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殘酷絞殺前的親密合作

德國入侵蘇聯引發的戰爭,被稱之為‘蘇德戰爭’或者‘蘇聯衛國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為止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希特勒將當時德國最後的精銳三百二十萬,加上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等協從國的二百三十萬,合計約五百五十萬全部投入到對蘇聯的戰爭,斯大林格勒就部署超過一半兵力。

蘇聯僅斯大林格勒會戰期間,由於全民皆兵參戰總兵力接近千萬,損失則超過五百萬人,比之某些小國總人口還要多,雙方在斯大林格勒鏖戰近六個月,使斯大林格勒變成一片廢墟,德軍包含僕從軍約一百三十萬精銳被殲滅,戰鬥物資損失不計其數。

此戰徹底改變德國在整個歐洲的攻勢,巨大的兵員損失令德國,也無力維繫對歐洲佔領區的統治,內部抵抗分裂勢力崛起,推進美國加入戰局並開闢第二戰場,是扭轉二戰歐洲戰局重要的轉折點。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殘酷絞殺前的親密合作

蘇德戰爭希特勒

德國與俄國的淵源要追溯到,俄奧普三國瓜分波蘭,當十七世紀來臨俄羅斯帝國走向擴張,而普魯士也建立王國,並逐步向德意志最高權利寶座努力,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雖然日趨沒落,但依舊掌握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

波蘭處於‘貴族民主制’,雖然保證國家的運行,卻運轉緩慢令波蘭經濟落後,封建割據也非常嚴重,中小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發起革新運動,旨在打破固有落後的體制,卻為俄羅斯利用趁機鎮壓,並與普魯士和奧地利在聖彼得堡簽訂瓜分波蘭的條約。

1792年,俄羅斯和普魯士先後入侵波蘭,迫使波蘭再次簽訂條約,使波蘭再次喪失大面積領土和人口,國力已經衰退至極,並最終於1795年,將波蘭剩餘的國土全部瓜分,波蘭自此亡國,普魯士與俄羅斯由波蘭而變得領土接壤的近鄰。

拿破崙戰爭時期,當時的德意志聯邦四分五裂,唯有奧地利與普魯士具有影響力,當法皇拿破崙擊敗奧地利,令神聖羅馬帝國瓦解,建立依附於法國的萊茵聯邦,使原本中立的普魯士極為恐慌。

普魯士轉而與俄羅斯締結同盟,但第四次反法同盟以普魯士的慘敗告終,拿破崙率領法軍進駐柏林,佔領整個普魯士地區,王室僅能在俄羅斯沙皇庇護下逃亡東普魯士,普魯士由此成為堅定地反法同盟成員。

隨著拿破崙入侵俄羅斯遭到慘敗,俄羅斯、普魯士、英國、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結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於萊比錫戰役取勝後,最終攻入法國巴黎流放拿破崙,第七次反法同盟又在滑鐵盧戰役中將拿破崙徹底打敗。

普魯士與俄羅斯成為拯救歐洲的英雄,在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召集下加入神聖同盟,維護維也納會議劃定的邊界並鎮壓各國革命。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殘酷絞殺前的親密合作

俄奧普瓜分波蘭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時,俄羅斯發生十月革命,沙皇政權被推翻,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建立,此時的蘇聯數百萬軍隊與德國交戰,而保皇黨又蠢蠢欲動,列寧為了穩定局勢,與德國簽訂佈列斯特和約,全稱《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

該條約極為苛刻,規定俄國失去歐洲近百萬平方公里土地和近五千萬居民,這些地區富有大量的煤炭、鋼鐵以及沙俄半數的工業基礎,還要以各種形式賠款60億馬克,對蘇聯是完全不公平的,好在隨著一戰落幕,德國戰敗所有條約被廢除。

德國在一戰後期雖然無力組織大規模進攻,但英法也沒辦法組織反擊,形成僵持的階段時,美國雖然向德國宣戰,也徵召了四百萬士兵,但卻未必會如二戰般全力以赴,美國威爾遜總統保證的停戰合約,卻被英法變相曲解成戰敗條約,在巴黎和會制定苛刻的懲罰方案。

