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真的是因為陳圓圓被佔而領清兵入關嗎?他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農在天涯


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所掠,吳三桂聞之,拔劍斬案曰:“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人耶?”乃率兵疾歸山海關,乞兵於清。 此說便為以後的官書如《明書》、《清史列傳》等書所襲。很顯然,渲染陳圓圓一事,是出於下列原因:在故明遺老和一切反清者而言,是為了譏刺吳三桂之降清,象吳梅村之《圓舞曲》。在清官方而言,因吳三桂後來叛清,用此適足以貶責吳三桂之人格。實則此事對當時形勢並無多大影響。因為在封建帝王將相時代,女子本來就是贈送人的禮品,隨時可以用錢買到,吳三桂也不會為一個歌女而如此大動干戈。但是李自成在北京的追贓政策確實產生了很壞的影響。所以原先投降了李自成的明官都後悔了,本來是想借投效新朝以求自保,結果是被夾打追贓,性命不保,妻子兒女受凌辱,連吳三桂的家屬也在所不免。所以說,吳三桂的降而復叛,是李自成進北京後所實行的錯誤政策的影響所造成的。因為這時許多在北京已經投降了李自成的明官,或扮做僧道,或以主代僕伺機外逃。吳三桂得知道這個消息後,當然不會自投羅網。

在松山之戰以後 , 洪承疇與祖大壽降清 , 明朝在關外的主要守將為寧遠的吳三桂。松山之戰,明軍被清軍包圍,吳三桂與大同總兵王樸、山海關總兵馬科、密雲總兵唐通等六總兵乘夜突圍竄逃,為清兵所擊,明軍死傷大半,吳三桂僅以身免。吳三桂從松山逃出後,收集散亡,悉力守寧遠,清人頓兵不進。明政府即加吳三桂提督各鎮援兵,總領遼東主客兵,以圖再舉,很為明政府所倚重。所以,在追究松山敗逃戰責時,王樸被誅,吳三桂僅降三級,仍守寧遠。兵力由最初的三千人,招募訓練,增至三、四萬,在明末北方諸將中,仍然算是一支比較有戰鬥力的部隊。

壬午之役時,清兵北歸出邊,諸將不敢戰,吳三桂率兵入關,邀擊清軍,屢有斬獲。崇禎十六年( 1643 )濟爾哈郎率兵取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後、進攻寧遠,也為吳三桂所卻。所以當時清方對吳三桂也很重視,多方進行招降,均遭吳三桂拒絕。當農民軍以破竹之勢席捲豫陝,北京防衛空虛時,明朝政府也考慮把吳三桂從寧遠調回,以衛京師。崇禎十七年( 1644 )二月,崇禎皇帝召見了吳襄,詢問吳三桂的兵力狀況,並升吳襄為中軍府都督,提督京營。很顯然,崇禎皇帝也把大明帝國的命運寄託在吳三桂的薊門一旅身上。

三月初六日,山西全境已為農民軍所陷,昌平兵變,京城戒嚴,崇禎帝即封吳三桂為平西伯,下令棄寧遠,火速率兵入衛。吳三桂奉詔後遲遲不行,因為他出身遼東,他的士兵也多系遼東人,由於與清兵的仇殺,遼東人民和士兵家屬不願意留在遼東,所以他把寧遠及其附近的兵民五十萬人,全部遷徙入關,每日只行數十里,十六日到達山海關,二十日到達豐潤(一說玉田),農民軍已於十九日進入北京,吳三桂聞變後,停止了進軍。

形勢的突然變化,對吳三桂提出新的問題,何去何從?在李自成已經進入北京的情況下,出路只有兩條:第一條是投降李自成。因為宣府、大同、居庸關、密雲等地的明軍守將都投降了李自成,其中也包括吳三桂的父親吳襄。這些人,過去都是農民軍的死敵,對農民軍是恨之入骨的,為什麼一下子變得這麼快呢?並不是他們真想棄舊圖新,而是形勢變了,大明的失敗已成定局,李自成的勝利已成事實,大順王朝將取代明朝成為中國新的主宰。只要儘快的投效新的王朝,才能保護自己,或者還可以借投效之功,再有一番飛黃騰達。這是過去每一個新王朝興起、舊王朝瓦解過程中,出現的普遍現象,對吳三桂來說,當然也不例外。第二條是率兵出關投降清朝,步洪承疇和祖大壽的後塵。這一條路子是暢通的,也是清軍所求之不得的。但投降清朝和投降李自成有很大的不同。在清朝進關一切,投降清朝者,除一些失意文人和官吏外,絕大多數是在遼東戰場上兵敗俘虜或處於絕境時被迫投降的。

祖大壽第一次在大淩河之役(崇禎四年 1631 )投降後,又設計逃脫了,復為明守。洪承疇在松山城破被擒之初,也曾有“延頸承刃,始終不屈,故拘鎖北館,而只給菽水云云”。祖大壽第二次在錦州投降後,曾私派人到寧遠勸妻子投降,被妻子大義凜然地拒絕了。松山之役後,皇太極多次給吳三桂寫信,招其投降,又讓大淩河降將張存仁、祖可法,裴國珍、吳三桂的哥哥吳三風給吳寫信,最後又讓祖大壽致函,勸吳投降,吳“答書不從”。另外,寧遠副總兵白廣恩之子白良弼被清軍所俘,清朝讓白良弼給他父親寫信勸降,都未成功。後白廣恩在陝西投降了李自成。在清兵入關以前,明將並不認為清朝是一條出路,這與入關以後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吳三桂徙寧遠兵民五十萬入關,這一行動本身就說明吳當初本無降清之意。以當時的形勢而言,北方都歸順了李自成,南方聲息不通,孤立無援,山海關的官吏也非走即逃,歸順了李自成。吳三桂率兵入關,軍至永平,已經進入了李自成的勢力範圍。所以當李自成派人召降吳三桂時,吳三桂是投降了李自成的。《吳三桂紀略》引述江川縣學諭金大印,原在寧遠為吳三桂的部下,說吳三桂決計投降李自成是,曾“從關上至永平,大張告示,本鎮率所部朝見新主(指李自成),所過秋毫無犯,爾民不必驚恐等語”。而且“江川前知縣李某,永平人,言信見告示雲”。所以吳三桂投降李自成當是事實。

