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事是你去了美國才知道的?

十萬個母雞


那就是不去不知道 去了才知道


迦南163853886


去了美國之後才發現以前許多對美國的瞭解都是不準確和片面的,以下三點是我比較震驚的發現。

第一,美國大城市的白天和黑夜簡直就是兩個世界,如果說白天像天堂,那麼黑夜的街道就像地獄,真的一點不誇張啊,尤其是對於我們這種初到美國的遊客,從未經歷過這樣的場景,心裡會更害怕。



2014年我在邁阿密玩,住在距離NBA熱火隊主場美航球館附近一個小旅館,當時想的是步行去球場,看完了也可以步行回來,因為我沒車,晚上估計也沒有公車,好在走路也就十幾分鍾。





我下午去球場的時候陽光明媚,遇到的人都十分友善和我打招呼,一切感覺都不錯。但是看完比賽已經是深夜,隨著人流走出球館,這時候還沒什麼感覺,但是等我走出幾百米的時候發現身邊已經沒人了,路上寂靜的要命,只有路燈。

往旅館去的路上不知道什麼時候兩邊躺著不少流浪漢,這著實令我狠狠震驚了一下,美國這麼有錢還有如此多流浪漢?他們幾乎都直愣愣盯著我,我這時候想如果街上有車輛經過也能給我點安全感,但是走了一路也沒有見到一輛車!

我加快步伐可終於還是被人攔住了,這是個很落魄的黑人,他豎起兩根手指跟我說“2 dollars”,我當時口袋裡的確沒有零錢,也不敢給他錢,竟然轉身就跑了,我一口氣跑到了旅館。

我當晚把這事跟我在美國的同學說,他們都很吃驚,說我的膽子真大半夜走街上!後來我才知道,良善之輩不會在晚上去市中心的街上閒逛,在街上的不是流浪漢就是黑幫或者毒販,普通人走街上很容易被打劫的,我那天的運氣其實算不錯了。

第二點是美國的城鄉差距沒那麼大,大多數美國人都是在城裡上班但是住在郊區,這是美國人生活的常態。

一點不用擔心不住在市區會遇到我們在國內的困境,比如沒有好的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更不用擔心購物不方便。

美國在一個區域裡可能會有一個集中式的大醫院,但是又發散出許多小醫院,大部分人看病都去小醫院即可,往往開車十五分鐘內就能到達一個正規醫院,加上郊區交通方便,甚至比在城裡去醫院還要快速。

購物更不用擔心,美國的大商場和大超市都建立在城市周邊地區,往往坐落在高速路旁邊,我住在美國的郊區,開車十五分鐘內可以到三個不同的大連鎖超市。有一次我去夏洛特市中心玩,去商場卻發現停車非常麻煩,找停車位找了三層樓,但是在我住的地方,停車場就在超市門口,停車位從來沒有停滿過。

住郊區的生活更便捷。

最後,美國還有一點和國內其實挺像,那就是房價劃分階層,但是美國的房價並非以市中心向外發散,以夏洛特為例,它有一個公認的富人區,那就是在城市的南邊,這裡綠樹成蔭沒什麼高樓,一棟棟別墅隱藏在林間,這裡的房價特別貴,更神奇的是與它相隔不到兩百米的房子可能只有它一半的房價。




房價高的地方交的房產稅多,那麼這裡的教育經費和警察經費就充足,所以會有好學校和好警察,治安特別好,也變成最好的學區,然後吸引更多的富人來住。

所以房價貴不貴與它離市中心遠近沒關係,純粹是富人選了一個地方建房子,然後聚集富人就成了富人區,也就是房價的巔峰地帶。房價劃分階層就是這樣形成的。

總之,到美國之後才發現美國沒那麼好,也沒那麼壞,有人喜歡上這裡不願意走,也有人一畢業就立刻回到祖國。




不過在美國還會有一個大發現,那就是美國的胖子特別多,而且胖的人大多數都是沒錢的人。


穿美國望世界


我沒去過美國,我眼中的美國小時候是餓殍遍地的地方,畢竟我們曾經發誓要去解救生活在水深火熱的人民的地方。青年的時候美國在我眼裡是一個全世界都向往的地方,感覺美國就是一個黃金遍地法制公正的地方。現在的美國在我眼裡是一個強大霸權的地方,到處惹是生非讓世界不得安寧的地方。不知道是美國變化太快,還是我看美國的窗口太小,因為我只能在一條狹縫中去窺視,我能看到的都是已經被安排好了讓我可以知道的東西。但我大體知道中國在我眼裡是一個什麼樣子的,只能說是大概,畢竟遊歷了大半個中國,也看過花天酒地,也見過貧困潦倒。作為一個底層的老百姓,這個社會有一層濃濃的霧讓我看不到裡面,似乎這層濃霧不讓我去看透,所以,我也就不想去看透了,人生百年身後枯骨,貧窮富貴過眼煙雲。爭強鬥富無非就是為了能有一個好點的骨灰盒而已,風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別人掘了墳,上帝給你開了一扇門就會給你關上一扇窗。


HelloSeny


1.美國人基本上不戴口罩,不管是不是遊行示威

2.美國人基本上家裡有車,不象我們有車是身份象徵!