協約國經過漫長的討論,最終由英法美三國制定《凡爾賽合約》,給予德國嚴厲的制裁,不僅領土丟失,國防軍隊也全部遣散,還需要承擔鉅額的戰爭賠款,此時德國軍隊已經兌現復原的承諾,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召集和對抗協約國,加上國內經濟已經無法應對戰爭,德國臨時政府只能夠屈辱的接受。

但《凡爾賽條約》傳回德國,令尚武的軍隊愕然,令敬業的工人迷茫,令所有的德國人沮喪,進而各種不滿情緒逐漸滋生,最終導致了希特勒的上臺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世界經濟大蕭條時期,本就脆弱的德國經濟徹底惡化,而英法也自顧不暇,難以給予德國更多的援助,蘇聯受到西方的強烈封鎖,令其科技與經濟發展舉步維艱,於是蘇聯與德國再一次走向合作共贏。

德國將先進的機床、武器、農機等輸送給蘇聯,打開了蘇聯廣闊的市場,加快了蘇聯現代化的步伐,而蘇聯向德國提供石油 、橡膠、礦產 、糧食等資源,降低德國原料成本,提高了德國的國際競爭力,兩國攜手安然度過經濟蕭條。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殘酷絞殺前的親密合作

德國擴張

蘇聯在斯大林的帶領下,快速的向工業現代化轉變,這令英法驚訝不已,卻又無能為力,希特勒抓住良機,在英法的眼皮底下,明目張膽的違背《凡爾賽條約》擴充軍事力量,背地裡繼續向斯大林提供便利的條件,使蘇聯重新回到歐洲的政治舞臺。

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德國裔遭受區別對待,使得該地區民眾要求自治,並最終歸屬到德國,為了防止英法干涉避免德國孤立無援,希特勒先後與墨索里尼和斯大林達成密約,隨後順利吞併蘇臺德區。

捷克原本歸屬奧匈帝國,獨立後整個國家都空前迷茫,而捷克軍隊受經濟拖累,軍備建設緩慢士氣也低落,面對精銳的德國軍隊不堪一擊,希特勒又對民眾安撫有嘉,贏得捷克民眾的擁護,使得英法想在國際輿論下干涉也不可能,只能默許了德國對捷克斯洛伐克的佔領。

德國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9月1日德國終於向波蘭開戰,德國擁有最精銳的機械部隊,從兩個方向對波蘭發起進攻,波蘭軍隊英勇抵抗卻毫無意義,波蘭政府逃離首都華沙,整個波蘭都陷入恐慌。

蘇聯經濟剛剛好轉,並不希望過多與歐洲產生摩擦,但蘇德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太過誘惑,而波蘭又敗得如此徹底,斯大林令蘇軍在9月17日也加入戰局,雙方在10月6日徹底滅亡波蘭。

此役德國出動一百五十萬軍隊,而蘇聯則只有六十萬左右,但領土蘇聯卻佔得優勢,波蘭東部及西烏克蘭廣袤地區劃給蘇聯,令蘇聯的工業和總體實力更進一步,這對英法而言是巨大的威脅,所以,英法對德國宣而不戰,意圖令德國牽制蘇聯。

蘇聯在德國的撐腰下,迫使波羅的海三國與蘇聯簽訂互助共約,在希特勒出兵法國後將三國吞併,同時迫使羅馬尼亞割讓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可惜,蘇聯採取高壓政策,破壞佔領區民族和文化,使得這些國家紛紛加入德國軍隊,向蘇聯展開復仇。

千萬人口的羅馬尼亞支援百萬軍隊和大量的石油儲備,人口僅四百萬的芬蘭就出兵47萬,只有與德國捆綁在一起才有可能報復蘇聯,如果沒有協從國從軍事到物資的供給,德國根本無法維持東線的進攻態勢。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殘酷絞殺前的親密合作

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

在政治家眼裡只有利益,當希特勒擊敗英法等國後,能夠作為對手的只有蘇聯,畢竟美國距離很遠,也不會在局勢不明之時貿然開戰,而蘇聯掌握著德國工業的命脈,需要的石油和農業原材料,如若被切斷供給,則德國在歐洲的戰場將無法維繫。

何況更令希特勒擔憂的是,蘇聯與英美的接觸日漸頻繁,如果蘇聯真的轉向英美陣營,德國又將重複多線作戰的困局,所以希特勒只好制定進攻蘇聯的計劃,蘇聯與德國的親密合作就此完結,即將展開殊死的較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