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貧窮”會遺傳?

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大學》


文 / 巴九靈


貧窮,為什麼會遺傳?

今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阿比吉特·巴納吉、埃絲特·迪弗洛夫婦,研究的課題就與“窮人經濟學”有關。

在深入調研了五大洲18個國家的窮人世界後,他們在作品《貧窮的本質》中指出,貧窮的本質不是懶惰,而是窮人總是容易跌入高風險的人生陷阱。因為他們必須每天和慾望、生存做搏鬥。苦難大多數時候並不造就輝煌,只會加速下沉。


為什麼“貧窮”會遺傳?


窮人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面臨種種風險,如生病而導致貧困、孩子教育失敗、自身缺乏學習而競爭力持續減弱……不論是在預防風險,還是危機發生後的控制風險上,窮人都太難了。

他們發現,窮人花費在健康和醫療上面的金錢和時間並不少,甚至等於乃至高於中產階層。

因為窮人們往往要等到病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才去看醫生,並且,他們更加傾向於那些喜歡“下猛藥”的醫生,但實際上,“下猛藥”往往帶來新的身體問題,需要付更多的錢。

大多數的錢被用於衣食住行這樣的基本需求,相比富人,窮人對自我的教育、對下一代的教育重視不足,經費相應減少。而這樣又會帶來更長期的風險,即個人經濟價值減弱,下一代綜合能力較低。

自己賺不到大錢,孩子也賺不到大錢,貧窮就這麼被“遺傳”了。

貧窮的本質在於“窮人思維”,“窮人思維”的命穴則在於對風險成本的控制。

不同於“窮人”,《2019新中產白皮書》顯示,新中產在健康消費中最大的三項支出分別是:醫療服務(體檢、牙齒口腔檢查)、健身卡/游泳卡、自費醫療保險。


為什麼“貧窮”會遺傳?



當然,判斷自己是站在新中產隊列還是窮人隊列,不是看你洗了幾次牙,辦了幾張健身卡,而在於你是否足夠敬畏風險。

理性與慾望博弈的結果即是風險,我們的理性總是試圖壓制住貪嗔痴等慾望以避開風險。中國儒家傳統常強調“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古以來,從天子至庶人,皆以修身為本。

本質上,中國人的“修身”亦是最大限度降低風險。

一個對人生掌握主動權和控制權的人,必須是一個長期主義者,必須明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真理,也必須竭力避免“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的嗟嘆。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控制風險即是控制“不確定性”、防範未知,在應對策略上早已“前人之述備矣”。小巴整理了3個實戰型策略,希望能為你獲得“安全感”出份綿薄之力。


為什麼“貧窮”會遺傳?


槓鈴策略——請盡情地“人格分裂”


美國作家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反脆弱:從不確定性中獲益》一書,提到“槓鈴策略”是風險控制的重要方法。

所謂槓鈴策略,是指採取的策略由兩個極端條件組成。說人話就是——請把你的金錢、時間和精力,都分成極端的兩份,最好你能“人格分裂”,成為一個集保守與冒險、怯懦與勇敢為一體的人,這樣既能保證你的穩定收益,又能讓你在風險到來前後,有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

人類害怕失去,規避風險的天性,讓人們總是討厭不確定性,但往往重大的機遇就隱藏在不確定性中,如何才能魚與熊掌兼得?

在動不動叫你“All in”的當下,“槓鈴策略”理論卻認為:你可以在做一份無聊、穩定的工作的同時,去兼做一些富有挑戰性的瘋狂事情,比如可以寫小說,去夜店駐唱,挑戰極限運動,在黑暗中裸奔,去和素不相識的流浪漢聊天……

你可以把大部分的人生安排在舒適區裡,但務必留出一小塊“精神花園”任冒險精靈馳騁。事實上,不少人在不知不覺中踐行這一策略。


為什麼“貧窮”會遺傳?



例如,著名科幻小說《三體》的作者劉慈欣,就是一邊做著朝九晚五的電廠工作,一邊利用業餘時間進行寫作,實現“斜槓青年”的逆襲;企業也經常採取這樣的策略,在主營業務良好的同時,組建另一支小分隊小步快跑,最終產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騰訊靠這樣的做法產出了“微信”,今日頭條產出了“抖音”。

如果在個人投資上應用“槓鈴策略”,你大可將80%的資產配置在安全低風險的銀行、債券,剩下的20%配置在高風險高收益的股市、基金。

總而言之,你可以是個年紀輕輕就做“積極養老的慫包”,但希望與此同時,你可以是一個不論歲月變遷,一直倔強地喝最烈的酒,去最遠的地方的冒險家。

“槓鈴策略”就像是把你的人生分置在兩個不同的地方,然後打開連接的安全開關,就能任意馳騁。


為什麼“貧窮”會遺傳?

