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特色小吃,克林頓曾為吃它苦練一個月筷子,上海人拿它當早點

這道特色小吃,克林頓曾為吃它苦練一個月筷子,上海人拿它當早點

說起中國的特色美食,小吃點心佔了半邊天,都說南鹹北甜,但誰說我們北方人不愛吃甜呢?首當其衝的就是老字號稻香村,棗泥、椒鹽兒、綠豆沙,連帶著奶香酥皮,細細咀嚼唇齒留香,掉腿上的點心渣都不能浪費,得捻起來吃掉——那是精華~

這道特色小吃,克林頓曾為吃它苦練一個月筷子,上海人拿它當早點

相比以烤製為主的北方點心,南方點心則善蒸,從造型上來說更為精緻,相較北方點心的樸實直接還真有點兒讓人捨不得下筷,因個人喜好,尤愛糯米制品,所以內心還是更傾向於南方點心~

這道特色小吃,克林頓曾為吃它苦練一個月筷子,上海人拿它當早點

張愛玲《桂花蒸 阿小悲秋》

江浙一帶喜歡食糯米,寧波更是以年糕和湯圓聞名全國,上海、南京都有以糯米聞名的點心,其中一道曾被克林頓大加讚賞,為了吃它還苦練了一個月的筷子,這道點心就是上海著名的早點——桂花拉糕,說到桂花拉糕,就不得不提一下張愛玲,因為那篇《桂花蒸 阿小悲秋》。

“桂花蒸”是西南官話,農曆八月也稱桂月,因為是南方城市桂花綻放之時,但這個時期天氣會異常悶熱,浪漫點的說法就是“老天爺在蒸桂花,所以蒸得人間這樣悶熱”,以至於有了“桂花蒸”這種說法。讀《桂花蒸 阿小悲秋》的感覺就像是一塊拉糕在口,那種黏糯口感一下子帶你進入上海弄堂那種悶熱擁擠的“桂花蒸”。

這道特色小吃,克林頓曾為吃它苦練一個月筷子,上海人拿它當早點

作為舊時上海著名的早點,桂花拉糕的製作工序並不難,將水、糯米粉、粘米粉、糖桂花拌勻,倒入刷了油的模子,上籠屜蒸20分鐘就熟了,掀起蓋子,霧氣升騰伴隨著撲鼻的桂花香氣,心尖都化成了水~

這道特色小吃,克林頓曾為吃它苦練一個月筷子,上海人拿它當早點

桂花拉糕最大的特點就是粘盤、粘筷、不粘牙,據說這糯米粉要經過千百次捶打增強韌勁,拌粉時還要加入一定比例的白酒增香,上海沈大成據說加的是汾酒,而城隍廟綠波廊則是五糧液,真的假的不清楚,但如羊脂玉一般的拉糕吃起來確實帶著股酒香,表面琥珀一般凝住星星點點的糖桂花,入口韌糯不粘牙,香甜涼爽~

這道特色小吃,克林頓曾為吃它苦練一個月筷子,上海人拿它當早點

克林頓:吃塊拉糕不容易

克林頓當年在城隍廟綠波廊吃拉糕,用筷子夾起拉糕,都拉變形了也沒夾起來,苦練一個月的筷子功瞬間敗下陣來,最後在服務員的幫忙下,連換了三雙筷子才把拉糕吃進嘴,奇怪的是,吸鐵石一般的拉糕進嘴後立馬服服帖帖,丁點兒不粘牙,又甜又糯讓他連連誇讚。

現在下館子吃飯,服務員有時為了證明拉糕的粘性,常常會在端上桌時突然將盤子倒扣過來,讓食客們見識見識“連筷子都拉不下來的拉糕”,也是非常可愛~

這道特色小吃,克林頓曾為吃它苦練一個月筷子,上海人拿它當早點

桂花拉糕也可以做成層次分明的“椰汁桂花糕”,果凍一般顫顫巍巍,入口又是另一番Q彈風味~

這道特色小吃,克林頓曾為吃它苦練一個月筷子,上海人拿它當早點

這道特色小吃,克林頓曾為吃它苦練一個月筷子,上海人拿它當早點

桂花糖藕VS赤豆酒釀元宵

說起第一次吃桂花拉糕卻不是在上海,而是“網紅連鎖”南京大牌檔,想必很多的北方朋友應該都有相同的經歷吧?南京大牌檔的桂花拉糕更像是飯後點心,絲毫無法與“早飯”二字聯繫起來,只覺得飯後來一塊清甜爽口,瞬間解了幾分油膩之氣,頗為中意~

同樣是糯米制品的“赤豆酒釀元宵”也是心頭好,但裡面有酒釀,開車的朋友不能吃哦~

這道特色小吃,克林頓曾為吃它苦練一個月筷子,上海人拿它當早點

赤豆元宵作為宋朝就有了的傳統街巷小吃,一直流傳至今,濃稠的紅豆沙同樣帶著淡淡酒香,嚴絲合縫地浸潤著手工搓出的方形元宵,剛端上桌時是熱的,入口只覺得香甜,等放涼了再吃更是別有一番風味,豆子的香和酒香愈加濃郁,綿糯的元宵也變得滑彈勁道,十分有嚼頭。

這道特色小吃,克林頓曾為吃它苦練一個月筷子,上海人拿它當早點

對了,還有一種糯米點心是“桂花糖藕”,集糯米的粘、糖桂花的甜、藕的綿糯,三管齊下,絕佳滋味妙不可言~自己在家還真沒做過,常常偷懶跑到盛文甘慄打牙祭,但最近發現他們家的糖藕味道大打折扣,不僅吃著不香,也沒什麼紅糖味了,心塞......

這道特色小吃,克林頓曾為吃它苦練一個月筷子,上海人拿它當早點

——————————我是分割線——————————

最後,請接收靈魂發問:

1、你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

2、你最愛吃的糯米點心是什麼呢?

3、哦,好吧,我知道你不愛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