3.美國人熱愛自由,誰敢侵犯他就直接嘣過去!

4.美國是最民主的國家,只有議會決定攻打哪個國家才攻打哪個國家!

5.以上都是編的!



按住說話362



關於那個騙了無數中國人的“美國人十八歲就離開父母獨立,自力更生”的大謊言。

對,很多人成年之後就離開父母,很多人上大學是完全依靠學生貸款,然而一般這樣的人基本上都是家裡窮或者一堆孩子,完全沒辦法完全負擔的起他上大學的費用的,所以才需要貸款。況且美國的大學普及率真的沒有你們想象的這麼多,很多人高中畢業甚至沒畢業就找工作了,算一下18歲確實獨立了。國內也有的是讀完初中出去打工的人對不對。

說回需要上大學的那幫人。美國底層,中產,有錢人的生活和理念真的是天差地別,底層窮人很多幾乎沒什麼積蓄,也沒有攢錢的計劃和想法,當然更不可能專門為孩子上學去攢一筆教育基金。他們也不重視教育,孩子就是好好上完高中就差不多,有幸考上大學,貸款咯,反正畢業一段時間內還的上就行,就算還不上也不關家長的事。然而中產到高產的人就完全不同,高產先不說因為他們大概不太需要專門為了孩子上學攢錢…中產階級一般在孩子出生的時候就會開始攢錢,並且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儘可能的在教育上面投資。全世界的中產都是一樣的,自帶一種危機感,害怕孩子一個不注意就掉到底層,並且希望通過教育爬到更高的階層。這種情況下,他們是絕對會為孩子負擔本科甚至研究生階段的費用的,尤其是那些孩子上了醫學院法學院的,基本上負擔個將近十年的高等教育的支出。

所以根本不存在美國人十八歲掃地出門這個說法,就算有,那是因為爹媽沒錢,絕不可能是有錢不給。

補充回答一些關於評論的地方。

很多評論說我片面,也許吧,但是我說的是大部分的情況,窮人沒有存款意識得過且過並且遠沒有中產以及富人重視教育是美國社會現狀,肯定也有人窮志不窮,即使沒錢也努力給孩子提供良好教育的,但是比較少。

窮人對於教育沒有太重視還是跟他們本來生活的環境有關,美國相較於國內階級相對固定,每個階級各有一套生活模式,很多底層的人不上大學,做著不需要上大學也可以做的工作,孩子也會有這樣的思想,於是也沒有一定要接受高等教育的執念,即便考上大學家裡沒錢給,最後只能貸款。

還有評論說中產也有貸款的,也有完全不靠家裡讀書的。首先不靠家裡讀書不代表要去打工或者貸款,靠獎學金也可以。另外,中產這個概念太大了,個人年收入三萬多到一二十萬都可以叫做中產,而且家跟家也不一樣,一個孩子和四五個孩子也不一樣,生活在小城市和在紐約灣區也不一樣,上州內公立州外公立和私立也不一樣,所以並不是所有中產都能給孩子完全付的起學費。但是肯定的是,如果能承擔的起,幾乎沒有家長會要求孩子貸款上學的,因為貸款有利息啊,美國爹媽也是親爹親媽,為什麼要讓孩子去負擔本來不需要負擔的額外的錢。當然生活費有可能會要求孩子自己賺一部分,大學生打工也很普遍,但是幾乎不可能有大學生可以通過打工完全賺到學費加生活費,美國大學學費是很驚人的。反正我在美國這麼多年,家裡完全能承擔得起學費卻偏要孩子貸款上學的,我是一個都沒見過。

以及美國也不是所有中產的孩子都會上大學,的確美國人更看中孩子自身意願這件事。但是大學普及率要比底層高很多很多。

以及即便評論裡有見過,我覺得那真的算是少數個例,不能代表整體情況。我觀察到的,基本都是中產努力賺錢給孩子提供良好環境,孩子有意願讀書就傾力支持,底層人民更加隨緣,對於教育的重視程度遠低於中產,至於真正的富人…基本從出生就享受著最好的一切,他們是另一個世界的人。


鄧死潑


我們眼中的的美國,可能都是從美劇、美國電影等渠道瞭解了一些美國的風俗習慣、飲食文化等。但當你到達美國時,發現好像並不一樣。有留學經歷的小夥伴,在海外生活的時候,你有沒有被自己之前的單純想法蠢哭過……

