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父母的過度謙虛,正在無形中傷害孩子的自信心,你怎麼看?難道還不反思嗎?

陳縱橫


謙虛跟無自信是兩碼事,不是一個概念,只能引導孩子做人低調不張狂,這是好榜樣,咋能影響孩子的自信心呢?


麻辣教師649


感覺這個題目就是我本人無疑啦!從小父母就教我一定要謙虛一定要謙虛,要忍,要忍,要忍,不管遇到什麼事,都要忍,而且,我做什麼事,拿獎,不拿獎,他們從來不關心,別人家的孩子永遠是最好的。所以,從小到大,我不管遇到什麼事情,我從來不跟他們說,因為你即使說了,得不到鼓勵,反正得到的是,有什麼稀奇的嘛,你再看看人家。在外面受到欺負,回家不敢說,只能自己默默忍著,因為我知道說了也沒用,他們又會說:“又不會少塊肉,要忍”。

從小到大,我很自卑,可在他們眼裡面,我什麼事都沒有,我曾經一度抑鬱,他們也觀察不到,還是一味地打擊我,說實話,抑鬱那段時間,我想過死亡,對生活失去了希望!即使現在大學,開朗了很多,可這還是自己內心深處的傷疤,不敢談戀愛,不敢上臺,不敢參加活動。心裡面總是在想,畢業之後一定要到遠遠的地方,遠離他們,遠離這個家,最好一輩子都不要再回來了,不管我自己在外面怎麼樣,我都不會再回來。


呃這個呀


很高興能以親身經歷告誡家長們,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沒有逆行道,每個年齡階段都有不同的注意事項和教育方法,錯過了便是錯過了,只有後悔的份,所以還是要多看多聽多學習。

我女兒小時候本性很頑皮,像男孩子一樣淘氣,但她從小很自律,所以總是能得到大的誇獎,慢慢地她就變得乖巧起來,長大了跟我聊起這件事,還說是大人壓制了她的本性,她很想放開的去做某事,可又怕大人不誇獎她了,慢慢地她收斂了本性,要不然也不會變的做事唯唯諾諾了。

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不要給他設定圈套,就像大樹一樣,你只要扶正主幹,別長歪,剪掉不必要的枝丫就好。


讓心歸零微笑前行666


有人說父母的過度謙虛,正在無形中傷害孩子的自信,你怎麼看?難道還不不反思嗎?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多大的影響!

但生活瑣碎紛雜,父母就會忘記去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以供孩子健康成長。如果父母怪孩子自己不學好,學習偏低!

孩子的成長與父母以及父母營造的家庭環境息息相關,父母,學校,共同努力。想要孩子健康成長積極向上!

①在孩子面前爭吵打罵,不尊重對方的父母,會讓孩子養成冷漠的性格。

②跟孩子“哭窮”的父母,孩子小氣吝嗇的罪魁禍首。

③對孩子說“別人家小孩如何如何優秀,再看看你!”的父母,會讓孩子自卑自責。

④“抱怨”的父母,會讓孩子成天充滿負能量。

孩子的成長與父母脫不了干係!作為父母的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健康,積極成長!

謝謝悟空!


飛毛腿86072919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

書中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第一層次的生理需求,就包括飢餓、渴、性等基本需求。是人人都有的最基本最低級的需求。

第二層是安全,即每個人都渴望一個安全、穩定、有秩序的生存環境,保障基本的人生安全。

第三是社交需求。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都希望得到相互的關係和照顧。希望擁有友情、愛情。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細緻,它和一個人的生理特性、經歷、教育、宗教信仰都有關係。

第四則是尊重需求。即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

其中,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即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價值。

這四層屬於基本需要,是每個人生存於世所不可少的,又叫缺失性需要

自我實現的需求不是人人都會出現,也不是維持個體生存所必須的,又叫生長性需要。


回到正題。

自尊是指在個人生活、社交和工作中的一種自我價值感。它來自從家人、朋友和學校中得到的被愛與被尊重的感受。 理想條件下,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利於自尊發展的童年,被家人愛並欣賞著,被同伴接納,在學校獲得成功,受到表揚和鼓勵,而非過度批評或排斥。

