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原生”才是那條最大的魚

一張漫畫很有技術品味。2011年,馬克·安德森說:“軟件正在吞噬世界”;三年後Jonathan Bryce又補充說:“世界的一切源於開源”;再之後,業內普遍認同“雲計算已改變了天空的顏色”;但現在雲計算概念又被清晰細分,“雲原生”才是那條最大的魚。雲原生,將代表後雲計算時代的所有技術特徵。在CNBPS 2019雲原生技術實踐峰會上,靈雀雲將雲原生看作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最核心動力。

“雲原生”才是那條最大的魚

數字化轉型的三項標準

左玥,靈雀雲公司CEO 。“無論是數字化原生企業,還是數字化再生企業,IT體系都將主導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而云原生技術的價值,正可以幫助企業快速完成應用交付,快速進行業務創新迭代。”這是左玥一年前的觀點。一年之後,同樣站在“雲原生技術實踐峰會”的講臺,左玥則通過“標準”和“場景”,再次證明著其產業判斷。

十年前,汽車90%的價值在於硬件,現在汽車的50%是軟件和用戶體驗;五年前,工廠車間中還只能聽見機器的轟鳴,現在已能感受到數據在流淌。這就是企業數字化轉型,而且此趨勢已經明顯到勢不可擋,而且此趨勢已經明顯到,未來世界上的每家企業,都將成為數字化的軟件企業。

但問題也由此而來,數字化轉型或許沒有統一路徑,但必須形成成熟的方法論;數字化轉型或許沒有終點,但必須有衡量標準。對此,左玥仍是以軟件應用視角,提出了衡量企業數字化轉型。成功與否的三項標準:“IT部門由成本中心轉為收入中心;企業自己主導IT產品的研發;改進工具、流程、文化來提高交付速度和質量。最終,企業數字化轉型將實現客戶滿意度的提升、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加速產品上市。”左玥說。

“雲原生”才是那條最大的魚

雲原生就是數字競爭力

繼續展開此話題,其實,企業數字化轉型,也可理解企業個人化性格的數字釋放。數字化的企業不再僅尋求使用ERP、CRM等第三方標準化產品,而是謀劃開發、上線、運營,基於自身應用場景的軟件應用系統。

而在此過程中,IT自然由支撐部門,轉變為業務部門,“軟件執行力”或稱“軟件競爭力”,也將成為企業的核心關注焦點。這就是說,數字世界中的企業間市場競爭,就是軟件開發週期、迭代速度的競爭。軟件迭代速度緩慢,就意味著錯失商機,應用體驗差強人意,就意味著客戶流失。

當雲原生碰到雲再生

這就是企業數字化轉型,引發的連鎖反應。而上述理念最早被互聯網公司接受,例如互聯網零售、互聯網金融、互聯網出行等,此即是國內第一批“雲原生”企業,第一批接受雲原生技術的企業。

而延續此話題,雲原生2.0又何為標誌?答案:當雲原生碰到雲再生。傳統行業中聚集了數以千萬計的雲再生企業,其所處領域不同,對IT架構論的理解不同,發展階段更不可能一致。

以企業服務總線(ESB)架構為例,其至今仍被雲再生企業使用。就拓撲架構而言,ESB更像是一根“聰明”的管道,連接各個“愚笨”的節點,並最終實現不同服務間的互聯互通。當然,現在看來ESB架構過於理想化,其結構複雜且昂貴,而且對IT基礎設施的高可用性、容災備份有著苛刻的要求。

更難以接受的是,基於ESB架構的瀑布式軟件開發模式,嚴格遵循預先計劃的需求、分析、設計、編碼、測試的步驟順序進行。即項目早期作出的承諾,將導致對後期需求變化難以調整,這也是造成70%軟件開發失敗的原因。

從應用架構的角度,如何銜接內部傳統IT系統、雲原生應用,甚至兼顧面向未來的業務?對此,左玥表示,以API為核心的雲原生敏捷集成架構,是最有效的IT架構敏捷解決方案,能夠推進企業應用架構逐步向前演進。“針對大量傳統應用,傳統的ESB總線方式,改造成本太高。而採用相對松耦合,並有一定管控的MASA(Mesh App and Services Architecture)架構,通過API進行對接,則具有很好的靈活度,特別是微服務本身也是API,如此將實現以API打通‘雙模IT’。”

左玥還給出了明確的演進路徑:對於適合上雲原生、進行徹底微服務改造的應用,直接應用雲原生黃金三角進行傳統架構的改造;對於慢一步的應用,先採用容器和網格計算達到一部分治理功能,這樣不用很高的成本投入也能擁有完整的CI/CD和DevOps流程。對於已經無法改動的應用,則通過API接口保證與其它系統的整合。

“雲原生”才是那條最大的魚

當雲原生碰到IT運營

當然,雲原生的價值還不僅如此,基於雲原生技術,可實現對企業IT架構的改造,也更將改變企業IT運營模式。以大型集團企業為例,其IT平臺往往存在信息孤島、數據隔離、反覆造輪子等問題。

