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張獻忠無比仇恨的明代皇室究竟做了什麼?

在讀明史的時候,偶然讀到這樣一段,大體上是這樣的:李自成捉住了福王朱常洵,因為福王身體肥重(重達三百多斤),李自成與手下便將福王與鹿肉一起烹食,稱作“福祿酒宴”。無獨有偶,張獻忠也做過類似的事情。

我們常常說非常仇恨一個人,仇恨到了極點那就是恨不得“寢其皮,食其肉”,那麼張獻忠和李自成究竟是與這些貴族們有多大仇恨才會做出這種事情呢?我去翻閱了一下書籍,想要看一下這塵封的歷史。結果我似乎發現了一些事情,這些貴族親王的死,確實不冤枉。

李自成、張獻忠無比仇恨的明代皇室究竟做了什麼?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這些王室究竟做了什麼?

一、宗室的待遇

在明代,皇帝的嫡長子自然而然就是太子,負責繼承王位。剩下的孩子畢竟也是皇室宗親,需要享受一些福利,那就會被分封為諸王,然後年長之後就食各地,稱為藩王或者親王。各個藩王和親王也有自己的孩子,嫡長子負責繼承王位,剩下的孩子就被封為郡王。郡王的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剩下的孩子被封為振國將軍,孫子封為輔國將軍,曾孫封為奉國將軍,四世孫封為鎮國中尉,五世孫封為輔國中尉,六世孫以下封為奉國中尉。是不是很複雜?沒事,我給大家做一張圖看一下。

李自成、張獻忠無比仇恨的明代皇室究竟做了什麼?

這張圖很好地揭示了一種傳承關係(自制)

在明初,朱元璋剛剛即位之時,廣泛分封諸子,這些皇子都發揮了重大的政治、軍事作用。如著名的寧王和燕王都以英勇善戰、抗擊蒙古而著稱。但是同樣,他們強盛的武力和卓越的戰功帶來的是尾大不掉的問題,最終因為朱元璋的去世與建文帝的削藩,燕王開始蠢蠢欲動,發動了靖難之役並且成功上位,史稱永樂大帝。

靠著武力奪位的朱棣深深明白手握兵權的藩王的可怕之處,因此朱棣即位後嚴抓藩王的兵權問題,在朱棣去世時,洪武年間有兵權的十三個藩王中的六人已經被他削掉護衛。朱棣的兒子朱高熾在經歷朱高煦之變後繼續了這項工作,迫使了大部分藩王交出了兵權。宣德年間同時出臺了一批相關規定來約束親王,如:

“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知事。”

最終在這種政策之下,藩王們無所事事也無所作為,基本上都是“賢才不克自見,知勇無所設施。”這些藩王們不復當年之勇,逐漸變成了一個個只知道吃喝玩樂的寄生蟲。

李自成、張獻忠無比仇恨的明代皇室究竟做了什麼?

朱棣便是一位靠著兵變上位的藩王

雖然政治上基本上是沒什麼施展才華的餘地了,但是這些藩王們還是需要金錢的滋養。他們享受著國家的補貼,加劇了國家的財政危機;他們霸佔田地,使得農民喪失了衣食來源;他們廣設店鋪,使得工商業者無以為生。

先說國家的高額補貼吧。我們讀《三國演義》的時候往往都對這樣一段情節印象深刻,那就是劉備雖然出身皇族,天天滿嘴中山靖王之後,但是他本人的生活困苦不堪,僅僅是織履販席為生。

朱元璋出身貧苦,他好不容易打下了這個天下,自然希望朱氏子孫可以安享生活,至少也不能落得劉備這等待遇。因此在洪武九年二月,朱元璋規定了諸王公主的歲貢之數,因為條目比較多,我摘取最高的(親王)和最低的(未受封的親王子)部分給大家看一下:

“親王歲支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絲三百匹,紗羅各一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一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茶一千斤,馬匹草料月支五十匹,其緞匹歲給匠料,付王府自造。”

“親王子,男未受封,每歲支撥絲一十匹,紗一十匹,羅一十匹,絹三十匹,夏布三十匹,木棉布三十匹,綿二百兩。”

除了以上我們說的實物賞賜外,還有封田。諸王所生之子,滿了十五歲的時候就可以獲得六十頃(一頃地等於五十畝)的賜田,作為永業田使用,並且永世免除租稅。除此之外,但凡舉辦婚禮、葬禮、造宮殿、擴建房屋,甚至是儀仗隊、護衛、官員等,也全部由朝廷按照標準來支取。

不得不說,朱元璋對於老朱家的人確實很夠意思,也因此被稱為“親親之誼篤矣”。朱元璋忙活了一輩子,一直帶有一種老地主的想法,那就是希望自己辛苦一些,為子孫後代留下“萬世永業”,因此朱元璋在世之時基本上將明朝的各種規章制度從大到小都安排的穩穩妥妥,甚至包括對於後代的待遇也都安排的穩穩妥妥。

但是不得不說,我們常說一句話“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我們也常說一句話“計劃不如變化快”。朱元璋的政策顯然就遇到了這種問題。

李自成、張獻忠無比仇恨的明代皇室究竟做了什麼?

朱元璋操勞了半輩子,確實很對得起老朱家的子子孫孫了

二、宗室優待政策的問題

朱元璋遇到了啥問題呢?那就是人口增長的問題了。

在明初,藩王數量還不多的時候朝廷供養這些藩王還是綽綽有餘的。

李自成、張獻忠無比仇恨的明代皇室究竟做了什麼?

