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會死嗎?”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來源 | 凱叔講故事

「媽媽,你也會死嗎?」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問過類似的問題,關於死亡,他們有著同樣的困擾和擔憂。​

“媽媽,你會死嗎?”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在《經典永流傳》節目中,胡可對兩個孩子說:

「有一天爸爸媽媽可能老了,不可能永遠陪伴在你們身邊……」

胡可還沒說完,小魚兒突然插話問:「那要是老了的話會不會死?」

胡可說:「人都是會死的,關鍵是活著的時候,很開心就最重要了。」

媽媽的這個回答,瞬間讓小魚兒情緒崩潰,他哭著抱住媽媽說:

「我不想人老了會死。」

“媽媽,你會死嗎?”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當孩子一臉懵懂地問我們:

「死了,是什麼意思?」

「媽媽,你會不會死?」

……

死亡,對於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

5歲時爺爺去世,家裡來了很多人,忙前忙後。

趁著大家都忙的時候,我想偷偷掀開蓋在爺爺身上的白布,正巧被進來的三嬸看到了,她大聲呵斥我:

「你幹啥呢?不知道你爺爺死了嗎,你這是大不敬啊!」

“媽媽,你會死嗎?”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我嚇得立馬縮回來手,那時的我不懂什麼是死亡,我只是很好奇:為什麼爺爺變得一動不動,為什麼要給爺爺從頭到腳蓋上白布...

“媽媽,你會死嗎?”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如果當時有人告訴我,什麼是死亡,我一定會跪在爺爺床前,跟他做最後的告別。

孩子對死亡好奇,是身心發展的正常過程,也是探索生命的一種表現。

當孩子問起「媽媽,你會不會死」時,我們參考《尋夢環遊記》裡的回答:

人有三次死亡:

  • 第一次是他斷氣的時候,在生物學上他死了。
  • 第二次是他下葬的時候,人們參加他的葬禮,懷念他的一生,然後在社會中他死了,不再有他的位置。
  • 第三次是最後一個記得他的人把他忘記的時候,那時候他才真的死了。

「每一個人都會死,但是你不要害怕,媽媽會在此之前陪伴你很長很長時間,直到你長大、結婚、生子。我對你的愛,和我們之間美好的回憶,會永遠地留在你心裡,只要你不忘記媽媽,媽媽就會一直活在你的心裡。

“媽媽,你會死嗎?”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死亡,並不可怕;對於離去的人,銘記和感懷,是對他們最好的尊重,避而不談,對孩子何嘗不是一種傷害。

爸爸犧牲10年,媽媽瞞了10年!

江蘇揚州小學生胡博文的一篇作文曾經刷爆朋友圈,讓人看到淚奔。

10年前,胡博文的爸爸在西藏當兵期間,為了救戰友,不幸犧牲,那一年胡博文才16個月。

為了讓孩子快樂成長,媽媽決定隱瞞丈夫犧牲的事情。

這種「愛的約定」,一瞞就是10年。

直到胡博文問出:「爸爸是不是不喜歡我們了?」

媽媽才意識到,再也不能瞞著他了。

很多網友看到這裡,都說,心疼媽媽,但更心疼那個被隱瞞了10年的孩子。

“媽媽,你會死嗎?”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我們不否定這位媽媽的做法,畢竟她也是為了不傷孩子的心,隱瞞10年,這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孩子雖然沒有面對「失去父親」的痛苦,但卻有了「爸爸是不是不愛我」的擔憂和不安全感。

有時候,我們把孩子隔離在死亡之外,並不是真正的保護孩子,也有可能會因此傷害到孩子。

“媽媽,你會死嗎?”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白巖松曾說:「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因為對「死」的忌諱,我們不願意主動觸及這個問題。

然而,面對孩子的提問,避而不談不是良策。唯有給孩子補上「死亡教育」這一課,才是上策。

父輩欠了我們一堂「死亡教育」課,但願我們能在孩子身上「亡羊補牢」,給孩子上好這一課。

“媽媽,你會死嗎?”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用這三種方法,跟孩子談「死亡教育」

人終有一死,這是誰都無法迴避的現實問題。我們可以通過下面三種方式,跟孩子談「死亡教育」。

  • 在繪本中談生死

《獾的禮物》,能讓孩子看到,在獾離世後,朋友們所經歷的悲傷、不知所措、緬懷與感恩。

“媽媽,你會死嗎?”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能讓孩子理解,人死亡之後,房間裡再也沒有他的身影,死亡就是再也看不到了。

《爺爺的天使》,能讓孩子明白,死去的親人並沒有消失,他們還住在我們的心中,以另外一種方式陪伴著我們。

  • 從動物身上學習面對死亡

我家孩子第一次面對死亡,是在他4歲的時候。

養了半年的小柯基豆豆,得了細小沒搶救過來。

「豆豆怎麼會死,哇……醫生叔叔,求求你把他治好吧,我把所有的零花錢都給你,嗚嗚……」

我抱著孩子告訴他:

「豆豆已經死去,離開我們了。但是它和我們在一起的時光,是快樂的,對嗎?它留給我們很多美好回憶,只要我們記在心底,它就永遠不會消失。」

“媽媽,你會死嗎?”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等孩子情緒稍微穩定些之後,我帶他在小區裡找了一處僻靜的地方,埋葬了豆豆。

狗狗會死,花蟲鳥獸也都會經歷死亡的過程,人也是一樣。

我們可以利用動植物的死亡,告訴孩子,生老病死,是一切生物的宿命。

最重要的是,在他們還活著的時候,請珍惜和他們在一起的點滴時光。

“媽媽,你會死嗎?”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 在儀式中體驗離別

3月27日,金華殯儀館開展了一項「死亡5分鐘」活動,旨在讓人們「知生死,悟人生」。

參與者說,通過5分鐘的體驗,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有了新的認知。

“媽媽,你會死嗎?”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清明節的時候,我們可以向孩子講一下清明節的由來,並帶孩子去烈士陵園,或者墓地,祭拜一下故去的親人。

讓孩子在節日中,去體驗離別,理解死亡。

只有正確認識死亡,才能喚起對生命的尊重。

“媽媽,你會死嗎?”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愛的教育可以讓人靈魂豐沛,死亡教育可以讓人理解生命的價值。

只有懂得了死亡的意義,才會明白生的可貴,才會敬畏每一條鮮活的生命,才會珍惜當下,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

獲取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熊貓兒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