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我帶給臺積電的不是技術,而是國際觀

來源:內容綜合自「數位時代」和「聯合報」,謝謝。

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5日以自身經驗分享他如何帶領檯積電。他坦言早在擔任工研院院長時期就已經不搞技術了,他帶給臺積電的其實就是世界觀,而世界觀也正是他引領檯積電能突飛猛進的核心「技術」。

在美36年!國際觀跟謙虛是他學到最重要的兩件事

現年88歲的張忠謀,在美國求學、工作時間長達36年。他說這36年在美國的日子裡面,學到比教科書還重要的就是「世界觀」跟「謙虛(modesty)」兩件事。

他說時常聽到有些50、60歲的人在「憶當年」、說自己讀臺大時的豐功偉業,認為臺大的學歷是他的人生巔峰,這樣的想法讓他感到很不可思議。張忠謀表示,臺灣很小、大家應該要到外面走走才能豐富視野,他從MIT(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後,也不曾將MIT一直掛在嘴邊,因為美國市場上有太多人才、有太多值得他去學習的對象,也因為能夠跟所有一流的人才競爭、切磋,才能塑造他如今的世界觀。

他也從美國人才濟濟的角度點出做人應該要謙虛,除了美國當地的好學校眾多,也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你遇到的同事會是怎樣的人,或許能力與你相當、也可能比你更有才華,所以更要謙虛,這樣的態度將讓你變成不一樣的人(become different person)。

所以當他從美國回來接手工研院院長,到他創辦臺積電,他說他從美國帶回來的不是什麼技術、老早就不搞技術了,他帶回來的是世界觀,而這樣是他給臺積電最重要的資產。

如何訓練人才?從人才流動做起

談到企業人才培育、人才循環,張忠謀表示他自己就是一個受到美國人才流動的受益者,他提醒企業如果要訓練人才,就要用人才流動來訓練人才。

以他領導的臺積電為例,創業元老的前三位總經理,都是正港的美國人,他們來臺積電工作以後、回到美國也都各自有很好的發展;目前體制內規劃的20幾個副總職級以上人員,一半以上都是在臺灣接受到大學教育,接著轉往美國唸書後在當地就業,並於美國工作幾年後又再回到臺灣來。

但這些人也不是一開始就空降副總(或以上職位),而是從基礎做起,工程師、資深工程師等,讓人才有不同的訓練,也才能達到他所說的「流動」。

他也點出,像是財務、人資等職務的人比較有機會達到這樣人才流動的狀況,至於技術導向的人員因為必須長時間在實驗室裡面,流動的可能性稍微低、困難一些。

張忠謀提到,人才培訓及人才循環是相當自然的事,兩者可以雙管齊下,不應該是要鼓勵才去做。

番外:如何複製臺積電的成功?

最近有一項調查,票選臺灣最受尊敬的企業家。不意外的,前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囊括80%的票數,雖然他已退休。

臺積電股價近期創新高,超過300元,市值也高達7兆多元新臺幣,排名全球第20名,比日本豐田汽車還高,很快就要追上南韓三星。這不僅是臺灣之光,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超級成就。

但這是否代表我們應該向臺積電學習?恐怕很難,因為差別太大。前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今年出了一本書,其中有一篇叫做《阿里巴巴在做的事,你不一定能做》,我們可以把這句話改為「臺積電在做的事,你不一定能做」,或者「張忠謀的成功學,你不一定能複製」。

大部分臺灣企業都是中小企業,但每次大家提到最受尊敬的企業家,卻還是張忠謀、郭臺銘這些人。臺積電、鴻海屬於超大型企業,他們的豐功偉業和中小企業完全不同,講多了也是無感。臺積電市佔率超過50%、毛利率48%、淨利率37%、外資持股80%,簡直是超人、無人能及。

但臺積電並非沒有一般人可以學習之處,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專注技術提升。今年臺積電剛把研發支出從110億提高到150億美元,計畫開發未來3奈米制程。

第二、創新商業模式。臺積電只有一個商業模式,就是晶圓代工,但臺積電把它做到極致,和客戶形成緊密夥伴和信任關係,客戶若要成長突破,就不能沒有臺積電。

第三、一切以客為尊。強調以客戶利益為最高指導原則,不論是美國高通或中國大陸華為,均給予無微不至的服務。

至於張忠謀本人,也有值得學習之處。第一是終身學習。他在很多場合都有提到,這是新經濟最重要的個人特質。第二是堅忍不拔。當年他麻省理工學院博士考試兩度失敗,但沒有放棄,最終拿到史丹佛博士學位。第三是建立團隊與文化。臺積電可怕的地方在於它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有共同的價值、朝一致的目標前進,這就是管理。

我們正進入一個沒有Role Model(學習典範)的年代。張忠謀、郭臺銘、馬雲、賈伯斯,這些我們曾經崇拜的企業領袖,今天都已退休或不在了。外面的世界變化太快,我們要學習走出自己的路,而不是抄襲前人的路。徐重仁新書的名字,就叫做《走舊路,到不了新地方》。

這也是一個「經驗無用論」的時代。新經濟的法則,大部分無法套用在傳統經濟。一個人有20年工作經驗,恐怕還不如一個20歲的新人。因為年輕人更願意擁抱新觀念,也更能夠學習新事物。

臺灣產業過去30年,大部分以製造代工為主,利用中國廉價勞力,為歐美大廠服務。這種商業模式已走到了盡頭,臺商的下一步,必須轉型。

但很多人只有「跨地域」,把工廠搬到東南亞或臺灣,還是做一樣的事情,沒想到「跨領域」,進入新的行業,改變商業模式與組織形式。鴻海新董事長劉揚偉說,面對5G浪潮,臺灣產業「千萬不能只做代工」。

其實連臺積電自己也進化中。最近臺積電變得超積極,不僅大幅調高資本支出,並高調宣佈未來計畫,搶下蘋果下世代訂單。這是新經濟遊戲規則,也就是「跑馬圈地、贏家通吃」,徹底擊垮競爭對手,不讓對方有喘息的機會,難怪股價節節高升。

上週,臺積電和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格芯達成專利訴訟和解,彼此專利交互授權。格芯今年8月告臺積電侵犯其專利技術,臺積電也出手反告。

雖然臺積電自信能打贏官司,但法律訴訟曠日廢時,為了致力滿足客戶需要、聚焦於創新,臺積電選擇和解。

這說明什麼?臺積電實質已進入「後張忠謀」時代,有了不一樣的管理風格。根據張董作風,他一定會告到底,像他當年和三星及中芯打官司。但新管理層決定快刀斬亂麻,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這說明臺積電在新環境和新時代下,有了新策略和新佈局,大丈夫能屈能伸。臺積電變了,投資者若不能跟著改變,就會錯失機會,這是大部分臺灣投資者賺不到錢的原因。

*免責聲明: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為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繫半導體行業觀察。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2120期內容,歡迎關注

半導體行業觀察

半導體第一垂直媒體

回覆 投稿,看《如何成為“半導體行業觀察”的一員 》

回覆 搜索

,還能輕鬆找到其他你感興趣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