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善: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永善: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給敬老院老人送來禮物 通訊員供圖

深秋時節,走進永善縣蓮峰鎮敬老院,院內綠樹成蔭、乾淨整潔,活動廣場上人們三五成群,或散步聊天,或鍛鍊身體,或唱歌跳舞……整個小院瀰漫著歡聲笑語,呈現出一派溫馨祥和的景象。

午飯過後,張全忠和往日一樣,打開從老家帶來的電視機,播放自己喜歡的山歌,不時還跟著旋律哼上幾句。

永善: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老人開展興趣活動 通訊員供圖

今年48歲的張全忠家住蓮峰社區後山村民小組,年幼時意外摔傷致殘,父母去世後,喪失勞動力的張全忠沒有成家,兄弟姐妹無人問津,獨居在一間不足20平米的破舊瓦房裡,全靠政府救濟生活。

像張全忠一樣的農村特困人員,蓮峰鎮有129人,其中完全失能15人,半失能36人,佔農村特困人員總數的39.5%。他們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扶養義務人,全靠政府兜底保障,解決基本生活問題。

如何讓特困群眾擺脫貧困,過上幸福的小康生活,一度成了脫貧工作中難啃的“硬骨頭”之一。

永善: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打掃衛生 通訊員供圖

為切實破解這一難題,蓮峰鎮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的指示要求,堅持政府兜底與社會養老相結合,建立養老機構,採取向社會購買服務的方式,引進鹽津鼎成養護中心進行託管運營,探索開展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醫養結合集中供養”工作。

入住敬老院兩個月以來,在護理人員的精心照料下,張全忠不僅身體狀況越來越好,而且完全習慣了“新家”的生活環境。“政府就怕我冷到餓到,鎮民政所的同志來了好幾回,給我做工作我才來的,來到這裡哪樣都好。”對比前後生活的變化,張全忠感慨萬千。

永善: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開展活動 通訊員供圖

在敬老院,與張全忠有類似生活經歷的還有文譚村小河村民小組的郭忠林和郭忠宣,兄弟倆自幼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肢殘和智殘,父母相繼因病去世後,兄弟倆生活無法自理,好心的堂哥郭忠材臨時照管他們,幫助打點一切。

通過鎮村工作人員現場摸排及入戶動員,郭忠林和郭忠宣也搬到了新家。來到敬老院後,在護理人員的悉心照料和康復綜合治療下,郭忠林和郭忠宣的病情有所好轉,還學會了打掃衛生,經常把敬老院內掃得乾乾淨淨。

蓮峰鎮實施醫養結合,不僅為特困人員提供全方位的生活照顧,而且還實時對特困人員進行動態管理,走出了一條有病治病、無病養老的集中供養模式。

90多歲的特困人員汪琴仙說:“在這裡,院長和服務人員的態度都很好,煮飯要煮熟透了來給我們吃,鄉(鎮)的工作同志隨時來看望我們。”

永善: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整潔的房間 通訊員供圖

“幹敬老事業感覺非常欣慰,看到這些老人安享晚年、快樂養老,是我們作為民政工作人員最大的欣慰。”蓮峰鎮民政所工作人員潘雲勇說。

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沐浴黨恩,特困群眾開啟了幸福的新生活。在蓮峰鎮敬老院內,一張張快樂的笑臉定格在濃濃秋意中,一幅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幸福畫卷正徐徐鋪開。

雲南網通訊員 甘光濤 馬進榮 羅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