據此,我們可以說吳三桂最初是投降了李自成的,李自成已得知吳三桂投降的意願。正由於這樣,李自成才在北京大膽放心地搞起籌備登基大典,當接到吳三桂復叛回軍山海關的消息以後,卻又手忙腳亂,把北京的財寶加速運向西安,準備一旦失利,逃回西安。

吳三桂投降李自成,這一事實僅僅是個開始,並未發展下去,因為這時吳三桂得到了父親吳襄在北京被拷鎖追贓的消息。當時在北京的楊士聰在《甲申核真略》中說吳襄“在京為都督,被獲將夾,復宥而宴之,吳知終不免,陰遣人貽書於子云。”該書又說:“吳襄書達三桂,不言被夾,而茲書人無傳已夾,三桂大痛憤,以道里日期計,襄死必矣。適聞外報(指清兵南進)至,三櫃權兩敵之間,不如東合,遂往逆降於寧錦道中。”程源《孤臣紀哭》說:“逆闖急欲降三桂,三桂父總兵吳襄住京城,賊逼襄書招之,襄不從,賊勒索之,三桂間京城得狀,乃以兵出關。”所以吳三桂之降李復叛,是因為得到了李自成在北京拷掠明官的情況和得父親被栲追贓的密信,當是事實。

清軍四月從瀋陽出發,十三日師次遼河,多爾袞以軍事諮洪承疇。洪認為:農民軍聽到清軍前來,可能將北京的財物掠奪一空,向西逃竄,必須計道里、限時日,從薊州、密雲近京處入邊,即行追剿。所以多爾袞此次行軍,並不是要到山海關來。四月十五日,師次翁後(廣寧附近)便遇到了吳三桂的請兵使者。這完全出乎多爾袞的意料之外,亦可證此次行軍與吳三桂並無聯繫,所以便將使者一人留下,作為人質,並派一親信同另一使者到山海關回話,探其虛實。多爾袞得此消息後,當即改變行軍路線,從山海關大路長驅直入了。十六日,多爾袞即覆信吳三桂,答應吳的請求,並進一步提出要吳三桂投降,許以“必封以故土,晉封藩王”。並令大軍,兼程而進,一晝夜行二百餘里,二十一日黃昏到達山海關外。在四月二十日,吳三桂第二次致多爾袞的信中就說:“三桂承王諭,即發精銳與山海以西各處,誘賊速來,今賊親率黨羽,蟻聚永平一帶,此乃自投陷阱,而天意從可知矣。今三桂已悉簡精銳,以圖相機剿滅,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夾攻,逆賊可擒,京東可傳檄而定也”。清兵到達山海外時,洪承疇怕在山海關耽誤太久,李自成聞訊西逃,曾建議扔掉山海關,乘李軍東出之際,北京空虛,急速從居庸關襲據京師,俟李軍回師援救時,可一戰擒之。可惜李自成不慮及此,卻正按照吳三桂所希望的那樣,前來山海關,中了圈套。

所以吳三桂之開關降清給這次軍事行動提供了一個意外的方便條件,改變了清軍入關的路線,加快了清兵入關的進程。清兵不是吳三桂請來的,在吳三桂派人去請清兵之前,清兵不但已準備好了,而且已經出發七八日了。

吳三桂之降李與降清,都不是預定的,是當時形勢急劇變化促成的。正象清兵入關以後,許多已先投降了李自成的明朝將領都紛紛降清一樣,形勢的變化,各方面力量的消長,使得這些喪家之犬,惶惶不可終日,朝秦暮楚。對吳三桂來說,降清與降李都是一樣的,並無高下之分,都是為了自保和惟利是圖。多爾袞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招降了他,使之成為清王朝的一隻鷹犬。


海觀世界


吳三桂當然不是因為陳圓圓被佔才領清兵入關的。他領清兵入關的目的很複雜,最根本來說,是為了給自己尋找最好的出路。

吳三桂的人生歷程很複雜,但是在他的人生前半程,他還是明朝的忠臣孝子。當年,他的父親被圍,他帶領少數家丁就從重圍中拼死救出父親。這在以忠孝治國的明朝,是很出眾的事情,預示著他前程一片光明。

果然,他在明朝陣營一路亨通。他最後做到遼東總兵的位置,他手下的關寧鐵騎也是明朝碩果僅存的精銳部隊之一。他受命鎮守山海關,成為堵截滿清入關的最後一道屏障。

在與滿清對峙期間,滿清通過祖大壽向他寫信勸降,吳三桂都拒絕了。但是,他的拒絕並不堅決,給滿清留下他可以爭取的印象。

到了李自成逼進北京的時候,崇禎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命令吳三桂放棄寧遠勤王。這個時候的吳三桂已經有了觀望之心。他帶領當地民眾、官兵和家屬五十萬人,到北京被李自成攻下,也沒有到達北京。

