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儒家不屑錢財,西晉名士為何貪財斂財,"炫富"成風?

自古儒家不屑錢財,西晉名士為何貪財斂財,

俗話說:美味佳餚離不開鹽,走遍天下離不開錢。但有一類人的生活似乎與錢絕緣,這類人就是名士。在一般人的固有印象當中,他們都過著梅妻鶴子,隱居避世的生活。那麼,事實真的如此麼?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在西晉時期的名士,雖然也有視金錢為穢物者,但大多數的名士不但愛錢,還會賺錢。

在西晉有一個名叫王衍的人,是當時名動一時的高士,口口聲聲說自己不愛錢,其實本人卻身為當時名動一時的鉅富。在西晉隱士魯褒的《錢神論》之中,就對此有極為辛辣的諷刺:‘幣帛筐筐,以將其厚意,然後忠臣嘉賓,得盡其心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熟讀儒家經典的他們,背離了‘君子固窮’的聖人訓誡,走向嗜錢如命的道路呢?筆者經過一番縝密的思考,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以下三點。

一,不良的習俗

一個國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這個國家的生活習俗有密切的關係。一個國家若是有以戰死為榮的習俗,那麼這個國家的人民大多會英勇剛健;一個國家若是有崇尚靡靡之音的習俗,那麼這個國家的人民也會萎靡不振,膽小懦弱。即使是學富五車的真名士,也無法逃脫習俗的影響。

1,西晉鬥富的習俗蔚然成風

在南朝宋時期,有一個名叫劉義慶的文人,他曾經寫過一本名流千古的書——《世說新語》。在這本書中,有這樣的描寫:

自古儒家不屑錢財,西晉名士為何貪財斂財,

“石崇與王愷爭豪,並窮綺麗以飾輿服。武帝,愷之甥也,每助愷。嘗以一珊瑚樹高二尺許賜愷,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愷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愷既惋惜,又以為疾己之寶,聲色甚厲。崇曰:“不足恨,今還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三尺、四尺,條於絕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愷許比甚眾。愷惘然自失。”

這樣的事件,在記載名士生活的《世說新語》中並非是獨一無二,而是多達十餘篇,比較著名的還有:石季倫用蠟燭作炊,君夫作紫絲布步障碧綾裡四十里等。

由此可見,在西晉時期,門閥貴族當中的鬥富行為非常普遍,不但貴族們引以為榮,身為九五之尊的皇帝非但沒有組織,甚至暗自推波助瀾。俗話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在以皇親國戚為代表的上流社會如此推行奢侈的不正之風,那麼以奢侈浪費為榮的想法,自然而然地會氾濫。而當時的名士們從小就目睹這樣的奢侈生活。

長大或養成貪財,愛財的性格,也實在不足為奇。

2,西晉有服用五石散的習俗

在西晉時期,上流社會最愛一種名叫五石散的藥方。《世說新語》中就曾經說過,這種藥有“五石散非雕治病,亦覺神明開朗”的神奇 作用。但是富有的人吃,就算是不那麼富有的人,也會袒胸露腹做出剛剛服藥的樣子。

由於五石散有“當暑煩悶,加以逆咳,或若溫瘧,或類傷寒,浮氣流腫,四肢酸重”的副作用,以孫思邈為首的社會名流曾經嚴禁過這種藥物的濫用,但還是屢禁不止。

自古儒家不屑錢財,西晉名士為何貪財斂財,

因為五石散的價格極為昂貴,為了承擔起購買五石散的費用,為了更好地融入所謂名士的交友圈子,這些社會名流只能選擇放下讀書人的尊嚴,而去想方設法地獲得錢財了。

二,西晉時期的社會環境

人性格的養成,和人所處的社會環境是密不可分的。在社會處於動盪時期的時候,人們一般會崇尚節儉。而在人們生活富足的時候,比如日本的80年代經濟騰飛期,人們都依賴於透支信用卡,用來購買一些根本不必要的東西。西晉時期名士嗜錢如命的風俗,也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

1,戰亂剛剛結束

三國時期,寫成一本《三國演義》是非常的浪漫。但是對於廣大的黎民百姓而言,卻是痛不欲生的。正如同曹操的《蒿里行》中所說“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在西晉初期,大多數都親眼目睹過三國時期的戰亂紛紛。

