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十年,发生了什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创业板十年,发生了什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创业板自2009年10月30日正式启动以来,背负着落实创新发展战略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历史使命,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添加了新的活力。在迎来十周年的同时,也即将开启新的一轮改革热潮。就此让我们来看看这十年来创业板的可人成绩。

创业板在成立之初其使命是贯彻落实自主创新国家战略,服务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秉持着这一使命,创业板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支持不断发展的新兴产业,不断增加其影响力。

目前,创业板的总市值已达5.68万亿元,营收从2009年的平均2.87亿元增长为2018年的平均18.01亿元,平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2.65%。上市公司也从最初的28家增长为775家,累计通过IPO融资4050亿元,再融资金额3418亿元。

创业板对融资用途也做了严格规定,严禁企业资金用于高风险投资,而主要用于发展主业,偿付债务,补充流动资金,支付并购对价等常规业务,极大地鼓舞了创新创业。

回看最初上市的28家公司,如今发展也是各不相同。上市之初,28家公司的总市值为1399.72亿元,但是截至2019年10月29日,它们的总市值已增加至3998.95亿元,平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2.38%。


创业板十年,发生了什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虽然最初这28家公司都是来自于新兴行业,但是却分别所属15个不同的申万行业,较为分散,经过这十年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如今发展势头也相差较大。其中,爱尔眼科市值超千亿领跑,另有十家企业市值超百亿,14家市值超50亿。其中也不乏金亚科技这样因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而面临退市风险的企业,也同样有华谊兄弟这样的明星企业面临着经营困局。但整体势头向好,仍保持着稳健增长。

现在再一次面临转型的创业板也逐渐开启了制度改革的步伐,导火线无疑是2018年港交所推行的一系列发行制度改革。虽然深交所一直以来的改革效果都不如预期,尤其在增量改革方面,深交所高层也频繁表示过会考虑引入同股不同权,以及提高创业板的包容性,但这一次的改革力度可能会加大,范围可能更广,会同时进行增量和存量并行的改革制度,利用大湾区的区位优势,进一步聚合优势企业,发展服务企业,特别是科创企业和新经济企业,建立更有利于企业研发的制度改革。

10月结束之际,科创板企业披露第三季度财报,宣布科创板第一季度首战告捷,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创业板进行新的制度改革,深耕大湾区,加强资金融合,优化企业经营,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度过经济低迷期。对此转折点,大家还是可以抱有期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