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會“指路”中國提速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經濟觀察)四中全會“指路” 中國提速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中新社北京11月6日電 (記者 龐無忌) 《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5日全文發佈。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這一決定再次強調中國將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並從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科技創新體制等五個方面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指明路徑。

四中全会“指路”中国提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資料圖:貨運碼頭。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係和內在聯繫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

兩年前,中共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並將之視為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中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彼時,這一體系的提出意味著:在經過近40年的奇蹟式發展、中國“站起來”了之後,決策層根據深層次社會矛盾的變化,與時俱進地提出與之相應的經濟政策框架。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直接關係中國經濟能否“強起來”。

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一戰略目標的重要路徑。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賈晉京6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四中全會決定的主要著眼點是通過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來實現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在賈晉京看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解決三個方面的關係問題。

其一是經濟增長動力和增長能量的關係。動力主要來源於創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為了給創新提供更好的“土壤”,決定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舉國體制意味著什麼?集全國之力(包括人力、財力和物力)協同攻關,這無疑將為創新注入強勁的動力。

如果說創新是發動機,那麼發動機的運轉離不開燃料。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革包括基礎設施在內的所有經濟發展基礎要素水平,就能為創新提供能量。如:品質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等的建設都是為了讓中國的高質量發展更有能量。

其二是點和麵的關係。增長“點”主要是指先發區域和產業,它們在發展中具有帶動效應,能夠帶動大“面”的發展。這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著力點之一。例如官方陸續部署的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長江經濟帶等重點區域,通過區域內治理效能的提高,實現區域的高質量發展,從而帶動整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決定指出,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

其三是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的關係。首先需要認識到,當前全球價值鏈越變越長,各國經濟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每個國家都需要融入這一趨勢才能真正獲得發展機遇,人為建“牆”只能增加阻力。

對中國來說,需要練好“內功”,在體制改革方面下功夫,才能更好融入全球價值鏈。與此同時,還需要不斷擴大開放水平。決定強調,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則認為,現階段,中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最為關鍵的是要通過深化改革,著力破除制約生產力發展的體制障礙,加快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體制環境。這一體制環境的完善需要聚焦重大關鍵問題,包括要切實加強產權保護和穩定民營企業家的預期與信心;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切實保障市場競爭的公平性;下大力氣防止和解決政府職能錯位問題等。(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