北京被李自成攻下後,吳三桂來到永平。前有李自成的大軍,後有滿清的威逼,進退兩難。這個時候,滿清已經開始動員,準備入關爭奪天下,對吳三桂連連寫信勸降。吳三桂感覺投清不是最好選擇,都拒絕了。

李自成當然也沒有放過吳三桂這支力量。他派唐通來招降吳三桂,封吳三桂為侯,並帶來犒賞三軍的金銀物品。吳三桂因此決定歸順李自成。

在這個階段,吳三桂的選擇都是無可厚非的。他和滿清交戰多年,仇恨很深。加上李自成朝代草創,他的這支勁旅舉足輕重,自然會得到李自成的重用,在新朝代裡會得到更多的權益。歸順李自成就成了吳三桂的最佳選擇。

可是,在吳三桂進京途中,他得到了京城比餉大亂的消息。而且還波及了他的家庭。父親全家被扣,自己的愛妾陳圓圓也被劉宗敏霸佔。他一怒之下,返回山海關,趕走唐通,重新豎起為君父報仇的大旗,與李自成為敵。

這個時候,吳三桂因為陳圓圓就反叛李自成,是說不過去的。最主要的是,他從李自成在京城的所作所為,感到這個朝代和他過去的明朝截然不同。這個朝代對過去的一切都在進行著清算,自己如果加入這個朝代,凶多吉少。因此,他才選擇了叛逃。

吳三桂的叛逃直接帶來的是李自成的武力鎮壓。吳三桂的軍事實力遠不及李自成,在這個情況下,他只得向滿清求援。滿清本已經開始準備入關,正好吳三桂來求援,雙方一拍即合。在一片石大戰中,李自成一敗塗地,被迫放棄北京逃回西安。

在這個時候,吳三桂還想打著借兵為先帝報仇的旗號,為自己找個臺階。可是滿清根本不給他這個面子,逼他剃髮投降。而南明剛開始也把他當成明朝的忠臣,和滿清談判的時候還幻想與他見面協商,最後大失所望。

這個時候,吳三桂已經露出了他的真實嘴臉。他就是一個擁兵自重的軍閥。在亂世之中,他依靠自己手中的軍隊,為自己獲取最大的利益。所謂的“衝冠一怒為紅顏”,只是他為了掩蓋自己卑劣的行徑的一塊遮羞布罷了。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我會奉獻更多更好的作品給大家,謝謝。


歷史笑春風


所謂衝冠一怒為紅顏是當時文人吳偉業專照尷尬處下手的一種調侃和諷刺手段,現實並非如此。吳三桂剛引清兵入關的時候並沒有幾個人怒懟,包括呆呆的南明政權還非常感激吳三桂,因為這為南明指明聯虜平寇的道路,京師呢,京官少死很多人,百姓不再受禍害,多多少少都有便宜可佔。

山海關並不是必經之路

滿清入關根本沒必要走山海關,山海關、吳三桂存在與否和滿清入關沒有必然聯繫,當時全大明無論是皇帝,還是皇親貴胄、高官顯貴、鄉紳富戶、士大夫階層、普通百姓統統都知道,滿清八旗經由蒙古已經多次侵入中原腹地,跨過京師,他們一直搶到山東境內。

如果不是吳三桂的求援信,著急搶果子的多爾袞還是會走老路經過蒙古進入關內,根本不會大調角折返回來走山海關施援吳三桂。

初時為何有人對吳三桂還很感激

當時的在京官員和部分百姓對吳三桂是感激的,被劉宗敏追贓助餉打死了一半還多的官員,總在一千人以上,而且手段極其殘忍,更為過分的是下手對象還包括富戶甚至街上的胖子,禍及百姓無數,民怨沸騰,難怪李自成逃之夭夭後,京師舉城歡慶。

沒有山海關大戰的話,李自成、劉宗敏之流長期盤踞京師,那北京城就真會成為人間地獄。而追贓助餉哪裡才是盡頭,打死1000人以後,還有1000多京官在,後果可想而知,從最基本的生存角度來看,很多人對吳三桂是感激的,好評雖然不多,但是作為既得利益獲取者很多人雖然不敢支持,但是也選擇了沉默,當然,噴天噴地噴皇帝是東林黨和部分文人的天性,捱罵也不會少。

吳三桂口碑跌落的由來

吳三桂的口碑從什麼時候開始情勢大逆轉呢?自絞殺永曆帝,這才是叔叔嬸嬸都不能忍的情況,雖然當時多數人對朱由榔政權並不感冒,但好歹是朱家皇室子孫,代表一部分大明法統總是不假,所有人也都看明白大清部隊雖說順便幫朱由檢報了仇,但是迴轉關外是不可能了,當時任誰都無法迴避華夷之辯的心結,但出於大勢已不可逆小命重要的心理也就聽之任之了,黑鍋總要有人背的,這時候吳三桂的負面評價才日趨增多,包括膾炙人口的《圓圓曲》。

衝冠一怒為紅顏的作者什麼都知道,就是為了罵而罵。

《圓圓曲》也就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的作者吳偉業知道這事兒麼?當然知道,做為翰林院編修兼任左庶子正四品廳級幹部,即便辭職,人脈所在他的消息也是很靈通的,他能不知道滿清早已把京師周遭搶了個遍,跨過京師一直搶到山東麼,他能不知道北京城裡官員、百姓被禍害成什麼樣子?他能不認識陳沅?早在南京就認識,所以不要再質疑陳沅是否在歷史存在了。吳偉業和吳三桂是同時代的人,同朝為官,沒法編出個陳沅來。

