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姜太公为何这么厉害?你看看他做了什么

“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姜太公为何这么厉害?你看看他做了什么

最古老的宫殿——殷商宫殿遗址

‍殷商时期,纣王暴虐无道,杀人成性,只知道攻城掠地,贪淫享乐。各方诸侯心存不满而未有与之抗衡之力。而周文王(西伯姬昌)心胸宽厚、体恤民力、爱护百姓,因而深得天下人的爱戴和拥护。文王之后,武王又在姜尚(即姜太公)的协助下,打败了纣王成为各方诸侯的盟主。建立了大周天下,而姜尚也成为了历史上最早的以“道”佐人主者的典范、著名军事学家。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东吕乡人(今山东省日照市)。相传其先世为贵族,后家道中落,沦为平民。但姜尚少年时即有抱负,虽贫寒但不能夺其志,刻苦用功。长大后曾在商朝为官,但纣王昏庸无道,他遂辞官隐居,潜心修炼。数年后,姜尚得知周文王施行仁政,社会清明,民心淳厚,便决定西行助文王夺得天下之心。遂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来到了渭水之滨(今陕西境内)的西周领地,终日垂钓,待机出山。姜太公曾辅佐周文王及其子周武王兴兵,灭掉了荒淫无度的纣王所统治的殷朝,建立了周朝。

“道”的特性,是由“阴、阳”两种自然属性所构成的,它能“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如把它用在人事方面则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概莫能外。

“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姜太公为何这么厉害?你看看他做了什么

他的钓鱼方法很奇特,即短竿长线,且线系直钩,不用诱饵,钓竿也不放在水里,反而离水面有三尺高。别人嘲笑他不会钓鱼,他却说:“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愿在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钓王与侯”。这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谚语典故的由来。这表明他的入仕不搞阴谋、不曲意逢迎,而是以“道法自然”的心态去应对。

不久,文王在磻溪与正在钓鱼的姜尚相遇。通过谈话,文王发现其不但学识渊博,而且通晓历史时势、治国安邦之策,遂恭请出山相助。文王去世后,武王姬发继位,封姜尚为“国师”尊为“师尚父”。公元前1062年,武王在姜尚的协助及军事指挥下,一举击败纣王,终将灭商而建立了大周天下。

小说《封神演义》称他能斩将封神,驱魔役鬼,法力无边。古人常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两行字作为消除邪祟的灵符,张贴于家宅。而这个民俗背后还有段有趣的故事。

传说姜太公封了诸神后,众神皆大欢喜,只有他老婆扫帚星没有如愿,整日垂头丧气,牢骚满腹。

一日,这妇人又开始唠叨了,姜太公不耐烦地随口训斥道:“一个妇道人家,整日争名夺利,啰啰嗦嗦的,活像个穷神”。扫帚星一听封了个“穷神”心中大喜,赶紧上前谢过。谁知这却害了百姓,因为她走到哪儿,那里就会变穷,因此老百姓都憎恨她。

后来有一位敢于直言的人将此事告诉了姜太公,太公一听大惊,知道自己无意中犯了大错,于是立即提笔写下“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条幅来保护百姓免遭扫帚星带来的厄运。

从此以后,人们为了避穷神、图吉利,就在门上、屋内贴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字条,以杜绝穷神之害。这一风俗也就这样沿袭至今。

姜太公的治国、军事等经天纬地之才,在《封神演义》中被描绘、发挥的淋漓尽致,体现了“道”文化在他的一生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而他本人也在后世道教的形成和发展中,一直兴盛而不衰(全国各地均建有太公庙、祠等)。如在道场(法事)活动或驱邪避秽等,即写“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或“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等,以此来净化坛宇、祈吉保安。

“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姜太公为何这么厉害?你看看他做了什么

插图封神演义

​本文部分选摘自网络,如有涉及侵权请告知,我这里会及时删除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