一、流浪漢為什麼可以進入這麼腹有詩書的場所——圖書館

讓我們一起揭曉答案。美國公共圖書館大都具有這樣幾個特徵:由財政稅收支持,有管理委員會,對所有人開放,讀者來去自由,州立法認可,服務不收取費用。所以除了藏書之外,公共圖書館還為整個社區提供免費的公共空間,這也是為什麼流浪漢大量出入圖書館的最重要的原因。美國圖書管理協會除卻要推動讓所有人平等獲取知識的權利之外,也希望能夠減少無家可歸的人的數量,也為此做了很多工作,這樣一來,他們才更有可能找到工作。甚至有一些圖書館會聘用流浪漢在圖書館內的咖啡廳工作,讓他們擁有穩定的生活。所以,流浪漢們是被鼓勵來到圖書館的,這並非全然是熱愛學習,努力向上,而是公共圖書館在幫助他們找方向。


二、美國人的人際關係竟然如此簡單

美國人之間普遍彼此信任、誠實、友好、講禮貌。美國人待人極其禮貌與友好。如果你有機會訪問美國,就會隨處發現,當在公共場所進一個門時,前面進去的人不會立即關門,他/她會半開著門等著你進門。不論到哪裡參觀訪問或辦事,人們都是以友好的態度對待自己不認識的人。在美國的教會里,所有人都互稱兄弟姐妹。美國建國的原則有基督教精神,有50%以上的人自稱自己是基督徒,約有10%的人是每週去教會的虔誠信徒。待國人如兄弟姐妹,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也許是受基督教的影響吧。




三、在美國,小費無處不在

無小費,無服務。有小費,也不一定有服務。在美國,只要接受人工服務就要給小費,例如吃飯、打車、酒店服務,一到五個美元不等,根據酒店檔次和自己身價不同,一定要付,不能只是說聲謝謝了事。如果事先沒有準備,只有大額鈔票的話就會比較尷尬,支付小錢沒有,大鈔又捨不得給人家。小費至少要有一張紙幣,不要全留硬幣,會顯得很不禮貌。


點贊太容易,評論顯真情,歡迎關注、留言,等你評論,等你『一鳴驚人』!

江淮漫談


俗話說得好,百聞不如一見,無論何種意識形態的社會,都會存在優缺點,這是一切事物的必然屬性,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事物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理性反映。美國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曾幾何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曾在近代達到了人類文朋的巔峰,獨領風騷一個多世紀。但是在無限輝煌的背後,美國也同世界和平發展存在巨大的矛盾與危機。美國與世界各國的矛盾紛繁複雜。美國唯我獨尊,阻礙他國的崛起與發展。逆時代潮流而動,這事必阻礙美國自己約發展。受美國壓迫與剝削的國家與人民事必捍衛自己國家主權與尊嚴,聯合起來共同反抗美國霸權主義。物及必反,盛及而衰。美國越猖狂,其衰落速度也越快。


STARSKY88996


印象中的美國是全球老大,是一個遍地是黃金的國家!是和平自由的國家!

飛了十幾個小時,帶著滿身的疲憊,興奮的下了飛機,從一出機場就開始傻,傻一路,到了住的酒店,傻勁還沒緩過神來!

這就是我向往的美國,太特麼讓我失望了!

如果不是街上走著的都是說著我聽不太懂英文的白人,黑人,我都感覺還是在我自己的城市!

原來每個國家對外展示的都是好的一面,而有些不好的要等你到了才知道!

和平自由那是講給人聽的,美國的大財團把持著這個國家的一舉一動!

美國的貧民窟讓我想到了自由女神!諷刺啊!



打工新加坡


美國的流浪漢和我們想象的完全不一樣

說說美國的無家可歸者吧

心路獨舞

9月15日 · 作家《讀者原創版》特約撰稿人

說說美國的無家可歸者吧

心路獨舞

總有人問,別說美國進步的一面,說說為什麼會有55萬的無家可歸者吧?

先說幾個我知道的案例。

案例一,丫丫好友和同學的父親。幾年前冬天的一個晚上,我們開車送Andrew爸爸去郡政府的庇護所過夜,他和Andrew媽媽徹底吵翻了,兩人同意離婚,他什麼都沒拿就衝出了門,在本地又沒有親戚,本想去住酒店,登記時才發現信用卡已被妻子凍結了,只好住庇護所。那天很冷,近百張床位的庇護所裡已住滿了人,工作人員於是讓他睡在大廳的沙發上,還為他免費提供了晚餐。我們都以為這是一晚上的臨時安排,結果他居然住了接近一個月,直到他和前妻簽署了臨時的經濟分割合同,然後才找到合適的出租房搬進去。這樣臨時住庇護所的人,也劃入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定義的無家可歸者:“缺乏固定、經常、有適當夜間休息場所的人”。