吳偉業很有骨氣,但遠未到不要命的程度,他侍奉過大明,被閹黨、東林、復社氣的主動辭職,侍奉過南明,又看不慣阮大鋮和馬士英的嘴臉,再次辭職,他還侍奉過大清,怎麼三年又退了?你要我當官我不敢拒絕,但我不稀罕伺候你,幹三年我就走,命保住就行。

吳三桂的漢奸身份不容辯駁

吳偉業保命可以,吳三桂自然也可以,但是吳三桂的問題涉及引敵入境,所以無論是為了自己的性命,還是為了四萬軍士的性命,也無論李闖是否想幹掉吳三桂,總之,無論多少個藉口都無法改變他投敵賣國的漢奸身份,這點無需辯駁。

陳沅是否主因這個問題其實就囊括在吳三桂目的性的問題中。

大明命數將盡,崇禎遇到的問題其實滿清晚期的統治者們,確切的說是隆裕太后也遇到過,那就是沒錢,無論是什麼目的,也無論是逃命還是養軍前提都是錢,皇親國戚們捨不得給呀,大清還能攤派皇親重臣,大明死要面子只能求,八旗自己有獨立軍鎮,但是滿貴們真能調的動麼,還不是看錢,所以崇禎猶豫之下包圍圈已經形成,再想跑沒錢那是做不到了,錢不是問題,問題是沒錢,所以勤王救駕成了唯一選項。

但是崇禎又犯了一個錯誤,要知道當時的寧遠已經成為“海外孤島”,整個關外地區只有寧遠孤城一座,為什麼不撤防呢?因為那是大明疆土的象徵,它是國境支撐點,屬於重點形象工程,陳新甲那麼賣命為崇禎做事還不是被他弄死了,大臣們傻瘋了也不會提議捨棄寧遠的,所以被逼無奈的崇禎只能舍下老臉下詔撤防,這是撤防的背景。

撤防沒有問題,問題是勤王是有時限性的,李自成的大軍逐步接近,天知道哪一天就能直抵皇城,當務之急是馬上調動部隊回防,而不是把撤防工作也混雜在一起執行。

什麼叫撤防?還不都是往關內跑?不是。

所謂撤防在晚明發生過多次,撤防的具體工作是破壞城內所能破壞的一切,燒燬一切無法攜帶或會嚴重拖慢速度的輜重,最難的是集結50萬普通百姓一起撤退,士兵們還要準備3天才能上路,百姓呢,他們的財產是不願意捨棄的,所以能打包的絕不落下和搬家一樣,這速度快不了,而拆遷辦吳三桂做到了,毀壞寧遠所能破壞的一切,四天集結所有兵力,50萬民眾就緒上路。

注:差不多這段時間,過了沒多久,范文程應·收到北京城破消息的多爾袞要求,結束“休假”趕回盛京,接受多爾袞的前景諮詢,在主僕二人商定後,多爾袞也開拔繞路蒙古直奔北京,僅僅軍隊籌備上路用了幾天呢?吳三桂四萬士兵,五十萬民眾,四天。多爾袞純粹的軍隊開拔準備,五天。

同樣是五天吳三桂又幹了什麼呢?五天吳三桂跑到了山海關,慢麼?

慢。但是沒有辦法,每天50裡已經是拉家帶口無數行囊的老百姓們最快的速度了。吳三桂不能自己跑呀,這就是撤防與勤王的區別。

速度從未刻意減慢

吳三桂只是個遼東總兵而已,頭上還蹲著個薊遼總督王永吉~

崇禎不但錯誤的主導了撤防行動,臨死還不忘以文制武讓王永吉率隊迴歸,所以······吳三桂快有什麼用?要等王永吉從遵化跑到寧遠才行,王永吉也對得起崇禎帝,幾乎跑成狗,兩天就到達寧遠。

兩天跑到寧遠很快麼?王永吉很快,幾乎是在作死的崇禎很慢,到了這個節骨眼,他不但沒忘以文制武,他還沒忘重用太監,你派個軍校啥速度,太監啥速度,足足慢了將近2天,事實證明這2天就是崇禎的命!說是他自己把自己弄死的,一點不冤。

當時的“逃難”陣型是什麼呢?讓領導先走,王永吉開路(敵人在後方),吳三桂斷後,軍民混行在中間(船運部分忽略)。

到了山海關安置民眾,整軍共兩天,吳三桂這才真正開拔直奔北京勤王,山海關到豐潤僅僅用了兩天,僅比多爾袞的八旗快騎慢一點點,這裡面還有不可克服的因素,馬匹,滿清的馬匹都是蒙古擇優供應,內地呢?馬種不談,人都吃不飽······電視裡馬吃青草那是啃著玩,粗糧它要吃乾草、麥秸,細糧要黃豆、豌豆,還得有麥子最次也得麥麩,時不時還得喂些玉米,人可以粗養吃飽了就成,馬必定得吃飽吃好伺候好,它才有勁能跑。

到了豐潤得到消息,北京城破,崇禎殉國,吳三桂立刻調轉馬頭回防山海關,崇禎已死,李自成佔據北京,最高官僚系統癱瘓,誰給吳三桂送糧食?吳三桂跑回山海關首先面對的就是隨時可能爆發的譁變,好在李自成討好吳三桂送來了四萬兩銀子和糧食,這才暫時化解了危機。

