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對幫扶”結出幸福果

閱讀提示

秋日的斗山河格外靚麗,番鴨、光伏、油茶當地主導產業基地上的鄉親們,沉浸在一片豐收的喜悅之中。

宿松縣河塌鄉斗山河村屬於丘陵地帶,人口7128人,是一個土地貧瘠、產業匱乏、基礎設施薄弱、老弱病殘和兒童留守的重度貧困村。兩年多來,蕪湖市鳩江區灣裡街道對宿松縣河塌鄉結對幫扶,如今的斗山河村舊貌換新顏,產業發展、鄉風文明、村容村貌、百姓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成為該鄉發展的“香餑餑”。

“抓黨建”

脫貧致富的橋樑

走進河塌,村莊田野、道路縱橫、灰瓦白牆、溝溝渠渠、牛羊成群、稻穗累累,藍天白雲、山清水秀、鳥語花香…… 環境改善,鄉村如畫。

黨群活動室、為民服務大廳、鄉村大舞臺、道路拓寬等硬件煥然一新,為村民辦事親民便捷;圖書館、閱覽室、健身房、鄉賢館、棋牌室、衛生室……城裡有的,這裡應有盡有;因學致貧的貧困戶,享受雨露計劃、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校就讀寄宿生活補助……國家幫扶政策兜底,貧困戶“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一一變為現實。民生民情正在一點一點發生變化,增添了他們的獲得感。

人們常說:“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觀念落後。”2017年河塌斗山河村是宿松縣有名的黨組織軟弱渙散村,是年6月王衛平走馬上任村支書。他如今還清楚記得當時拖欠村幹部幾年工資,村集體負債近200萬元。窮則思變,斗山河村迫切需要擺脫貧窮落後面貌。

該村以抓黨組織和村幹隊伍建設為落腳點,以“立杆旗、樹形象、強宣傳”為契機,與結對幫扶的安徽鳩江灣裡街道互派幹部交流學習、實地考察,找差距、定項目,開展一村一品的脫貧攻堅。建立黨員聯繫戶制度,黨員成為推進脫貧攻堅的“使者”,貧困黨員成為率先脫貧致富的“領頭雁”;落實黨員“一對一”幫貧困戶辦事制度,帶動貧困戶脫貧;加強支部建設,注重抓基礎、立長遠,鞏固和拓展村組織標準化建設,發揮支部在脫貧攻堅中戰鬥堡壘作用。

斗山河村不僅還了外債,而且村裡的發展一年一個樣,村乾和鄉親們幹勁更足了。村支書高興地說:“村裡以前日常開個會都難,現在甭用說,大家準到。那是因為村裡的發展,村民們的口袋逐漸‘豐滿’,思想覺悟自然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此,基層黨組織堡壘作用已顯現,大大增強了全村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惠民生”

百姓生活有保障

2004年,斗山河村由金嶺、油鋪、普濟三個自然村合併,村大人多。一直以來醫療條件差,缺醫少藥給留守老弱病殘人員和兒童就醫帶來諸多不便。村班子一幫人看在眼裡急在心中,應當地群眾的呼聲,2018年利用幫扶資金,新建了一所222平方米的村級衛生室,村民不出村就能看病就診,方便了鄉親們就近就醫。

“我們住的地方,離縣城幾十公里,離鄉也有十多里,孩子的爸媽長期在外打工,有個感冒發燒的,我腿腳又不好,以前只能熬過夜,白天才帶孩子去醫院,很是無奈。現在可好了,在家門口就能打針吃藥”。 村衛生室汪醫生給油鋪組餘老頭的孫子看病時,老人高興地說。

2018年底,村裡對32戶低保戶、五保戶、困難戶進行危房改造和落實“四淨兩規範”,讓他們住進安全整潔農家小屋。普濟組孤寡老人馮長青,是危房改造受益戶,在村口看到我們,迎上來就誇村幹部做了件好事。村裡陳主任連忙說:“這要感謝蕪湖鳩江區的幫扶啊!”。

“以前我住的是土坯房,一到梅雨季節,外面大雨,屋裡小雨,得用盆接,潮溼難耐。牆上的蜈蚣縫,冬天屋裡冷得叫人瑟瑟發抖。”馮老人說,“去年經村組評議上報審核,我家爭取了2萬元危房改造資金,推倒老屋建了新房,過去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現在可好了,住的是寬敞明亮的房子,屋內四方桌、長條凳擺放有序,廚房灶臺乾淨明亮,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呀!”。

像馮老這樣的受益戶只是該村危房改造的一個縮影,這讓全村貧困戶住得好,住得安心。

“產業發展”

帶來美好願景

“產業發展是固本培元的基石,經濟基礎決定社會事業的生機和活力。”這是斗山河村兩委的共識。經村民代表大會商議,村申請、鄉審核、縣審批,遴選產業項目,精準施策。如今該村產業蓬勃發展,開展得有聲有色。

2018年底,村建6000㎡年養殖10萬隻番鴨大棚,給村級集體經濟帶來每年20萬元收入,從中拿出5萬元給貧困戶分紅。同時,解決5家貧困戶長期在基地就業,人均月收入2800元,並帶動了周邊100多農戶養殖番鴨,效益初見成效。

貧困戶賀篤旺,長期在鴨場上班,由於他當過兵,思想活,又能吃苦。2017年他來到鴨場,當年就脫了貧。2018年通過就業幫扶,他兒子到蕪湖一家上市公司工作,一家日子越過越紅火。

該村採取“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模式,流轉荒山栽種油茶,與宿松龍成集團簽訂合作協議,村年受益6.3萬元。同時,帶動當地村民在基地務工,增加收入,油茶成為該村名副其實的“搖錢樹”。

家在普濟組的賀大媽,常年在林場務工,她說:“像我這麼大帶孫子的人,只能在家門口打打零工,好在林場給我們提供了崗位,務工靈活、上班離家近,既能貼補家用,又減輕子女負擔,何樂而不為?”

“在荒山坡上,建面積19.6畝蛋雞自動化養殖場,經市場調研,該蛋雞養殖項目成長性好,經濟回報高,在當地是個朝陽產業,這可寄託著咱村的希望。”安元村支書說。“該項目建成後,能給村集體年增收6-15萬元,還提供貧困戶就業,並帶動他們發展蛋雞產業。

同時,該鄉更多青年返鄉創業。金嶺組王兵養殖龍蝦、馬安組餘景元養殖烏雞、楊灣組楊求兵創辦家庭農場種植大棚蔬菜、金嶺合作社發展泥鰍農田套養技術等。……當地農戶依靠資源發展本地特色產業,如鯰魚效應,一片生機。

如今河塌鄉通過脫貧攻堅,一個個產業項目,鄉村幹部如數家珍。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帶來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由等靠要到依靠內生動力自我發展,釋放出巨大活力。

(通訊員 王會光 吳碧珍 楊志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