因此,當父母過度謙虛時,孩子可能會因為得不到足夠的肯定而產生自卑心理,會覺得自己不如他人,或者沒有價值。這對人的成長是有非常大的影響的。

謙虛是一種美德,但當孩子做得對做得好時,也應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這樣孩子才能發展出健全的人格。


加加心理


其實主要不是因為條件不好,而是因為小時候在父母那裡被打壓的太多了一點,有的父母,因為謙虛,在客人面前,在外人面前,對自己的孩子總是用謙虛一一實際上是打壓的語言來面對他。所以在我們很多農村孩子小的時候就缺少自信心。而城市孩子你看到的多半就不一樣,他的父母對他總是欣賞、鼓勵、接納以及肯定的比較多,也許是出於面子,也許是接受了新的教育方式。

關於自信,其實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你為什麼要自卑?或者不自信呢?一個人沒有權利指出別人的缺點,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既然每個人都不完美,所以所謂的不自信,其實就是在為難自己。

條件好一點差一點,其實無非是五十步笑百步,條件好的,沒什麼值得驕傲;條件差一點的,也沒有什麼好感到壓抑的,尤其到了現在、今天這個社會價值多元化時代,沒有必要去比人與人,沒有必要去比。

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誰要跟你比?我不跟你比。

所以最重要的自信,應該是來自於自己努力的工作、認真的學習、不斷的進步,對得起自己就對得起社會、對得起自己,就對得起祖宗,沒什麼好壓抑的!你到大草原去看那山花爛漫,千奇百種奇花異草、都各有各的風采,它並不是為等候你的欣賞而燦爛的。

需要指出的是,上面我說到的對得起祖宗,對於我們傳統的人而言,可能就是形成一種壓力的源頭,但是我也不得不說,現代人中的有些人,連祖宗都不要,那是有問題的 。那樣的人生是淺薄的、是沒有根底的、也是不負責任的!人類,從古至今延續下來,對得起祖宗,應該是一個很重要的價值座標。


丿維修師傅


家長過度謙虛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媽媽帶著孩子騎自行車玩,有個阿姨看到了,誇獎說:“哇!你家孩子車騎得真好啊!”家長說“哪裡!哪裡?好多小朋友都比他騎得好呢。”孩子聽了一臉的不高興。聽到誇獎時,習慣性地回覆:“哪裡!哪裡!”這也是常見的中國父母的謙虛和禮儀方式,然而對孩子而言,很多時候卻是一味毒藥,甚至會瞬間殺死孩子那點脆弱的自尊心。就像這位媽媽,她的過分“謙虛”完全沒有注意到孩子內心的活動,也沒有顧及孩子的“面子”,更別提保護孩子的自信。如果經常這樣“拒絕”別人對孩子的誇獎,孩子很可能會認為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行,自己努力了還是做不好。這樣以來,就會出現自卑情緒,並且懶於付出努力。有的爸媽,在習慣性謙虛禮貌回覆的時候,還有另一種擔心:害怕孩子因得到太多誇獎而變驕傲。他們想用這種方式來培養孩子謙遜的性格。其實,只要教給孩子正確的歸因方式,爸媽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孩子會驕傲。還是以這位媽媽為例,如果她當時這麼說:“嗯,他最近經常練習騎車,進步很大。”那麼孩子就能聽的出:媽媽認同阿姨的誇獎,並且是因為練習得多,所以騎車進步大。媽媽對孩子客觀的肯定和鼓勵,會讓他更好地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總之,面對別人對孩子的誇獎,慎用“哪裡哪裡”的謙辭,也許我們需要做的,只是笑納別人的誇獎,同時鼓勵孩子做的更好。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青海高原枸杞花原蜜


