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桃江籍三位布衣知县二、三事

清代,桃江籍有著名的三位知县以其刚毅的性格、不懈的上进心,问鼎科举、踏入仕途、勤政爱民,政绩斐然而传颂故里。

田苏游巧审黄鳝

田苏游(1833-1878)是桃江筑金坝白泥村人,此地为古梅山腹地。田苏游9岁丧父、10岁丧母,由兄嫂抚养。其他小伙伴还在父母羽翼下撒娇时,他却过早地品尝着痛失双亲之苦。他中举后,送喜报的人到家时,他还在挑着水桶去浇园。

进士及第之后,他分配到陕西周至县任知县。时值大旱,饿孚遍地。为了救灾济民,他把薪俸也捐献了,并草鞋赤脚爬上高十余里的太白山祈天求雨。

田苏游上任初期还巧断了一桩官司。当时周至人不吃黄鳝、泥鳅,黄鳝打洞时常将田埂打穿致使漏水。一个农夫捉了它便甩到别人田里,与另一农夫发生口角,继而斗殴,两农夫各写一份诉状交县衙。田苏游开堂问明原因后,责令原、被告各捉一斤黄鳝和泥鳅午时来此听审。田知县审黄鳝的消息立即传开,当地民众纷纷来县衙观看审案。午时,衙门一开,衙内已架好锅灶。田知县升堂后令原告和被告各呈上黄鳝。一个跟随他的家人接过黄鳝冲洗干净,当众剖腹去肠砍掉头尾,将其放入滚油锅中煎熟,再放入凉水煮开,添加些许姜、葱、盐和紫苏等调味品。家人盛了一碗递给田老爷。只见县太爷吃得津津有味,人人称奇。田苏游又叫家人吃了一碗。然后又令家人盛一碗令衙役吃。开始衙役不敢吃,有个胆大的鼓足勇气喝了一口汤,哪知鲜汤入口,其味无比。他一口气狼吞虎咽地把一碗黄鳝吃完了。田苏游又令众人上堂吃鳝鱼汤。不一刻,一锅鳝鱼汤吃了个底朝天,田知县宣告本案审理结束。大家兴高采烈地回去了。自此,陕、甘地区的人有了吃鳝鱼泥鳅的习惯,黄鳝危害农田的事再也没有发生了。田苏游勤于政事,积劳成疾,后逝于任上。

刘集勋放赈救灾

刘集勋(1836-1904),桃江大栗港龙子山人,他出身寒门,少年立志,聪颖勤学,博闻强记,才智卓异。

咸丰七年(1857)为府院试第一。同治十二年(1857),他与田苏游、龙驹同登进士第,是桃江历史上一榜三进士之一。传说初录为一甲第三名即探花,在殿试时,咸丰帝发现他试卷中一个“马”字繁写不是下四点,而为一横。帝批语:马仅一足怎能行。于是降为二甲三十名。后安排到河南唐县任知县。时值大旱,遍地饥荒。他爱民如子,惦念农桑之苦,体恤民生之艰,放开官仓赈灾,倡导商铺捐款,共克时艰。对老幼病弱灾民,他格外关照,亲历亲为,一一给予妥善安置和救助,老百姓要送匾感恩,却被他婉拒。后来因不满朝廷腐败,归隐益阳,学屈原植兰养心,在老家建一住宅名为“种芝堂”。亲书一联言志:

春梦醒浮生,且将垒块浇胸,何必问玉著云香,琴堂花落;

秋风动归兴,自此田园适志,莫辜负窗前草色,阶上苔痕。

符鸿义重如山

符鸿(1769-1825),字笔堂,桃江沾溪乡刘家坪人。符的父母是勤劳为本,忠厚传家的本分人,他们对孩子的薰陶以古代先贤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故事来进行传统教育。符笔堂耳濡目染,从启蒙读书就视同窗为手足,友睦相处。

嘉庆五年(1800年),符鸿以第三名中举。嘉庆七年与同乡陈琼赴京会试,到京不久,陈琼便病倒,虽有他细心照顾,却病况愈重。符鸿在会试中已考完了两场,而此时的陈琼眼看不行了,必须马上送回家救治。在情义与名利面前,是考完最后一场呢,还是放弃这次机遇,赶紧送陈琼回家。他重情重义,放弃了功名,未等第三场考试,急忙护送陈琼离京赶往家乡。当行至南阳时,陈琼就死了,他便买了棺木扶灵柩归家乡安葬。后考官看到他的两份答卷的才思而欣慰高兴之时,却找不到符鸿第三份答卷,当打听到符笔堂的情况后,深为惋惜。三年之后,符鸿再次入京会试,进士及弟,分发到河南,先后任淇县、卫辉、灵县知县。母死后回藉守孝,曾在龙洲书院主讲。不久又复官,赴安徽在歙县、来安、婺源任知县。符每次上任,仅带2只竹箱和童仆1人,常食青菜为肴,百姓皆称“符青菜”。嘉靖二十四年,旱蝗灾重,符鸿下乡详察民情,自带米数升,柴数束,见运粮船夫食肉,用鞭笞怒责,还强令土豪开仓放粮。他一生为官清廉,勤于著述。著有《易、书、诗三经味原》6卷、《纪年高征录》16卷、《倪卮》2卷及《寻乐堂诗集》与《笔仁堂杂诶》。主修了《来安县志》与《益阳县志》。病逝于婺源任上,时年56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