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投資:真的可以每年獲得30%的回報嗎?

如果最少投資100萬,成功的話,一年可賺30萬,即一個月25000。

電影投資成功的本質,是從認識並接受一個殘酷的現實開始的:如果你孤注一擲地投一筆錢給某部影視作品,無論這部電影有多麼知名的導演、多麼優秀的編劇和多麼人氣爆棚的演員參與,通過這種投資方式獲得回報的機會渺茫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一旦你將投資分散到五個以上電影項目(即使單個項目的投資規模相對較小),獲利機會將大幅提升。

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電影創作實在是太複雜了,在短短的不到一年時間裡,不僅要拍出好作品、排好市場檔期,還要管理好大量第三方合作機構。因此,可以預見,大多數獲得電影投資支持的公司最終會完全失敗,顆粒無收。為了避免過於自大和樂見,可以看看每年中國的電影票房,能夠賺錢的電影就那麼幾十部,但是有多少部電上了院線後票房慘敗呢?有多少部電影拍完後連院線都上不了只能跟其他一樣悲催的片子打包賣給電影頻道?有多少部電影連電影頻道都不買?還有多少部電影花光投資人的血汗錢後根本就沒有製作完成?而且,即使一部電影票房很可觀,你作為電影投資人也可能連一分錢也分不到。所以,如果你僅僅投資了一部電影,你可能面臨的結果是“賠掉所有投入的錢”。一旦一部電影成功了,就可能獲得“真正的”成功,產生的回報將是初始投資額的很多倍,這就是所謂的“本壘打”。

電影投資:真的可以每年獲得30%的回報嗎?

那麼,一位“一般”的電影投資人獲得的回報是多少呢?

事實上,現在還沒有數據能夠回答這個問題,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沒有“一般”電影投資人這個說法。在風險投資領域,劍橋基金會是全球最負盛名的母基金之一,因為它投資了大部分全球頂級的風險投資子基金,所以每個月會出版一本關於風險投資子基金的數據報告,裡面包括了風險投資子基金的規模、收益、投資領域等,而且給出統計範圍內的平均數、中位數等指標,當然是隱去基金名稱的“一般”應該指的是平均數或者中位數,但這個表卻缺失了目前風險投資第一大國中國的數據。劍橋基金會試圖自行統計或尋求中國本土的統計機構,但都失敗了。第二,現在也沒有辦法去追蹤每個電影投資人的行為和記錄(因為很多電影投資交易都是“見不得人”的,甚至連影視投資人想看其他投資人的投資協議都沒門)。在中國,如果不是你親自投資而身臨其中,這種非公開數據的來源實在太有限了。至於那些報紙、網站上的數據,往往連參考的價值都沒有。

電影投資:真的可以每年獲得30%的回報嗎?

儘管如此,根據多年影視投資從業經驗,我們可以這樣描述典型的電影投資人的行為:

(1)每個電影投資人每月收到5~10份電影項目融資推銷材料,具體數字要看他們自己的勤奮程度以及電影項目融資方能夠接觸到他們的便利程度。

(2)有組織的電影投資俱樂部等投資團體通常每月能夠收到10~50份影視作品的材料。

(3)組織化的影視投資俱樂部等投資團體每投資一個電影項目,通常要瀏覽大約50個(專業的製片公司約100個)電影項目的資料。

(4)一個典型的影視投資人每年接收到的融資需求中:

①30%會被邀請參加一個初步的篩選面談;

②10%會被邀請給合夥人級別的影視投資人做融資演示推銷;

③2.5%會獲得至少一部分影視投資人的投資。

電影投資:真的可以每年獲得30%的回報嗎?

(5)有些影視投資眾籌機構裡的個體影視投資人對一部作品的平均投資額甚至低於2000元,而一家影視投資基金的平均投資額可能在500萬~1000萬元。

(6)一旦投資交易完成,粗略的結果是(根據幾份獨立的電影投資回報研究結果計算得到的平均值,但並沒有給出確切的計算過程):

①60%的投資最終會徹底失敗;

②20%的投資最終能拿回初始投資額;

③10%的投資實現2~3倍收益;

④9%的投資實現10倍收益;

⑤1%的投資實現20倍以上收益。

電影投資:真的可以每年獲得30%的回報嗎?

假定這些數據大致上是準確的,那麼可以看出電影投資的結果有點兩極分化的趨勢,這與我們影視投資從業人員的感知是相吻合的。

無論是從中國還是全球來看,絕大多數自稱涉足影視投資的投資人,要麼是電影投資領域的新手,沒有慎重地把電影投資當作金融業務,或者沒有長期的計劃;要麼就是不願意持續投資,直到完成一個足夠分散的投資佈局。對於這些人來說,結果基本是益持平或虧損。

相對來說,用心的電影投資人會遵循本書介紹的方法,長期從容、堅定、相對理性地投資,他們對投資的數學問題和影視投資的真實情況有著深刻的理解。他們不僅可以賺錢,而且還做得非常好:事實上,一個綜合的、管理得當的電影投資組合的平均內部中收益率是30%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