案例二,加油站的Jason。如果說像Andrew爸爸這樣無家可歸還算是暫時的話,那麼另外一部分卻是把無家可歸當成終生事業來做的。我經常去的那個加油站,有個常年在那裡出入的流浪漢名叫Jason,十幾年前我剛搬來的時候第一次在那裡加油,他走近我儘量彬彬有禮地說,“你能給我20美元我加點油嗎?”我遲疑了一下,看看他那張帶著典型長期酗酒顏色的臉答道,“我平時不帶現金,你把車子開過來我刷卡給你加一箱油吧”,他說“那就算了”,然後走開。去那裡加油久了,漸漸習慣了他在那裡的身影,從某一天起他的身邊開始多了一隻土狗,別人給他吃的他會和狗平分,這個小小的舉動莫名地感動了我,以後去加油之前,只要我記得起總會帶上一包狗零食再買上一個套餐送給Jason,如果有時間的話也會聽他絮叨一些過去的事情,儘管有些不連貫,但大概輪廓是他受了些挫折結果開始酗酒,丟了工作,丟了老婆,白天在加油站乞討,晚上有時睡在加油站後面有時住庇護所,他的全部家當就用Walmart的一個購物車推著,討到錢就到加油站裡面買酒喝個酩酊大醉,討不到錢有時會酒癮發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哪裡。

案例三,北美中文網站的博主。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物,他是早期的留美博士,據說還在美國獲得了物理博士學位,入籍成了美國公民,不過他現在的日子基本就是白天撿瓶子什麼的只要能換錢的東西,晚上住庇護所,攢夠了一定的錢就回中國找老婆,當然屢戰屢敗,他把他的生活經歷都寫在了這個博客裡(見下截屏),讀一些你就能感覺到他似乎是有精神疾病的,也非常偏執,需要正規的治療,可能這才是他走到街頭無家可歸的原因。

以上的案例我只是想從某個側面證實,美國的無家可歸者除了經濟原因造成的因素外,大多數是染有毒癮、酒癮、藥癮(substance abuse)或者有精神疾病的,根據聯邦住房和城市發展部的最新數據,目前美國有55.3萬的無家可歸者,但是這些無家可歸者並不都是睡在大街上的,因為美國政府資助的庇護所就有近90萬張床位,遠超過無家可歸人數,其中包括緊急避難所(Emergency Shelter)、過渡性住房(Transitional Housing)、安全避難所(Safe Haven)、快速安置(Rapid Rehousing)、永久支持性住房(Permanent Supportive Housing)等,只要他們願意就可以住進去其中合適的一種,有的還免費提供一日三餐,可以沖淋浴。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問,只提供住處為什麼不授之以漁讓其迴歸社會?記得幾年前我曾發表過一篇題為《 一個流浪漢走紅髮財之後……》(點擊題目進入)的文章,講的是碼工帕特里克教授一個流浪漢雷奧編程,上架後賣的很好賺了不少錢,足夠他租個公寓重新回到社會了,但是雷奧卻不想去開銀行賬號,拿到錢,重新回到社會,他覺得租公寓、買生活品、找工作、買保險、付賬單這些事情太讓人頭疼了,他對記者說,“帕特里克不是穿著鎧甲的騎士拯救我於水火中,在他出現之前我並不因無家可歸而抑鬱,社會很難改變對流浪漢的看法,或者是癮君子或者是瘋子,覺得無家可歸就了不得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我的生活此前也有好的時候,現在不過是學了新的東西,為了將來有更多的好時候”。顯然並不是所有的無家可歸者都想被拯救,在雷奧和帕特里克的這個案例中,授之以漁並沒有改變雷奧的命運,雷奧還得願意自己拿起魚叉才行。流浪漢想流浪,流浪漢想成為社會有用的人,編程技術可以幫助流浪漢,編程卻挽救不了流浪漢對自由的嚮往,所以解決流浪漢的事情顯然比想象複雜得太多。

帕特里克和雷奧

我曾認識一些八、九十年代偷渡到美國的福建人,在路上輾轉幾個月,生死未卜,抵達後在華人血汗工廠賣身還錢,幾年後贖了身以後繼續打工攢錢,有點積蓄了再把老婆孩子接過來,開家中餐館,自己跟夥計一樣起早貪黑地幹,幾年功夫也買房了,這應該算是在美國生存最底層的華人。而最底層的美國人呢?稍不舒服就濫用止疼藥,稍不如意就酗酒嗑藥抽大麻,太嚮往自由客就去做流浪漢,歸根結蒂還是文化的不同,我們的文化是在拼命向上遊動,而美國的文化可以往不同方向遊動,於是可以鯉魚翻身,也可以莫名其妙,無家可歸者也算其中一種吧。






網絡生活那點事


知道了有一個95歲的老太太,還開著公司,每週至少兩次開車到公司開會指導。太神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