所以他們也更愛清楚錢的重要性。只要有錢才能招募軍隊,只要有錢,就能苟活於亂世。所以他們會拼命的聚集錢財,以備不時之需。

2,不以貪財為恥

在西晉的時候,並沒有投機專營是可恥的這種理念,相反,是有錢莫問出處的時代。比如當時的西晉首富石崇,當年是靠劫道殺人的罪行積累第一桶金的。

但是當時並沒有人跳出指責此人,當時的石崇家也是高朋滿座。這些因為各種惡行走上社會高位的人,不但不以這樣醜事為恥,甚至以此為榮,在聚會當中,毫不避諱地說過賓客聽。而在今天,這種人或許會在某個地區混的風生水起,但是絕對得不到這樣高的社會地位。

自古儒家不屑錢財,西晉名士為何貪財斂財,

3,門閥統治著國家

當時偌大一箇中國,被極少數門閥牢牢地控制著。這些名門子弟擁有著絕對的權利,這讓這些門閥毫不掩飾的行賄受賄。我國有一句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每年渴望獲得更多權利,更高地位的人可以說是多如過江之鯽。

在今天,我們可以通過高考等各種合法手段,獲得我們想要的東西。但是在西晉時期,行賄是唯一的一條路。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正直的人,除非也是門閥出身,否則極難獲得重用。

所以在西晉王朝的朝廷裡面,大多數人都是靠著橫徵暴斂走上康莊大道的。這些人為了更光明的前途,而不顧一切地投機倒把,這完全在情理當中。

三,西晉名士自身原因

剛才我們提到的兩點,都是西晉名士愛錢的外因,也就是社會上的一些原因,而對西晉名士本身的思想、傳統、文化等,沒有做出一個比較靠譜的分析,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那些

名士本身的原因。

1,反潮流的思想

因為當時的一些社會原因,所以很多名士都對傳統的儒家思想持有反對的態度。就經常故意地做出一些和儒家思想背道而馳的事情,儒家要我們衣冠正坐,我們偏偏要衣衫不整。孟子說要:“見義忘利”那麼我們偏偏要利益當頭,放任私心。

在這種大前提下,儒家不屑於錢財的的傳統,自然也成為了西晉名士們反對的對象。因此,他們中的一些人,會想方設法地斂財。

自古儒家不屑錢財,西晉名士為何貪財斂財,

2,虛榮是人的本性

大多數人都是虛榮的,我們現在的人,也沉迷於勞力士、江詩丹頓這樣的國際大牌。為了新款的蘋果手機和星巴克發行的貓爪杯可以排起長長的隊伍。哲人說過:“太陽之下無新事”晉朝的名士,作為人類中的一份子,當然也逃不過虛榮的腐化。

而在當時,皇帝開始清洗一些和自己意見不同的貴族,很多人因此而死亡,剩下的名士為了自己活命。所以一般來說,都不會參加仕途。

人如果在一個忙碌或者貧窮的狀態之下,虛榮心會得到抑制,但是這些名士大多閒來無事,並且靠著祖上的功績,不愁溫飽問題,所以,虛榮心在這個群體之中極為嚴重,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就必須得要錢,所以他們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嗜錢如命的不歸之路。

3,榜樣的作用

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有一個歷史故事,在中國流傳的很廣,土豆一開始在法國是下賤的食物,貴族老爺是不吃的。有一年,歐洲開始鬧起了大饑荒,發生了種種慘劇。而土豆因為容易生長的原因,受到了法王路易十四的關注。

於是,不但路易十四吃土豆,他的王后也開始佩戴土豆花。土豆在上流社會上瞬間流傳開來。由此可見,偶像的力量。

西晉人之所以這麼愛錢,也和他們的偶像有關係,這個偶像可不是剛才說過的石崇之流,畢竟西晉名士自視甚高。偶像自然也是些文化人士,比如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就是典型的愛錢之人,王戎的一個侄子要結婚了,王戎送給他一件單衣,但過了不久,有要了回來。這樣的趣事,在王戎的身上還有不少。

自古儒家不屑錢財,西晉名士為何貪財斂財,

王戎是當時的文壇領袖之一,名士們一開王戎也如此慳吝,有樣學樣的,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四,金錢只在少部分人手中

很多人的歷史知識來源於現在的古裝電視劇,很容易認為,西晉有的只有名士,只有權謀,是一個美好的盛世,其實在朱門酒肉臭的同時還有不少凍死骨。這些名士設立了種種好聽的理由,但他們實質上就像一個腫瘤,漸漸地腐蝕了一個國家的健康。

正是因為他們的貪婪和兇狠。西晉王朝才會從鼎盛時期,到了五胡亂華的衰弱。不單單是老百姓們流離失所,他們也自食惡果,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一位名士王衍,就是死於土牆之下,極為悽慘。希望這樣的悲劇不要再一次降臨。

參考文獻:

《世說新語》

《錢神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