吳三桂華夷之辯情結

吳三桂同樣有華夷之辯,雖然與皇太極早有聯絡,后皇太極暴斃又與多爾袞多有溝通,但是吳三桂還是不能克服心理障礙,他想歸順大順政權,可是剛走到半路就有從北京跑出來的家人送信,全家被劉宗敏抓起來拷打追贓助餉。

如果李自成想用吳三桂,為什麼要拷打全部家屬,這擺明了就是個留兵殺將的圈套,從李自成這方面來看,當時劉宗敏確實不服管,但是吳三桂這麼大的事,涉及四萬正規部隊投誠的大事,劉宗敏還沒混到那種程度,這擺明了就是放任不管,所以他們對吳三桂的真實態度和用意昭然若揭。

所以,吳三桂再次調轉馬頭重回山海關打跑了唐通,繼續據關而守,李自成明知騙不過去,索性撕破臉,連解釋都省了,帶6萬人直奔山海關(別往上猜了,李自成當時所帶的部隊就6萬人,40萬那更是扯了),這次是威脅,帶著吳三桂的家屬,包括他的父親吳襄在內,不投降就殺親屬。

咱們現代人看過太多警匪片和電視劇大都明白,這種情況如果吳三桂投降,結果只能是多死他一個而已,李自成降而復叛多次,他那嘴能信麼,而且吳三桂背後還有四萬部隊呢,他說投降就投降,總兵某些時候並不像影視劇裡演的那麼厲害,士兵斷糧立刻就有人敢往帥帳裡翻糧食,一旦發現,總兵又怎麼樣,總兵也好不了。

談不攏那就只能打了,一晝夜下來雙方人困馬乏,都支持不住了,多爾袞呢,人家早到了,登山“圍觀”呢,多爾袞也不傻,你說讓我救命來,我到了你再把我包了餃子我跟誰哭去,當多爾袞看清形勢以後,逐步相信了吳三桂,吳三桂的求援信再次送達,要求多爾袞進入戰場攻打李自成。

多爾袞救命之餘不忘強索“投名狀”

尚有防備之心的多爾袞只表達一個意思:薙髮易服,我立刻開打。吳三桂無奈答應了條件。

多爾袞和李自成的兵力相當,都是六萬,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各領兩萬,其中多爾袞和多鐸的部隊沒動,阿濟格率兩萬人,兩次衝鋒後(衝鋒結集再衝鋒,一般來說需要40分鐘左右)李自成軍立刻潰散而逃,跑到半路就把吳三桂全家都殺掉了。陳沅?在北京就跑了。

總結來看得出結論如下:

①吳三桂也有華夷之辯的心結,雖然有祖大壽撐腰,但不願投降滿清。

②崇禎殉國、權利樞紐癱瘓,吳三桂無所依靠,兩面受敵。

③因糧餉問題,部隊面臨譁變。

④李自成主動示好,吳三桂願意投降。

⑤李自成殺心暴露,吳三桂保命回防。

⑥吳三桂當時的選擇只能是李闖或者滿清,從山海關到南明?那得會飛才行。

⑦大敵當前,四萬人中真正的關寧軍只有一萬餘人,面對六萬人前景堪憂。

⑧為了不全軍覆沒無奈投降多爾袞。

⑨不存在再次回防山海關的問題,防盜門是防外不防內的,山海關也一樣,關外要搭梯子爬,關內有樓梯可爬,你懂的······否則吳三桂放著山海雄關不守為何出關拒敵呢?

如上就是他的真實目的,實際上,他的真實目的在大亂時期也是在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調整以滿足自己的最優需求的,他的真實目的還包括劃江而治,這是多爾袞曾給李自成的條件,李自成沒搭理,而吳三桂想要劃江而治,多爾袞也沒搭理,從這點來說吳三桂肯定是有個人野心的,只不過野心這東西要有命來承載,也就是說要人活著才行,所以不死的道路可能千千萬,但是吳三桂的活路就僅僅有一條。


古今通史


對於吳三桂在1644年投降滿清這件事,不僅當時的人都在罵他,後世的人也多數持鄙視的態度,罵吳三桂是賣國賊。但是將吳三桂投降滿清的理由說成是一怒為紅顏,那不就承認吳三桂是英雄了嗎?進而就削弱了吳三桂投降的事實,有了一定的正當理由。



其實說吳三桂投降是為了報陳圓圓被奪之仇是在明末清初就開始的,這時候有一個詩人叫吳偉業的寫了《圓圓曲》,在裡面表達了這個觀點,後世也有很多人都贊同這一點。但是,吳三桂真的有這麼英雄嗎?我看未必,吳三桂也許只是為了保全個人利益罷了。

我們設身處地想象一下吳三桂當時的處境。我們先說明朝還值得為其捨命嗎?答案我不說大家也明白,這就是一個衝向懸崖的馬車,誰要想拉它誰就要跟著栽下去。那我們再說李自成的大順是好歸宿嗎?我們看李自成的操作,不僅沒善待吳三桂一家,反而追贓助餉,言行相逼,然後還霸佔了美人陳圓圓。吳三桂如果跟著李自成混能有好?



每個人都不是傻子,只是有的人會短視一些,只盯著眼前的利益,忽視了往後的損失或者更大的利益,而吳三桂在當時做這道選擇題的時候應該也很糾結,畢竟在他對面的是一個正在蒸蒸日上的新政權,在他的身後卻是殘缺不全的舊王朝和一幫子半路出家的兵匪。

當然可能會有人說,像吳三桂這樣的人直接自立為王不可以嗎?