風險共擔——請小心地預防人性


國慶期間,海底撈的“12 萬元月薪店長”上了熱搜。其實,“高薪店長”背後,就是海底撈的一套“風險共擔”機制。

海底撈開店策略是師徒三級代理模式,一方面師徒制保證了技術和品控的傳承,另一方面師傅的收入直接與徒弟和徒孫的收入掛鉤,雙方是“利益共同體”。徒弟的店開得不好,師傅也有收入風險,所以師傅會更用心去帶徒弟,海底撈也藉此大大降低了門店高速擴張帶來的服務水平不可控風險。

為了保證最高效益,將風險成本降到最低,就必須預防人性,讓大家成為“同一條繩上的螞蚱”。


為什麼“貧窮”會遺傳?



老祖宗們深諳此理。以宗法制為核心的中國傳統宗族社會,就是這樣的“風險共擔體”。“宗人將有事,族人皆侍”,宗族體制下,貧窮疾病、鰥寡孤獨的風險和所產生的責任,需所有族人共擔。

再往更小的單位說,傳統婚姻制度,本質上也是風險共擔的策略。而現代社會福利保障制度的變化、女性地位的提升,讓個體在生存方面的風險控制力變強,反而是婚姻,成為了風險本身。

今年8月,中國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公佈的一組數據瞬間衝上了熱搜:2018年結婚率僅為7.2‰,創下十年來的新低。而智聯招聘與珍愛網調研發布的《2018年職場人婚戀觀調研報告》中則顯示:參與調研的職場人中,約有68%處於單身狀態。

在這個缺乏安全感的時代,“單身主義”就像是一件綴著消費主義、自由意志、自我至上的思想鎧甲,看起來堅強獨立,幹練勇敢。

但是,仔細琢磨,

“單身主義”更像一種趨利避害、自我保護的機制,它簡單又直接地防範未知風險,把風險成本降到自己認為可控的範圍內。


為什麼“貧窮”會遺傳?



衝動的荷爾蒙和多巴胺、複雜的人際關係、糾纏不清的利益交織,每一維度都潛藏著風險點。即使下定決心進入婚姻,婚前體檢、婚前協議、房子必須寫上雙方姓名等操作,也越來越成為標配。

有難同當比有福同享更關鍵,雪中送炭也總是比錦上添花更可貴。人性經不起考驗,“風險共擔”是認清人性真相後,依然讓你能熱愛人類和信任人類的“安慰劑”。


為什麼“貧窮”會遺傳?

“懶螞蟻”效應——請做那些無用的事

日本北海道大學進化生物研究小組曾對數組蟻群進行行為觀察,結果發現,大部分螞蟻都很勤勞,它們積極尋找、搬運食物。但總有那麼一小撮懶惰分子,它們不做什麼具體工作,每天就是四處閒逛,遊手好閒——研究者把這些螞蟻叫做“懶螞蟻”。

作為一個分工明確利益共同體,多數螞蟻從事生產,而這些少數的“懶螞蟻”則負責觀察周圍環境,對地形、食物點有清晰的認識。如果突然切斷原有食物來源,這時候扮演“拯救世界”角色,帶領族群找到新食物的英雄,就是“懶螞蟻”。

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不時跳出常規的框框,審時度勢,做生活的觀察家和風險的防範者。


為什麼“貧窮”會遺傳?



有時候,一些小事反而能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例如,看一本有趣的書,買一份以防萬一的保險。

正如安盛保險的品牌精神“Know You Can,盛放人生,穩步未來” 所說的那樣,人生的風險開關其實就掌握在你手中。在人生的早期,更要掌控自己的風險開關,最大限度地控制風險成本。

你可以做單身主義者,來降低自己被渣男渣女傷害的“風險成本”,你當然也需要安盛保險的支持,來給孤軍奮戰的自己穿上一件美麗又堅固的鎧甲。

在每一個人生起伏的重要時刻,總有人給你力量,鼓勵你自信前行,讓你有底氣和勇氣追求夢想。

你可以暫時不富裕,但必須要警惕滑落至“窮人”階層的種種風險,你當然就更需要安盛保險的守護,來給努力向上生長的自己墊上一塊柔軟又穩妥的安全墊。

唯有卸下所有的“後顧之憂”和猶豫不決,才能發現真實的自己。


為什麼“貧窮”會遺傳?


本篇作者 | 許洛德 | 三薩 | 當值編輯 | 何夢飛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 主編 | 鄭媛眉 | 圖源 | VCG

真實的自己又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