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第三季|“從能人到能力”,看菏澤五里墩鄉村治理的現代化之路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4日訊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重要議程。而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後勁也在農村。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指出,實現鄉村有效治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並要求,堅持和加強黨對鄉村治理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作為主攻方向。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部署要求,《理響中國》第三季將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策劃推出第十期節目——《農民圓夢》。本期節目,將邀請知名農業理論專家和“鄉村振興”先進模範,共同為大家解讀農民的脫貧之路,農業的興旺之法,農村的振興之道。

位於山東省曹縣磐石街道辦事處的五里墩村,30多年前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問題村,現在卻已經變成了全國知名的明星村、小康村,這裡不僅是中國首批本土體細胞克隆牛的誕生地,還是國家有機食品基地。這一切的變化,都離不開一個能人——王銀香;這一切的成果,都離不開一項能力——現代化治理。

科技創新,鹽鹼地上謀出路

上世紀80年代,五里墩村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種地地不收,種草草不長。”由於村裡全是鹽鹼地,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村民謝付生說,“那時候,五里墩村是唯一一個既沒有水、也沒有電、還沒有硬化路的村。當時沒有人願意當村支書,誰也不願意管這個爛攤子!”

《理响中国》第三季|“从能人到能力”,看菏泽五里墩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之路

1986年,王銀香當選五里墩村黨支部書記,困難重重下,如何帶領五里墩走出困境成為了她的第一要務。通過調研,王銀香發現利用縣裡留下的荒廢窯坑發展磚瓦建材是一條很好的出路。但是她面對了很大的阻力,村民認為“縣裡都幹不下去了,我們能幹成?”質疑的聲音一直沒停。王銀香沒有說話,她四處尋找相關專家來窯裡檢測,研究如何順應村裡窯坑的土質特徵,將沙土製成磚。後來通過實驗,形成了粉煤灰內燃沙土製磚技術。用這種技術燒製出來的磚,比市面上的黏土磚重量更小,但承重能力卻更大。就這樣,王銀香帶頭拿出家裡的所有積蓄,又鼓勵全村的黨員幹部以身作則,最終湊集了10多萬元啟動資金,築起了一座22門無煙囪輪窯,當年就獲利8萬元,邁出了帶領大夥致富的第一步。與此同時,在王銀香的跑腿、協調下,村子裡打了井、開了渠、通了電、修了路,五里墩村再也不是當年那個窮困村了。

綠色共享,可持續發展轉思路

然而,就在磚窯廠生意越來越好,村民越來越富的時候,王銀香卻再次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她要逐步關停窯廠,發展現代農業。這下村裡炸開了鍋,“磚瓦廠幹得好好的,又能掙錢,為啥要停止,在鹽鹼地上搞農業能有出路嗎?”但王銀香有自己的考慮:“磚瓦建材吃的是資源飯,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思路,農村人還是要在土地上做文章。”

鹽鹼地上真的能發展農業嗎?王銀香再次用到科技創新的力量,四處奔波諮詢各級農科院專家,總結出了用有機肥來改良土壤的妙招。於是,王銀香改變了策略,她決定在推進種植業的同時切入畜牧養殖業,目的就是通過農牧結合、有機循環的方式實現土壤改良,構建有機農業的框架。

此後的五年時間裡,王銀香堅定地啟動了土地流轉,推進了產業轉型,將全村的3000畝土地通過“反租倒包”的方式整合到一起,實施產業化經營和企業化管理。90年代初的五里墩村,就已經開始嘗試果園採摘、觀光農業等新項目,使五里墩變得碩果累累、鳥語花香。

不斷升級,治理體系現代化

王銀香明白科技在產業發展中的重要性, 2002年,通過和中科院合作,我國的首批本土體細胞克隆牛在五里墩誕生,填補了國內空白,創造了四項世界第一,五里墩村也成為蜚聲中外的明星村。2003年,王銀香組建了山東銀香偉業集團,完成了“從土地到餐桌全程有機循環產業鏈”建設。這個產業鏈以奶牛養殖為核心,在生產乳製品的同時,將牧場的畜禽糞便加工成有機肥料,用來改良和培育土地;從土地上種植的優質農作物,反過來再供給牧場,用來飼養奶牛,由此形成綠色循環。