可是李自成佔據京城後,吳三桂已經被夾在中間了,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境地,再不行動就被做成三明治了。麻煩的是吳三桂很難與其中任何一方相抗衡,投降是唯一的出路。

其實在一開始,吳三桂是想要投降李自成的,他的理由也有很多,比如他和清軍常年交戰,過節比較多;李自成給他許下了高官厚祿;李自成用他家人來要挾他等等,而且相比滿清來說,農民起義軍更正統一些,在道義上比較過得去。

最後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吳三桂就是吃這口飯的,他在17歲的時候就因為帶了幾十個家丁跑到敵軍中把他老爹救回來,而聞名整個天下,得到了無數的盛譽,就連皇太極都對其讚不絕口。這樣一來吳三桂在之後更注重綱常,做一個忠義之士是有很多道德資本的。

可惜的是,我們上面說過了,李自成根本沒有大格局,既然有求於吳三桂,就好好款待就完事了,偏偏還招惹吳三桂的家人和陳圓圓幹嘛?這就跟當年蔣介石和那幫子軍閥幹架一樣,實力並不懸殊,東北軍押哪邊哪邊就能贏,所以蔣介石對張學良是好吃好喝好伺候,乾脆還拜了把子。相比之下,李自成眼界就小得多了。


邯鄲醉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只是文人墨客的一廂情願吧了。

事實上,吳三桂怎麼可能會為了一個小妾,置國家民族危亡於不顧呢?

從李自成親率大軍征討吳三桂之時,帶上了吳三桂的爹吳襄,而沒有帶陳圓圓,就足以證明陳圓圓在吳三桂心中的分量是遠不及他爹的。


至於吳三桂為何要引清兵入關?依據史料推斷,大致有以下三種原因:

其一、為了生存;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於煤山上自縊,大明雖然完了,但吳三桂以及他若領導下的關寧鐵騎還要繼續活下去的。

擺在吳三桂面前的路無非三條,一是投降李自成、二是投降關外的清廷、三是割據自立,當然有人會說還有第四條路投降南明,不過以當時的緊迫情況,投降南明短時間不可能實現。

其二、大順政權成不了氣候;李自成的農民軍入主北京城後,紀律渙散、胡作非為,早已民心盡失,再加上李自成等人的短視,根本不可能建立起全國性的政權。


以吳三桂久經宦海浮沉的閱歷,其心中斷定,李自成的農民軍,必敗無疑,既然如此,又何必為其陪葬呢?

其三、借清兵之力剿滅李自成的農民軍,光復大明王朝;這是吳三桂引兵入關的初衷,但是當他打開山海關的大門,把清兵引進來的時候,才發現請神容易送神難。

吳三桂藉助清兵之力,在一片石把李自成所率領的農民軍打的是潰不成軍,令吳三桂沒有想到的是,清兵竟藉此機會入主了紫禁城,然後嚴令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不可進城。


此時的吳三桂是騎虎難下,本來是借兵剿賊,反倒引來了更大的賊,奈何木已成舟,吳三桂只能順勢而為,否則將死無葬身之地。

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人呢?吳三桂為了活著,先是打算投降李自成,奈何未成,反被李自成率兵攻打,後又為了活命,無奈向清兵求助,然而清兵是不做賠本買賣的。

總之,無論是吳三桂衝冠一怒引清兵入關,還是在康熙十二年的起兵造反,說到底都是為了活著,為了體面的活著,除此以外的任何理由都是扯淡。


野史宴


許多的文學作品都栩栩如生的描寫了吳三桂與陳圓圓的愛情故事,又由於李自成攻佔北京他們的部將霸佔了吳三桂愛妾陳圓圓而吳三桂一怒之下引清兵入關。這種描寫也進入了歷史教科書。從這點來講明朝的將領都是好色之徒,飯桶。

這些文學作品,博得大多數低能觀眾的喜愛。

真是這麼回事嗎?

吳三桂如果是這樣的人,他不可能帶好一支幾十萬人的軍隊,因為一個好色之徒心思不在軍隊官兵身上,而在一個女人身上。

幾十萬人的吃,喝,穿衣,部陣,練兵,佈防配合都要化許多的心血。

必須深思熟慮才行。

那麼說吳三桂不是好色之徒,吳三桂為什麼要投降滿清呢?

明朝的都城已經被李自成佔領,崇禎皇帝已經死了,明朝的最高統治集團已經被消滅,而明朝的政府沒有了,明朝各地方的政府緊接著癱瘓了。

政府的癱瘓象徵著明朝沒有了稅收,軍餉,政府部門的工資,都失去了來源。

像李自成那樣去搶老百姓的。到處是飢餓的人民,能夠搶的都叫李自成搶光了,滿清軍隊壓在山海關下,把兵力安排去搶老百姓的糧草,山海關立即就會落入滿清軍隊手中。

這麼多的官兵要吃飯,軍眷家屬要吃飯,要發軍餉,幾十萬軍隊的出路在哪裡,吳三桂個人的前途在哪裡?

思來想去,怎麼辦!

清軍的招降文書雪片一樣的用弓箭射進關裡。

解甲歸田,軍官願意嗎?沒有了軍隊,軍官地位也就沒有了,錢財也就沒有了,吳三桂同樣也沒有了地位和待遇,就是一個普通老百姓。誰願意這樣呢?

