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間充質幹細胞治療消化性潰瘍疾病取得重要進展

消化性潰瘍疾病是一種慢性潰瘍,主要高發於胃部和十二指腸。不同國家,誘發消化性潰瘍疾病的因素也有所不同,如在中等國家,酸性胃液對黏膜消化作用就易誘發消化性潰瘍疾病;在高收入國家,非甾體類抗炎藥是引起消化性潰瘍疾病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注射間充質幹細胞治療消化性潰瘍疾病取得重要進展

對於非甾體類抗炎藥引起的消化性潰瘍疾病,目前最常見的治療策略就是質子泵抑制劑。但是,近年來,使用質子泵抑制劑的安全性和長期副作用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香港中文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NSAID相關性胃潰瘍豬模型,發現相比於注射生理鹽水(作為對照),通過內窺鏡在粘膜下注射遞送脂肪組織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ADMSC)在第7天和第21天時快速地促進潰瘍癒合,併產生更少的炎性浸潤,增強再上皮化(reepithelization)和新血管形成(neovascularization)。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2019年10月30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esenchymal stem cells promote healing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related peptic ulcer through paracrine actions in pigs”。

然而,只有少數植入的ADMSC在體內顯示了肌成纖維細胞和上皮細胞表型,這表明潰瘍癒合過程對幹細胞轉分化的依賴性可能要小得多。進一步實驗表明粘膜下注射間充質幹細胞(MSC)衍生性分泌蛋白質組(secretome)的治療效果可與MSC移植相媲美。

注射間充質幹細胞治療消化性潰瘍疾病取得重要進展

間充質幹細胞的血管周微環境和多能性

通過分析,這些研究人員發現在注射MSC衍生性分泌蛋白質組後第7天,與炎症、肉芽形成和細胞外基質重塑相關的基因上調。

此外,在注射ADMSC或MSC衍生性分泌蛋白質組後,細胞外信號調節的激酶/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PKB)通路被激活。這兩種信號通路均參與介導對胃潰瘍癒合至關重要的主要事件,包括細胞存活、細胞遷移和血管生成。

這些數據表明,通過內窺鏡在粘膜下注射ADMSC是一種有前景的促進NSAID相關性消化性潰瘍癒合的方法,而且從這些幹細胞中釋放出的旁分泌效應物在這個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再生醫學網認為,這種新型療法結合幹細胞有望為消化性潰瘍疾病帶來更加精準的治療策略,希望這種療法早日通過人體試驗驗證,早日進入臨床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