟一個農藥販子講時,他非常煩躁,並反覆講,他們的農藥如何有效,並如何沒有毒副作用。在這個問題上,轉基因鼓吹者同樣不希望看到用生態平衡的辦法解決他們認為是大問題的問題,因為他們將收不到專利費,賣不動他們的專用除草劑和專用農藥。

第三,正如電腦軟件公司在研發殺毒軟件的同時也研發新病毒一樣,利益相關者總希望將簡單問題搞複雜了,才有錢賺(自從殺毒軟件免費使用後電腦病毒也基本消失了)。在醫院裡,過去花一二元就能治好的病,現在要花一二百元。是病嚴重了?還是藥效降低了?其實是醫生搞的鬼。有一次,筆者同一個當醫生的親戚聊天,她告訴筆者,藥物從外面進來,到患者手裡,價位可以翻幾十倍。只有和醫生熟悉,並有特別好的關係,醫生才給你開幾塊錢就能夠見效的青黴素。

第四,轉基因對害蟲的控制作用,肯定不如“物種控制物種”的作用大、成本低。有益微生物、益蟲和益鳥以及各種小動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節肢動物等)在農田生態系統中起的作用是很大的,但現在農藥和轉基因將這個簡單問題複雜化了。人們樂意花費鉅額資金、費九牛二虎之力尋找一個基因片段,將這個片段通過非常複雜的辦法轉入目標物種,卻不願意恢復、保護並利用現有的物種。這個問題的實質還是利益在作祟。轉基因抗蟲,只在前幾年有效,以後的表現還不如普通品種,看轉基因棉花的下場就知道。對主要害蟲控制了,次要害蟲就會出現,還得依賴農藥,且需要更多的農藥,還有更毒的專用殺蟲劑。如果再通過轉更多的基因進去,那隻能是“按了葫蘆起了瓢”。

第五,害蟲雜草也是生命,只有人類才給他們冠以“雜”和“害”的惡名。搞轉基因的人沒有考慮它們的生存,粗暴干涉自然,造成了自己的敵人越來越多。直到徹底打亂生態平衡,人類被淘汰出局以後,那些害蟲和雜草也不會被消滅。因此,關鍵的關鍵是尋找生態平衡的辦法,而不是粗暴干涉和滅殺的辦法,來管理農田生態系統。

由此可見,如果要真的解決蟲害問題,首先,應從改善自然生態著手,以施有機肥為主。在南方農村,紅花草、春青、豬糞、牛糞、雞糞、人糞等均為上等有機肥,可大幅減少化肥量,研究有機肥還田那才叫為農為國。其次,稻田養魚放鴨,恢復水系的生物多樣性和蟲害的天敵,均可大幅減少農藥使用,稻田草本少,稻田養草魚完全無草可生,還減少蟲害。再次,稻田區內禁止建化工廠。還有許多措施均可達到減少蟲害的目的,並全面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農業生態環境就是土質越種越肥,無環境汙染,無外來生物入侵。轉基因作物並不能從源頭杜絕環境汙染,相反是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且不利於農業生態環境保護。


王希希s


俗稱半邊瘋,是由半知菌亞門的大麗輪枝孢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葉片受害,發病初期,邊緣和葉脈間褪綠變黃,逐漸發展到全葉,在晴天中午前後出現萎蔫,夜間或氣溫降低後又恢復正常,病葉由黃變褐,向上捲曲,嚴重時病葉脫落,只剩下空稈,有時半邊發病,半邊正常。病菌以休眠菌絲,微菌核或厚垣孢子,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越冬,由茄子根部傷口侵入,靠種子、病土、農家肥、水流和移苗傳播,定植時氣溫低、地溫高、大水漫灌、移苗傷根太多等情況下容易感病。防治黃萎病最好採用託魯巴姆嫁接,還可在定植時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600倍液灌根,每株灌200毫升;定植緩苗後用50%託布津可溼性粉劑400倍液灌根,每株用藥量0.3千克,7~10天1次,連用2~3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