這個問題可以從中美文化差異來進行剖析:

中國人被對方稱讚後,經常回答“哪裡哪裡、沒有沒有”。我們從小就接觸這些文化,在這樣謙虛的環境下長大。

美國人被對方稱讚後,經常回答“Thank you/Thank you very much”。他們從來不會去躲避對方的稱讚,美國的孩子也習以為常。

所以中國的孩子的性格在骨子裡是安靜的、保守的,就好像這個戲曲臉譜形象一樣,謙虛甚至是過度謙虛似乎可以在這個大環境中更好的生存,這看上去也更符合這個圓滑當道時代的處事邏輯。



而美國的孩子骨子裡是活躍的、激進的,就好像這個變形金剛的標誌一樣,稜角分明,霸氣十足,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氣質都是力量和自信。



另外,從歷史上清政府的閉關鎖國和英美的侵華事件也可見一斑。

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從古至今,我們都把種族的基因繼承的很乖巧。

不過事情也並非像剛剛說的那樣糟糕。

中國有自己的文化,美國有有自己的文化,由於經濟全球化,文化發生了碰撞、交流和融合。

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社會也在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也比過去開放很多,我們也在有選擇地借鑑、學習西方的為人處世之道。

當我們在面對謙虛還是不謙虛這件事的時候,很多家長和孩子已經在有意識地並且理性地選擇了後者。因為如果對方就是實事求是的稱讚的話,我們肯定要欣然接受啊,這是不爭的事實,何必躲躲藏藏的呢?

我們傳統文化裡的謙遜是好的,那是禮貌的象徵,但是謙遜是需要合適的場合的,如果不合時宜,又何必在那裡冠冕堂皇地裝虛偽呢?

為了下一代人的自信可以自然地表達出來,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做到真實不虛偽。


螞蟻微課堂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過:

稱讚不但對人的感情,而且對人的理智也起著很大的作用。

對於他人的誇讚,大部分人都是樂意接受的,孩子也是如此,誇讚可以讓孩子更加自信和樂觀,但是有的家長怕孩子被誇得飄了,於是會“謙虛”一下,但這一“謙虛”,很容易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他人誇讚男孩,男孩媽媽“謙虛”回應,孩子內心很受傷

童童是個五歲的男孩,他特別喜歡跳舞,於是父母給他報了舞蹈班。

因為童童舞蹈出色,親子活動表演節目的時候,他被選為領舞。

一曲舞弊,一個家長說:“哎呀,童童跳得正好。”

另一位家長也附和道:“是啊,是啊,真是個小小的天才舞蹈家。”

聽到這些,童童高興極了,剛準備說些什麼,一旁的媽媽急忙插嘴道:“好什麼呀,他不過是自己喜歡,又報了個班,瞎跳了老師教得一些動作,離舞蹈家還差得遠呢。”

媽媽的話如同一盆冷水潑在童童心裡,童童內心的喜悅一掃而過,取而代之的,是難過和憂傷。

生活中,類似於童童媽媽的家長很多,每次外人誇獎孩子,他們總會“謙虛”一下,說幾句口是心非的話,“貶低”下自己的孩子,其實內心卻高興得不得了,這是很多媽媽愛犯卻不自知的毛病。

這些話雖然不重,而且還可以提醒孩子不要太過驕傲,但時間久了,很容易讓孩子變得不自信。

家長的這種“謙虛”正在毀掉娃的自信,激勵孩子,不要用這種方式

1:努力被說成“瞎胡鬧”,孩子成就感被毀掉

有的孩子通過自身努力把一件事情做到很好,譬如彈琴、跳舞、閱讀等等,他們內心的成就感需要人來肯定,誇讚就是一種最好的方式,外人的誇讚會讓他們更加堅定和自信。

其實他們的父母為此也很高興,但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非要“謙虛”地說孩子就是“瞎胡鬧”,其實“話外音”就是我家孩子是個天才,“瞎胡鬧”都這麼厲害。

