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半生緣》: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半生緣》是張愛玲最有代表性作品之一,小說被拍成多版本影視劇,中國讀者、觀眾對其中大部分人物情節都已經十分熟悉。

學生時代每讀一遍《半生緣》,都會難過一次。痛心顧曼楨怎麼會有如此狠心姐姐,親手把妹妹推向魔掌。感嘆那個時代門第觀念如此之深,讓真心相愛的人無法在一起。如今,再看《半生緣》,回顧這段“往日情”,在感嘆世事造化弄人之餘,隱隱覺得顧曼楨和沈世鈞,許叔惠和石翠芝之間的“相愛很難”多半緣於“事在人為”。

張愛玲《半生緣》: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在感情裡,都困於原地不敢往前一步

“他所愛的人剛巧也愛他,想必也是極普通的事情,但是對於身當其境的人,卻好像是千載難逢的巧合。”

你喜歡的人剛好也喜歡你,或許這是一件最為幸運、開心的事。但是喜歡只是一段感情的開始,能否開花結果,全看經歷生活洗禮之後是否願意在感情裡向前跨一步。

這份感情的一開始,世鈞就未曾坦坦蕩蕩地對曼楨表白,他怕曼楨拒絕,便等著曼楨自己去發現。

顧曼璐前男朋友豫瑾來上海辦事情住到顧家,每次世鈞來曼楨家裡,豫瑾都在座。豫瑾對曼楨挺有好感,曼楨對豫瑾好像也是十分佩服的樣子,世鈞覺得豫瑾的事業已經成功了,不像自己對未來沒把握,世鈞越來越嫉妒,竟暗自下決心:如果真是那樣,我絕不叫她為難。

曼楨知道後感嘆,幸好叔惠不喜歡她,不然世鈞肯定也是退出的,絕對不會去爭一爭。

世鈞就是一個溫吞水男人,對待感情就像個害羞的小女生,站在原地低著頭變扭地猶豫著什麼。他懦弱的個性源於家庭,他的父親在外另有妾室,造成他習慣把感情壓抑著,或許害怕大膽表示出來後被拒絕。

同樣出於家庭考慮,他不肯和父母明說曼璐的存在,而是直接否認曼楨有姐姐,曼楨當然明白顧家介意姐姐舞女身份,她直接退還戒指,而他則立即起身離去。

沈世鈞不敢為了曼楨向父母爭取一下這份感情,依舊停滯不前。

張愛玲《半生緣》: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許叔惠喜歡石翠芝,翠芝也知道他的心意,而且她愛得比他更大膽點,但她的主動換來的卻是他一次次的拒絕。因為叔惠家境貧寒,不如翠芝是大家庭出生,而且叔惠無法釋懷石母嫌棄他的眼神。所以,他眼巴巴看著好友世鈞和心愛之人結婚。真正的門當戶對,是精神上的勢均力敵,他沒有放下自尊試著讓石家接受自己。

兩對戀人在對的時間互相喜歡著對方,最終屈服現實,沒有在一起,隱忍錯過。

張愛玲《半生緣》: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二、既然不愛,卻都偏偏選擇將就地愛

“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不管是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

可惜,他們都沒有等到最想等的那個人,而是選擇和不愛的那一位過生活。

世鈞不知曼楨不幸遭遇,誤以為曼楨已經和豫瑾在一起,而許叔惠遠赴國外,於是世鈞和翠芝按著父母之意同意結婚。結婚當晚,翠芝哭得像個孩子,“世鈞,怎麼辦,你也不喜歡我。”世鈞佩服她能說出他心裡所想的,他的心也跟她一樣茫茫無主。他覺得他們像兩個闖了禍的孩子。

許叔惠在國外毅然選擇了沒有愛情,但比石翠芝更“闊”的女人儀娃,婚姻不是由愛情促成的,僅是為了維持或挽回心中的驕傲,如此的婚姻怎能幸福。婚後生活,兩人之間經常出現矛盾,最後選擇了離婚。

曼楨在經歷痛苦之後,姐姐曼璐病逝,擔心孩子生活得不好,不得不回到祝鴻才身邊,將就著過日子。

人生的殘酷在於,即便愛錯了人,為了生活,還得勉力撐下去,假裝自己很好。

愛錯一個人,是生活;愛對一個人,才是餘生。

張愛玲《半生緣》: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三、沒有愛情的婚姻才是真正的墳墓

“日子過得真快,尤其對於中年以後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顧間的事,可是對於年輕人,三年五載就可是一生一世。”

這一句話恍如隔世。

世鈞和翠芝、曼楨和祝鴻才、叔惠和儀娃,乃至曼璐和祝鴻才,他們都不幸福,內心甚至痛苦至極,因為彼此婚姻裡沒有愛情。

翠芝看見曼楨寫給世鈞的情書,一點都不生氣,也不嫉妒,因為心如止水,不愛身邊的丈夫。而世鈞無論和誰結婚,顯露出來的都是溫文爾雅,慢條斯理,看不出他內心深處到底有什麼。這樣的婚姻冷到冰點,有點讓人不寒而慄。

曼楨這邊,天天和“哭起來像老鼠,笑起來像貓”的祝鴻才一起,怎會開心呢?

活在自己給自己的束縛裡,以為自己做的是對的,以為這樣忍耐就好,卻不曉得人人都辛苦。

張愛玲《半生緣》寫於上個世紀,是那個年代中國人婚姻普遍存在的一種形態。如今,都市年輕人都活得很明白,不會在愛中將就著委屈了自己。可是也因為如此,物極必反,或許也錯過了一生摯愛。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張愛玲《半生緣》: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