《理响中国》第三季|“从能人到能力”,看菏泽五里墩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之路

五里墩村的智能化大棚全部採用有機方式種植,其中17個蔬菜品種獲得了有機食品認證。同時五里墩還創建了自己的蔬菜品牌“優鮮福”,在京東開辦了生鮮旗艦店,大力發展綠色、健康、生態的現代農業。通過企業化發展,五里墩村創造出種植、養殖、乳品加工等就業崗位1200餘個,帶動周邊10000多名農民轉化為產業工人;銀香偉業集團年產值達到4億元,每年利稅超過1000萬元;五里墩村沒了閒人,家家戶戶都有營生,人均年收入達到5萬元,村裡成為了多元產業的聚集地。

《理响中国》第三季|“从能人到能力”,看菏泽五里墩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之路

銀香偉業集團信息化部部長杜漢昌告訴記者,自己的2014年來銀香偉業集團工作的,那時候銀香偉業的信息化管理就已經是屬於全國比較領先的企業了,公司從一產到三產,全都採用大數據智能管理。比如,奶牛的飼養、配種、產奶都採用大數據智能分析,這樣一來,每一個飼養員過去只能養十幾頭牛,現在卻能養七十多頭;農牧產品的銷售也是如此,曾經每一個銷售人員每年只能服務十幾個客戶,現在每人能服務一千多個客戶。這樣不僅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也提升了人力成本的含金量。

王銀香說,企業一直注重吸納管理型人才,隨著企業管理體系的不斷升級,自己也能拿出更多的精力來關心村民們更長遠的發展呢!

重視教育,人才流動促發展

五里墩村的發展不只體現在經濟上,還體現在生態、文化、教育等多個方面。王銀香在上任之初,就勸導村民把自己的資金用到孩子的教育上,隨著產業的發展,村裡在1990年就實現了小學的免費教育,很多輟學的孩子因此重返校園。2007年,五里墩村和銀香偉業集團又聯合出臺了新的教育鼓勵政策,凡是五里墩村的村民子女,考上碩士獎勵5萬元,考上博士獎勵10萬元,攻讀博士後的獎勵15萬元。據統計,居住人口1600餘人的五里墩村,現在已走出了200多位大學生,包括50餘名碩士和博士。“農村出一個大學生很難,一家出幾個大學生更難!”五里墩村民姚景軒說,“我家裡三個孩子全考上了研究生,要是沒有村裡的幫助,就不可能有今天!”

隨著鄉村振興工作的不斷推進,30多年前那個窮困、破敗的五里墩村已經不復存在。不久前從青島返鄉的大學生李夢說,“現在的五里墩不光有很好的產業平臺,還有很好的生活環境,在這裡工作比在外面更好。”在銀香偉業工作的她總是感慨,“村裡的變化太大了,從一個小破村變成了大花園,外面有的俺們村都有,甚至外面沒有的俺們村也有”

已經幹了33年村支書的王銀香常說,“30多年只為一件事,就是希望村民越過越好!當村幹部一不能怕吃虧,二不能怕吃苦,不僅要幹給老百姓看,還要能帶著老百姓幹,不然就對不起老百姓的期望。習近平總書記對五里墩村的肯定,讓村民們倍受鼓舞,也說明過去走的路是對的,自己一定會一如既往地帶著村民們幹下去。”30多年前,五里墩的村民都不相信王銀香能堅持30多年;現在,五里墩的村民都想跟著王銀香再奮鬥30年!

據悉,《理響中國》第三季第十期《農民圓夢》,將於11月10日上午8:00在山東廣播電視臺800平米演播室錄製,敬請期待。

閃電新聞記者 王淸宇,孫楊

《理响中国》第三季|“从能人到能力”,看菏泽五里墩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