當然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讓自己的孩子別太驕傲,要繼續努力。

但是孩子是聽不到這層話外音的,他們因為自己真如家長所說,努力在大人眼中不過是"瞎胡鬧",孩子的成就感會逐漸被毀掉,而且會對被誇讚的事情心生牴觸,難以自信。

2:孩子“隱性”優勢被外人發覺,家長打壓,孩子變得自卑

比如說有的女孩子比較大大咧咧,是女漢子的性格。外人會誇她嬌柔不做作,敢闖敢幹,以後可能大有作為。這個時候,有的家長會說:“有什麼作為,一點沒點女孩子的樣子,以後沒人要。”

這樣一句話,與其說是謙虛,不如說是打壓。

孩子大大咧咧本來是孩子自帶的“隱性”優勢,被外人誇讚,孩子也很開心,但是家長的話讓孩子自己覺得“大大咧咧”成了缺點,甚至危及到她的以後,那麼他很可能因為自己帶著這樣的“隱性”優勢而變得自卑。

孩子被人誇獎的時候,上面這些“謙虛”要不得,這樣很容易讓娃難以自信,雖說收斂一點不容易驕傲,但是孩子都是有有自尊心的,他們需要表現,希望家長和他人誇讚自己。

如果他們的小表現總是被家長否定,那麼以後除了不自信,還很容易變得自卑和迷失方向。

有的家長會說,如果別人誇娃,我繼續誇,更怕娃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裡找不到北。其實,誇獎是有方法的,斯坦福大學教授Carol Dweck說過:

讚美孩子的天賦而非他的努力、策略和選擇,是在慢性地扼殺他的成長型思維!

所以別人誇讚孩子的時候,我們先別謙虛,先給孩子以肯定,並且要對孩子天賦之外的努力、策略等加以誇讚,而且只針對具體的事情加以誇讚,而不是誇讚孩子的全部。

當然,其他家長誇讚自己孩子的時候,也別忘記誇讚下對方的孩子,這樣,有來有往,雙方的交流才會更加愉快,對於孩子之間的友誼,也有一定的好處。


笑話精選


父母過度謙虛,無形傷害了孩子的自信心?對也不對。

應該說:父母的擔憂。讓父母難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為什麼呢?因為為人父母者,對現實問題本身的自信心都不一貫、都是處於變化中的。這種狀態下怎麼去給孩子以自信心?世事的複雜只有在具有一定社會經驗之後才能總結,要把成人世界的規則與經驗講給孩子聽。那是顧慮重重。怕把孩子思維搞亂,反而達不成建立自信心的願望。

思考良久。還是回到人生本來狀態來梳理關於自信心的問題。

1,人生而不同,這是事實。有智力、體力、生活現狀的差異。所以父母得先有知人知已的智慧,明白網上宣傳的多半是“億萬分之一的特例”是傳媒生存的要求,不報導“常人達不到、不瞭解的新聞”,就沒點擊、就沒人氣、傳媒就出不了名、傳媒就生存堪憂。父母取捨用之、引導之。

2,人有高智商與高智慧的區別。高智商算天生,高智慧是後天習得,父母也要明白。要先把人做好,具有生活的智慧後。再說盡可能地高智商。是為盡人事聽天命,至少知道“孩子可能的最高水平”而因材思教和考慮孩子的未來。一般父母的生活已是一個努力的最好情況了,不顧自己給孩子的條件,去一味按網上、社會上宣傳的情況去給孩子定目標就成了“事實上的懶惰了“。自己都辦不到,為什麼苛求沒接觸過生活艱難的子女突然躍進?

3,父母當以自己的積極帶動子女的積極心態。鼓勵孩子的奮進心。結果不重要。告訴他們,他們的人生由他們的努力達成,有啥問題可以一起討論。

實質,就是講個“度”。希望大人小孩凡事得“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