如何解決此類問題?IaaS平臺建設,可將ICT基礎資源匯聚為池,而財務、HR、CRM等管理型業務,可通過上線SaaS系統加以解決。“但更加零散性的生產型業務,則必須依靠雲原生技術的PaaS運營解決方案。”

左玥所強調的“運營”,涵蓋了第三方應用市場、API市場、計量計費、企業級多租戶、安全等方面,而其中體現的靈雀雲基礎能力,則包括:DevOps、服務治理、API網關、後端服務管理等方面。“最終大型集團企業將以‘PaaS平臺+數據湖’模式,實現應用統一、業務統一、管理統一。”左玥說。

話題至此,基本闡述了靈雀雲對雲原生的理解,即幫助數字化業務實現敏捷交付;幫助傳統企業IT實現敏捷轉型;幫助集團企業實現IT基礎平臺運營。而以此為目標,靈雀雲業務和技術思路也極為清晰,制定成熟的路線圖,幫助不同規模、不同IT架構的企業,逐步向雲原生架構演進。

以靈雀云為基礎的雲原生生態現雛形

由上可見,用戶對雲原生的認知、雲原生技術體系,均在發生快速進化,而以此引出最後一系列問題,即雲原生生態三問:

  • 雲原生生態是否在與技術同步發展?
  • 雲原生生態夥伴是否已經成熟?
  • 雲原生生態夥伴之間以何種模式合作?

其實,不久之前靈雀雲進行過一次生態調研。在國內排名TOP100的IT方案商(ISV)中,約有60~70%在企業在接觸雲原生概念,但如果將調研範圍擴大到TOP300,這一認知比例將大幅度下降。

“雲原生”才是那條最大的魚

進一步解讀。東華軟件、北明軟件、中科軟,皆位列2019年中國IT方案商百強榜單TOP20,屬於典型IT方案商頭部企業。首先基於雲原生技術角度,三家企業持有共同的觀點。東華軟件董事長薛向東說:“作為軟件行業的一員,IT方案商要主動擁抱新興技術,如果技術趕不上,客戶滿意度、自身敏捷交付能力、代碼質量都會受很大的影響。”作為ISV頭部代表企業,他呼籲大家一起擁抱新技術,將其應用到各個行業,為客戶也為企業自身創造更高的價值。東華軟件堅定地基於靈雀雲平臺,做行業領先的應用,邊界清晰優勢互補。

中科軟董事長左春表示,雲生態是在系統軟件基礎上的變革,作為ISV,我們特別積極地和以靈雀云為代表的新技術公司合作,為客戶提供現成的底層技術服務和上層系統服務的完整方案。

北明軟件董事長李鋒指出:“雲原生是正確的賽道,靈雀雲也選擇了正確的賽道。像靈雀雲這樣新興的雲原生技術公司具備成功的必備要素,相信他們一定能做出對行業非常有意義的事。”英特爾系統集成及行業解決方案商業務執行總監滿慶冬強調,只有技術平臺賦能,才能真正幫助用戶解決痛點和需求,技術才更有生命力。

就商業模式角度而言,上述三家企業也有類似觀點:“邊界清晰是前提,遵循長板理論合作是基礎。“雲原生技術提供了基礎軟件平臺支撐,IT方案商的能力體現在垂直行業領域,未來IT方案商將與靈雀雲在橫向應用場景領域,實現全方位合作。”中科軟董事長左春說。

靈雀雲從誕生第一天就專注做一家基礎設施軟件廠商,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深耕雲原生,在其他層面與各領域合作伙伴通力協作,為中國客戶提供更加全面的解決方案。靈雀雲期待與以東華、北明、中科軟等代表的中國優秀IT方案商展開深度合作,共同為企業客戶交付價值。

目前,靈雀雲已經建立形成完整的生態體系,打造了非常包容的多維度雲原生生態圈。其中包括:戰略合作伙伴,例如騰訊雲、英特爾;解決方案合作伙伴,例如微軟、AWS、華為、新華三、Dell、浪潮;諮詢合作伙伴,例如東華軟件、中科軟、埃森哲、神州信息、太極、北明軟件、啟迪、清華紫光、南天信息等企業。

“雲原生”才是那條最大的魚

而也是在此次原生技術實踐峰會期間,靈雀雲與東華軟件、英特爾中國聯合宣佈推出“Smart++戰略合作發佈”計劃。“作為在IT方案商、軟硬件巨頭和雲原生技術服務商三大不同領域的頭部力量,三大角色的合作,將加速硬件與軟件的深度融合,也必將成為智慧產業發展的加速器。”左玥最後說。

作者 | 張戈 (公眾號ID:TechECR)

【TechECR】關注科技企業生態體系建設,這裡有思考、有觀點;有點頭咂嘴,也有會心一笑。創始人:張戈,曾任《商業夥伴》、《電腦商報》副總編,不碼字,不寫稿子、只輸出有質感的文章。以生態合作為視角,研究IT產業18年,常年保持對ICT企業、IT方案商、IT渠道商保持高頻度採訪。同名專欄現已入駐各大主流媒體平臺。合作聯繫:[email protected]

目前已同步入駐:百家號、頭條號、一點號、搜狐號、企鵝號等自媒體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