苦海無邊 回頭是岸,往南望苦海無邊,往北望榮華富貴。明朝到今天這個地步,全部是李自成作亂的結果。

找李自成算賬,和清軍一同打進北京城消滅李自成,明朝滅亡的怨氣吳三桂全部歸究於李自成。吳三桂做出了重大決定,投降滿清找李自成報仇。

清軍入關,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衝鋒在前,滿清軍隊緊隨其後,如秋風掃落葉一樣掃滅了大順朝最後的殘餘,吳三桂的先鋒軍一直打到雲南,活抓晚明皇帝。

大明朝到最後一點希望煙消雲散。吳三桂成為了雲南的藩王。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和榮華富貴,保住了軍隊,得到了地盤。


寶樹白石


所謂的“衝冠一怒為紅顏”,被後世廣為流傳,吳三桂當年為了陳圓圓被佔打開山海關,引領清兵入關,貝勒只能說,當時陳圓圓被佔是吳三桂引領清兵入關的催化劑,實際是吳三桂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與家仇恨,吳三桂引領清兵入關的。



當然這是貝勒我個人的觀點,本期貝勒給大家分析下,吳三桂引領清兵入關的真實目的。

首先,我們先了解下當時吳三桂所處的歷史背景。

公元1644年,李闖王經過多年的奮戰,帶兵包圍了大明帝國的首都北京城,崇禎帝急忙下令吳三桂帶領關寧鐵騎勤王護駕,吳三桂接到崇禎帝的旨意後,在部署好山海關的防線之後,開始帶領關寧鐵騎馳援北京城,吳三國一路都是在觀望北京城的一切變化,在吳三桂還沒上路多久,就收到北京城被李闖王攻破,崇禎帝吊死煤山的消息。當時吳三桂果斷退回山海關,開始觀望北京城李自成的一切動態。



李自成佔領北京城以後,開始有意招降吳三桂,並且給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軍派人送去四萬兩白銀作為軍餉,顯示招降吳三桂的誠意,吳三桂在看到大明朝勢力已去,對於李闖王的招降也表示願意投降。

可是天弄人怨,李闖王佔領北京城之後,吳三桂的父親與妻兒還都在北京城,李闖王為了逼迫吳三桂投降,羈押吳三桂的一家,逼迫吳三桂的父親給吳三桂寫信,逼迫吳三桂吳三桂投降,李闖王的部下劉宗敏此時霸佔了吳三桂最愛的寵妾陳圓圓。

吳三桂對於李闖王強迫羈押自己父親逼迫自己投降本身就不滿意,在前往北京城投降路途上,收到逃出來下人報告說,吳三桂的老爹已經被李自成給殺害,寵妾陳圓圓也被霸佔了。吳三桂聽到這些,與李自成就有來國仇家恨。立刻退兵重回山海關。李自成聽到吳三桂出爾反爾,不投降之後,立刻大怒,親自發兵二十萬征討吳三桂。

吳三桂此刻面臨前後夾擊,北京城方面面臨李自成二十萬大軍精銳,山海關外面臨是八旗鐵騎虎視眈眈。吳三桂的關寧鐵騎雖然精銳,不過數萬,依託山海關還可以防禦八旗鐵騎,但是面對數十萬的李自成的軍隊,沒有可以防守的要塞。吳三桂面對生死存亡的選擇。

其次,吳三桂選擇領清軍入關,本身就是為了自己利益。

當時以吳三桂自己的力量抵抗李自成的數十萬精銳,吳三桂深知困難。吳三桂也有自己的小算盤,派人與清朝攝政王多爾袞談判,本想是借兵來對付李自成大軍,然後在與清軍商談劃分江山問題,可是多爾袞也不是蠢貨,堅持吳三桂必須投降清軍,清軍才答應派兵幫助吳三桂對付李自成的大軍。迫於李自成大軍的步步緊逼,吳三桂不得不投降清軍,打開山海關的大門帶領清軍入關。



吳三桂本想借助清軍的力量來消滅李自成大軍,畢竟當年八旗軍戰鬥力強悍無比,在消滅李闖王大軍之後,然後在與清軍談判或者在消滅清軍,自己獨霸中原,一統江山的目標。

可是,吳三桂的如意算盤最終沒有實現,在清軍入關消滅李自成大軍之後,清軍進駐中原,最終一統江山,吳三桂最終投降清軍,幫助清軍打下半壁江山。



其次,從吳三桂後面起兵反清可以看出,吳三桂時刻都是在為了自己利益謀劃。

吳三桂投降清軍之後,幫助清軍一統天下,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吳三桂積極擴充自己的軍力,隨著康熙帝上臺之後,撤銷三藩,吳三桂一方面上表表示同意撤藩,一方面準備起兵,在準備充足之後,立刻起兵叛清。

貝勒說:縱觀吳三桂的一生,每當遇到自己利益道路選擇之後,吳三桂總是在首先在考慮自己利益最大化,當年陳圓圓被佔而領清兵入關,僅僅是催化劑,其實吳三桂真實目的為了自己利益。


貝勒爺解說歷史


吳三桂,是一個政治家!

一個政治家不會為了一個女人做出衝動的選擇!陳圓圓的事情僅僅是一條導火索!

原本吳三桂就在李自成與清軍間徘徊,尋求最大的利益化!原本,吳三桂是傾向於李自成政權的!可是,自己的家遭到洗劫,自己的愛妾遭到霸佔,這傳遞的信號代表著李自成政權對於自己的定位!

如果,李自成如今在自己未做抉擇,手握重兵的情況下都這麼把自己不放在眼裡,等到自己真歸順了,卸了自己的軍權後又會是何等下場?

原本自己現在三岔口上無從抉擇的情況下,李自成政權打出了這樣一份“傷害”吳三桂的牌,那麼,吳三桂的選擇天平已然而然傾向於清軍!

