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原名馬三保,朱棣為什麼不賜國姓“朱”,而要賜漢姓“鄭”?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宦官,俗稱太監,是中國古代在皇宮裡服侍皇帝及后妃的閹人。由於身體殘缺,心理畸變,歷史中的太監大多或陰險狡詐,或禍亂朝綱,如劉瑾、魏忠賢之流。但是,即便是在宦官亂政最猖獗的明朝,也不乏功勳卓著的好太監,因七下西洋而彪炳史冊的三保太監鄭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鄭和原名馬三保,朱棣為什麼不賜國姓“朱”,而要賜漢姓“鄭”?


(鄭和)

鄭和,本名馬三保(又作“馬三寶”),色目人,出生於虔誠的穆斯林家庭,世代信奉伊斯蘭教,祖上是元朝雲南王麾下的貴族。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軍30萬攻打雲南,年僅11歲的馬三保不幸成為俘虜,由於是罪人之後,所以他被殘忍閹割,成了一個宦官。洪武十七年,14歲的馬三保因聰明伶俐被朱棣看中,從此成為燕王親信。

後來,馬三保因為在靖難之役中立有奇功,被明成祖朱棣賜漢姓為“鄭”,改名“鄭和”。

在封建王朝時期,有功之臣被賜國姓是至高榮譽,比如我們熟悉的鄭成功,他就被明朝賜予了國姓“朱”,改名為“朱成功”,後來是因為清朝的有意抹黑,所以這個名字才沒被叫開。

既然如此,朱棣為什麼不給馬三保賜姓“朱”,而要賜姓“鄭”呢?


鄭和原名馬三保,朱棣為什麼不賜國姓“朱”,而要賜漢姓“鄭”?


(鄭和朱棣劇照)

上文提及,馬三保是色目人,也有說法認為他是回人,總之,不是漢人。據說,元朝曾把天下人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漢人,第四等是南人。這裡的“漢人”和“南人”實際上大體上都是指漢族人,只不過“漢人”是較早被征服的北方人,而“南人”是較晚被征服的南方人。

這種“人分四等”的說法在正史中並無明確記載,所以未必準確,但可以肯定的是,元朝時漢人的地位確實比較低,受到了殘酷的壓迫。所以,明朝建立後,朱家皇帝們又有意提升漢人的地位,而相形之下,色目人的身份要低微得多。所以,朱棣給色目人馬三保賜漢姓,是對他的一種肯定和嘉獎。

賜漢姓,但又不能賜國姓,這是因為馬三保縱然功績再大,也只不過是個太監,再權勢熏天的太監,也只不過是宮裡的下人,皇帝與太監同姓,這是有損皇家威嚴的事情。


鄭和原名馬三保,朱棣為什麼不賜國姓“朱”,而要賜漢姓“鄭”?


(電視劇《鄭和下西洋》劇照)

根據劉若愚在《酌中志》中的記載,明朝太監不但不能被賜國姓,就連本來姓“朱”的太監也必須改為其他姓氏,比如,明朝有一個太監叫“朱棟”,後來就被迫改成了“諸棟”。

所以,朱棣即便再青睞馬三保,也不可能賜他姓“朱”,因為這是有違祖制的。

另外,太監不能與皇帝同姓,同理,也不便於與皇后同姓。而馬三保正好又與朱棣的母親馬皇后撞姓了,朱棣認為很不妥,所以他這個姓不改都不行。

如此看來,馬三保改姓,既是榮耀,同時也是無奈和屈辱。


鄭和原名馬三保,朱棣為什麼不賜國姓“朱”,而要賜漢姓“鄭”?


(明成祖朱棣畫像)

說完了為什麼不能賜姓“朱”,再來說說為什麼要賜姓“鄭”。

首先,“鄭”是北方的士族大姓,在明朝姓“鄭”,差不多就和在唐朝姓“長孫”一樣榮耀。當然,這只是非常次要的一個原因,主要原因則是源於一場著名的戰役——鄭村壩之戰。

鄭村壩之戰發生於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是靖難之役的關鍵之戰。當時,朱棣以8萬人馬對抗建文帝50萬大軍,如此懸殊差距,朱棣卻以少勝多,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為靖難之役的成功奠定了基礎,堪稱古代軍事史上的一大奇蹟。而馬三保正是鄭村壩之戰大勝的關鍵人物。

所以,朱棣將馬三保賜漢姓“鄭”,改名為“鄭和”,主要還是表彰他在鄭村壩之戰中建立的不世功勳。

參考資料:《明史·鄭和傳》、《酌中志》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