朱元璋分封諸子於各地,想要守衛江山

但是有句話說得好,飽暖思淫慾。吃飽喝足而又無所事事的明代諸王只好尋找方法發洩精力,如生孩子,加上中國人傳統多子多福的想法,因此導致了明代皇族人口暴增。

如弘治時期朱鍾鎰的子女就高達九十四人。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就敏銳地發現了這個問題,他曾經寫到:

“洪武中親郡王以下男女五十八位耳,至永樂而為位者百二十七,是三十年餘一倍矣。隆慶初麗屬籍者四萬五千,而見存者二萬八千。萬曆甲午麗屬籍者十萬三千,而見存者六萬二千。即又三十年餘一倍。”

也就是說,在明初洪武年間,親郡王男男女女加起來一共才五十八位,到了隆慶年間已經高達將近三萬人,到了萬曆年間更是高達六萬人。增長速度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驚人,而相應增加的則是國家的開支。具體有多驚人呢?嘉靖年間的禮部尚書梁材曾經統計過相應的數據,大體上是這樣的:

“洪武年間,如山西初封晉府一王,歲支祿米一萬石,今增郡王、鎮、輔、奉國將軍,中尉,郡縣等主君,並儀賓等,至一千八百五十一位員,共歲支祿米八十七萬二千三百六石零。”

我們做個表格,看一看當時晉、周、魯、楚四府從明初到明嘉靖年間的開支變化:

李自成、張獻忠無比仇恨的明代皇室究竟做了什麼?

反映晉、周、魯、楚四王府開支變化的表格(自制)

我們看這四個王府,在明初的時候開支都是一萬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王府的人員不斷增加,開支也不斷增加,少的增加了十數倍,多的甚至增加了八十多倍,宗室祿米數額增加如此之多,以至於明中期以後政府不堪重擔。而且這些王府的開支需要國家承擔,但是這些王府又不需要承擔國家的稅負。

當時的監察御史林潤曾經針對這個現象向嘉靖皇帝上奏,他坦言說:

“今天下之事極弊而大可慮者,莫甚於宗藩……天下財賦歲供京師糧四百萬石,而各處王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不啻倍之。……是各省之糧借令全輸,已不足供祿米之半,況吏祿、軍餉皆出其中乎!”

面對這種日益嚴重的宗室侵佔國家資源的情況,朝廷也想過去解決,也提出了相應的辦法,如限制宗室人數、減少俸祿數額、甚至允許部分宗室去發展副業自己養活自己。政策雖然實行,但是在強大的宗室勢力和“祖宗之制”的影響下,這些改革措施很難貫徹實行下去。

同時在宗室內部也出現了兩極分化的情況,關係親密、力量強大的宗室往往可以享受更好的待遇,有一些小宗室如靈丘王等竟然出現了多年拿不到祿米的情況。

李自成、張獻忠無比仇恨的明代皇室究竟做了什麼?

福王朱常洵就是我們所說的飽受寵愛的大宗室

三、諸王的掙錢方式

前面我們提到,朱元璋曾經給予宗室優惠,滿了十五歲的男性宗親可以獲得六十頃田地。在《明會要》、《明史》中也多有記載宗室男性授田的事情,如:

“郡王諸子年十五,人賜田十六頃為永業,除其租。”另有“太祖賜勳臣公侯丞相以下莊田,多者百頃,親王莊田千頃。”

明中葉後,對於土地的買賣限制也漸漸放寬。諸王的田莊規模通過皇帝賞賜、本人乞求、民眾獻地、巧取豪奪等方式也不斷擴大,甚至有的擴大到了上千頃甚至上萬頃的規模。在很多文獻中都有如此記載:

“得景王故籍田,多至四萬頃。”另有“下詔賜(福王)莊田四萬頃。所司力爭,常洵亦奏辭,得減半。中州腴土不足,取山東、湖廣田益之。”

李自成、張獻忠無比仇恨的明代皇室究竟做了什麼?

朱常洵本人就有著大田莊

除了賜田之外,很多土地也是被這些宗親貴族所霸佔的。在河南就有發生這樣的事情,據記載:

“汴城即有七十二家王子,田產子女盡入公室,民怨已極……莫中江先生嘗雲:‘中州地半入藩府’。”

在天府之國,四川平原上一樣出現了這樣的事情。當時四川巡按孔貞一就上奏報告說:

“(成都之田)為王府有者什七,軍屯十二,民間僅十一而已。”

我們上面所說的被做成“福祿宴”的福王朱常洵設立田莊後對待平民百姓的態度更是惡劣不堪,曾有記載說:

“王府官及諸閹丈地徵稅,旁午於道,扈養廝役廩食以萬計,漁斂慘毒不忍聞。駕帖捕民,格殺莊佃,所在騷然。”

另外,在明後期有一些藩王將設立店鋪作為增加收入的手段,這種掙錢很多時候並非是正常的商業買賣,而是一種利用自身特權而撈錢的方式。我們提到的福王就是這樣一位“商業奇才”。福王掙錢的方式是開鹽店,據記載:

“請淮鹽千三百引,設店洛陽與民市。中使至淮、揚支鹽,乾沒要求輒數倍。”

李自成、張獻忠無比仇恨的明代皇室究竟做了什麼?

流民圖就很好地反映了當時百姓流離失所的生活

四、總結

有句話我認為很對,那就是“多行不義必自斃”。朱元璋為自己的子孫後代設計好了未來,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他的子孫後代的貪婪與索取。這些貪婪與索取建立在普通百姓的痛苦之上,導致一批批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最終引起百姓的反抗,這種惡果只會讓朱元璋的後人去品嚐。

參考文獻:《明會要》,《明史》,《明太祖實錄》,《明經世文編》,《春明夢餘錄》,《明世宗實錄》,《明神宗實錄》等書。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李自成、張獻忠無比仇恨的明代皇室究竟做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