所以,陳圓圓只是一條導火線,真正的原因是其背後的集團利益!一切,真的都是李自成集團的咎由自取!


我陪孩子學詩詞


陳圓圓哪有這麼大的魅力,所謂“衝冠一怒為紅顏”,只是文人的藝術加工,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的真正原因,要現實得多。

我們不能把吳三桂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吳三桂在他身處的時代有其多重的身份。

首先,他是著名的將領,這大家都知道。其次,他是吳氏家族的頂樑柱,可以說是代表人物。然後,他還是大財主、大地主,吳家世代為官,在北京有許多產業。

明白了他這些身份,就能明白他為什麼要帶清軍入關。

從將領的身份上來看,吳三桂也不是個單獨的個體,他是關寧軍的話事人。

吳三桂之所以是吳三桂,與關寧軍是分不開的。關寧軍其實是關軍和寧軍的合稱,關指山海關,寧指寧遠。

明朝的遼東,有許多將門世家,比如李成梁的李家,祖大壽的祖家,吳三桂的吳家,都是其中代表。

他們奮鬥了幾代人,各自都在遼東根深蒂固,擁有龐大的關係網。

關寧軍是一個集團,在它內部,也不是吳三桂一個人說了算,吳三桂只是個寧遠總兵,其他還有遼東巡撫黎玉田,山海關總兵高第等,都擁有各自的勢力。

一個集團作出一個決定,必須符合集團內大多數人的利益,才能被通過。否則,當反對者的力量大過贊同者時,這個決定就可能被推翻,如果贊同者要維護這個決定,集團就可能發生內訌。

舉個吳三桂舅舅祖大壽的例子,更加清楚一點。

祖大壽駐守大淩河被皇太極圍攻,支持到最後,城內已經彈盡糧絕,無法堅持,祖大壽最終決定開城投降。這個決定遭到了副將何可綱的堅決反對,祖大壽無奈,最終只好先殺何可綱再投降。

祖大壽能殺何可綱,是因為大淩河城內支持投降的人力量大過何可綱。如果力量對比倒轉,被殺的可能就是祖大壽。

具體到關寧集團,在這亡國之際,採取什麼樣的對策,必定都代表著關寧軍的普遍利益,而如果所謂“衝冠一怒為紅顏”這種事真的發生,僅僅為一個女人違背全軍的整體利益,吳三桂的腦袋,想必也很快就不在脖子上了。理由很簡單,陳圓圓是你吳三桂一個人的女人,卻要我們四萬關寧軍拿身家性命去換,不砍你的腦袋,砍誰的腦袋?

所以,吳三桂的關寧集團話事人身份,決定了他的行動代表著關寧軍的意志。

那麼,關寧軍的意志是什麼呢?

這就要說到吳三桂的第二個身份——地主。

並不只有吳三桂一個人是地主,關寧集團其他將領也是如此,他們大多在京城和遼東置有產業。

關寧軍本來已打算投降李自成,吳三桂帶兵走到半路時候,得到北京傳來的消息,李自成實行“追贓助餉”的政策,拷打官紳,沒收財產,許多人都死於非命。

這個政策與關寧軍的利益嚴重衝突。

大家之所以願意投降,就是希望能保個榮華富貴,現在李自成玩這手,榮華富貴不說,小命都有可能搭進去。

所以,關寧軍反悔了,他們推翻了之前的協議,殺回了山海關,趕走了李自成派來接收的唐通,重據關口,為自己的性命和產業作抗爭。

吳三桂在其中能起什麼作用呢,這就要說到他第三個身份——吳家代言人。

作為吳家老大,吳三桂不可能不考慮家族利益。這時,吳家三十幾口人都在北京李自成的手裡,如果吳三桂蠻幹,全家可能就會人頭落地。

但是吳三桂這時是身不由己的,因為關寧的集體利益使得他們無法再投降李自成,如果吳三桂不顧集團的利益,堅持進京投降,那麼估計到不了京城就會被手下給砍了。

形象代言人嘛,人選多得很,再選一個就行了。

吳三桂當然也想救全家,但他先要留得小命在,才能再想辦法。這種情況下,吳三桂答應也得答應,不答應也得答應,不然非但救不了全家,自己也得立馬被人砍了。

所以,吳三桂的三個身份,都決定了他必須隨軍返回山海關。

吳三桂起初想投降大順,本意是維護和擴張自身利益,後來投降清軍,也是為了維護和擴張自身利益,這點上,始終是一致的。


小院之觀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的知名度太高了,他的小妾大名鼎鼎的陳圓圓被李自成的部將劉宗敏霸佔,致使吳三桂倒戈“順清”。太多的人忽略了陳圓圓被霸佔的時候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死於李自成的大順軍的“拷掠”,父親被活活打死,女人被霸佔,這已經是不共戴天的血仇了。吳三桂在投大順還是大清的問題上一直猶豫搖擺,投大順是當“反賊”,投大清是叛國,而憑吳三桂幾萬部隊的實力根本不能扭轉天下大勢,吳三桂只能二選其一。偏偏李自成不照杆子跟吳三桂結了死仇,吳三桂不害怕投李自成有沒有好下場?而山海關外的滿清對降將一直厚待禮遇有加,曾經是吳三桂頂頭上司的洪承疇得到重用,給吳三桂的勸降信就是洪承疇寫的,還特別用了“順清”這個詞兒而不是降清,給吳三桂留足了面子。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對皇太極兩降兩叛,皇太極都不為難祖大壽留下的家人,祖大壽後來是安享晚年善終的。兩邊一對比,吳三桂怎麼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