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軍閥養子成風,假子制度為何能夠風靡一時?

五代十國時候是我國曆史上最特殊的時期之一,當時戰亂紛爭,軍閥割據,社會動盪不安,各種勢力此起彼伏,各國軍閥為了擴充實力,競相收養義子,以此來籠絡手下兵士。改名換姓自古以來就是傳統文化中的大事情,但是就是在五代十國時候,改名換姓就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了。

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手下的很多人就改名換姓成了他的養子,說是養子其實只是在上下關係中加了一層所謂的“親情紐帶”,以此來籠絡手下。另一個梟雄晉王李克用更是認了一百多個義子,李克用的親軍更是以“義兒軍”來冠名,將帥之間皆以父子名分為紐帶,一方面籠絡了將士,使其願意為李克用赴死,另一方面也遏制了當時私兵桀驁不馴的態度。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收養義子的習慣,但是五代十國時期的養子制度卻是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而存在的。本來是為了延續血脈而產生的制度,五代十國成為一種政治活動。

唐末五代軍閥養子成風,假子制度為何能夠風靡一時?

影視劇中李克用

唐五代時期的養子淵源

在我國曆史上,養子又叫做假子,也叫義兒、養男等等。歷史上的一些官僚貴族、軍人等等,就是通過認養義子來達到擴大本家族勢力的目的。還有一些宦官也通過收養義子、或者過繼養子來達到一些政治、經濟上的目的。像是曹操的父親曹嵩認了宦官曹騰為父;還有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呂布,無論是丁原,還是董卓都是為了政治上的目的,用“親情紐帶”來約束。

這本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但是在五代十國時期的假子制度卻是盛行於各個軍閥之間,這時候的盛行的假子制度,其數量之多、範圍之廣、影響之大,在我國的歷朝歷代都是十分罕見的。

假子制度在河朔地區盛行,安史之亂之後,唐王朝對藩鎮的控制力度已經不如從前了,藩鎮之間的割據之象開始顯露。假子制度也隨之開始在各個藩鎮之間流行起來。

唐末五代軍閥養子成風,假子制度為何能夠風靡一時?

影視劇中的安祿山

養子制度的類型

第一種真正的養子型。

這種類型的養父子之間關係很明確,這種關係之間更為緊密,義子不但與親子無二,還是能夠享受繼承權的。在唐王朝前期,就有很多這種類型的養子。比如安祿山就曾經是幽州節度使的假子。

也正是由於這種真正的養子有與親子一樣的繼承權,所以在爭奪“遺產”的時候,養子與親子之間往往會因此而發生矛盾。五代十國時期的朱溫特別喜歡自己的養子朱友文,而對親生兒子朱友珪不怎麼喜歡,幾乎就要立朱友文為太子了。就在這個時候,朱友珪就發動叛亂,殺死了自己的父親朱溫和兄弟朱友文,在洛陽稱帝。

唐末五代軍閥養子成風,假子制度為何能夠風靡一時?

清人繪:朱溫

第二種是親兵型。

這一種類型說是父子關係,其實更多的是掌權者為了更好的控制自己身邊的士兵,而在上下級關係中,加上一層更為親近的紐帶,說是義子,其實就是自己身邊的親軍。

在唐朝中後期,藩鎮割據,安祿山起兵叛唐的時候,就號稱自己的軍隊是“父子軍”。五代十國時期的李克用,將當時的豪傑都當義子來養,他的軍隊稱作“義兒軍”。這種情況中義子是不需要改名換姓的,只是一種上級為了推恩下級,維繫自己與軍士之間的關係而存在的制度。

第三種是介於兩者之間。

這一類型,從數量上來說是多於第一種,少於第二種的,一般都有數十人,乃至上百人。這種類型的假子是需要改名的,而且都會被委以重任。

前蜀高祖王建就收養了一百二十多個假子,各個更名改姓,並且封官加爵,委以重任;還有上面提到過的李克用,他的一百多個假子,計入史書的就有16個,有傳記記載的就有11位。可見假子在五代十國中對歷史的走向有很大的影響。

唐末五代軍閥養子成風,假子制度為何能夠風靡一時?

五代十國時期畫家作品

養子之風盛行的原因

宦官養子的影響

在唐朝末期,宦官當政,軍閥割據。宦官們為了擴充自己的勢力,大量的認養假子。假子和宦官之間是互利互惠的關係。一方面,宦官利用假子來制衡藩鎮和樹立黨羽,另一方面假子也利用與宦官的關係在亂世中有了立足之地,自己的能力有了發揮之所。

宦官是沒有後代的,所以他們也最容易利用這種虛擬的血親關係來爭權奪利,樹立黨羽。而要樹立黨羽,最關鍵的就是要互相信任,如何做到互相信任呢?在人與人之間,沒有比血緣更加緊密的聯繫了,所以用擬製血親關係來籠絡人心,培植勢力確實是高招。

社會不安定的原因

藩鎮割據,軍閥林立,戰亂不止,為了保證在征戰中能夠勝利,就必須要保證自己有一支忠心不二的親軍。所以許多將領就將自己的士兵“錄為義兒”。比如淮西節度使養子千餘人、昭義節度使養義兒三千、安祿山養八千人為養子等等。將軍與士兵之間,從單一的上下級關係發展到以“擬製血親”為紐帶的“父子”關係,這樣既能夠保證軍隊的戰鬥力,又能夠保證軍隊的忠誠度。

唐末五代軍閥養子成風,假子制度為何能夠風靡一時?

影視劇中的史思明(安史之亂的主角)

兵制變化

安史之亂之後,府兵制在日漸衰落中,受到了最後一根稻草的打擊,終於崩潰了。唐王朝為了平定安史之亂,實行募兵制,這就導致了節度使會因兵權在握而驕傲自滿,不會將朝廷放在眼中。如果你仔細回憶一下,就會發現,這種情況與東漢末年發生的事情何其相似。

兵制的變化就導致了將與兵之間的關係發生了改變。府兵制下,在戰爭結束之後,兵歸府、將歸朝。但是募兵制不同,招募來的士兵都是由各國節度使掌控。而掌控這些驕兵悍將的辦法,在當時最有效的辦法或許就是這種建立虛擬的血緣關係。

唐末五代軍閥養子成風,假子制度為何能夠風靡一時?

歐陽修

追本溯源,五代十國時期的假子制度是從唐朝宦官哪裡學來的。縱觀五代十國這五十三年,各個軍閥中的假子、養子中,不乏成為其養父的左膀右臂。但是,也正是因為假子制度的盛行,導致了君臣綱紀、父子倫理的混亂,最終造成了兄弟、父子間的爭權奪利,讓本來就混亂的局面變得更加複雜。

歐陽修在《義兒傳》中寫到“嗚呼!世道衰,人倫壞,而親疏之理反其常,干戈起於骨肉,異類合為父子。”這一段時期,人們不循禮教,不循道義,一味地為了權力和財富而煞費苦心,甚至連血親關係都成為了攫取利益的砝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