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街頭邂逅扎竹燈籠師傅,感慨又一件民間手工藝將要消失了


在莆田遊玩,在一條偏僻的街道上看見一個五十多歲大叔在扎竹燈籠,原來這是莆田地區一項傳統手工藝,燈籠在民間有象徵吉祥美好、驅妖避邪、祛除百病的說法,但現在已經很少再有人做了。

扎燈籠的師傅姓葉,說自己做了一輩子,而他的祖上也做了三輩人,但到他這裡傳承不下去了,兒孫們不喜歡,有自己的事情做,這門手藝也就要終止了。所以談起扎制竹燈籠,葉師傅有些傷感。

竹燈籠在福建莆田有悠久的歷史,在莆仙方言中,燈與丁,竹與德同音,竹子做的燈籠代表了財丁興旺、德澤綿長。據說莆田油紙竹燈籠源自漢代的吉慶掛燈,在莆田民間,每逢婚慶、喬遷、祝壽或者春節元宵等節日,家家戶戶必掛油紙燈籠烘托氣氛,增加喜慶氛圍。

莆田油竹紙燈籠製法自成體系,從天地燈、宮廟燈、宜居燈到結婚燈、壽燈、照明燈,都有不同的設計寓意與故事在其中。所以成手師傅也要經多年的學習和摸索,要坐的下來虛心學習,也要靜下心來精心製作才能成。

一個竹燈籠的扎制過程,要先做篾條,再編製成胚,然後挑送燈胚,還要糊上紙張,還要繪製燈籠圖案,最後用桐油上漆,要多道工序,其中在繪畫上尤為講究圖案,要求師傅的繪畫功夫,無論是花鳥人物,還是圖案與花卉,都有很深的內涵在裡面。

說起竹燈籠的現狀,葉師傅很感慨,不是民間不需要,也不是沒有市場,主要是價格的問題,現在一些廠家流水線生產的紅燈籠很便宜,手工製作的慢又成本高,傳統師傅敗在了價格上。而年輕人掙不到錢,所以不願做,這個行業沒有太大的前途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