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廟碑上首見 “瀋陽”二字

城隍廟碑上首見 “瀋陽”二字

城隍廟碑上首見 “瀋陽”二字

城隍廟碑上首見 “瀋陽”二字

城隍廟碑上首見 “瀋陽”二字

今天,當人們參觀瀋陽故宮時,立於大政殿東側的“瀋陽路城隍廟碑”是見證“瀋陽”名字的一件珍貴實物。

“瀋陽”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年)的“元史·地理志”中,而在此之前,一直沿用遼金時期的“瀋州”稱謂。

瀋陽路城隍廟碑,製作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高186㎝、寬68㎝。碑首有四龍交盤,碑座為伏龜。碑陽額題刻“城隍廟碑”、碑身刻“城隍廟碑記”,碑陰額題刻“瀋陽路城隍碑”。

有專家考證,瀋陽的城隍廟應始建於遼金時期,元世祖中統三年(1262年)復立瀋州路之後加以重建。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年)改瀋州路為瀋陽路時,城隍廟之名開始冠以“瀋陽”二字,並稱為“瀋陽城隍廟”。

瀋陽城隍廟碑陰記載:“院地,東至回回五哥院牆,南至孫百戶界牆,西、北至城隅”,提示了元代瀋陽城址在當時的具體方位。也就是說元代瀋陽路城,應小於明清時代的瀋陽城。而元代瀋陽城的北城牆,與明清瀋陽城的北城牆走向大體一致。

清初,把瀋陽城隍廟晉升為盛京都城隍廟,康熙、乾隆、道光、光緒各朝也多次重修。至民國年間,由於年久失修,不僅廟宇破敗,廟中懸掛的匾額和院中的碑石也不知下落。新中國成立後,在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1962年從原城隍廟的舊址院內地下,清理出了這通瀋陽城隍廟碑。

“瀋陽”二字出現在瀋陽城隍廟碑上,也是迄今為止,在發現實物記錄中最早的。從這個角度來講,元代瀋陽城隍廟碑在瀋陽城市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件件珍稀的藏品,連接著過去、現在與未來,是人們瞭解瀋陽歷史的一扇窗戶,也讓正在籌建中的瀋陽博物館變得與眾不同。

由瀋陽市文化旅遊和廣播電視局、瀋陽日報共同主辦的徵集鎮館之寶活動,讓許多關心瀋陽文博事業發展的市民著了迷。那麼,在元明時期,瀋陽哪些文物有資格候選鎮館之寶呢?

螭龍柄玉匜 重要禮儀 洗手器物

為配合瀋陽城市改造,1958年考古工作者曾對清代封堵的明代瀋陽北門遺址進行了清理,發現明萬曆年間(1573-1620)曾先後兩次加固改造北門,將其改稱為“鎮邊門”。

當年,鎮邊門外北側有一座白塔——崇壽寺釋迦佛生天舍利塔。據《盛京通志》《瀋陽縣誌》記載:“崇壽寺及崇壽寺塔創建於唐代,尉遲恭監造。明清兩朝都進行過重修”。清末寺廟始漸破落,廟宇蕩然無存。古塔因年久失修,於1957年4月被拆除,拆塔時出土文物共92件。其中,有一件螭龍柄玉匜,高4.15㎝、通長9.6㎝、底徑長3.5㎝、寬2㎝。這件螭龍柄玉匜整體為橢圓形,前窄後寬,寬部沿與腹間飾一條彎曲螭龍作柄,龍嘴銜於沿部,橢圓形圈部,設計巧妙精緻。

專家表示,它是古人洗手時必不可少的器物。此匜做工精細,沿襲傳統造型的同時探水狀只留象徵性,曲口縮小,保留寬流,不愧為明代玉器精品。

元明瓷器 風格清新 製作精美

元代北方地區的瓷器,繼承了宋代北方磁州窯裝飾風格清新的特點。到了明代,除了全國制瓷業的中心景德鎮開設官窯燒製御用瓷器之外,民窯業也有很大發展,出現了“官民競市”的繁榮景象。明代的五彩、鬥彩等彩瓷開始流行,青花、釉裡紅、甜白釉、紅釉、鬥彩、素三彩等各具特色的瓷器名品,為後世所尊崇。

瀋陽地區考古發掘過程中,也經常發現精美的元明瓷器,這裡介紹幾款,以饗讀者。

其中,釉裡紅串枝花卉紋瓜稜大罐,自上而下共9層紋飾,口為如意雲紋,其下依次為仰蓮、朵雲、如意垂雲紋,腹部主題紋飾,為12組串枝花卉山石,在瀋陽原新城子區蒲河鎮恩格德爾墓出土,為明代洪武年間作品。

瀋河區山東廟出土的五彩花卉蜥蜴紋銀蓋罐,施青白色釉,自上至下由六組青花及紅彩弦紋帶將圖案分為五個部分,圖案中由紅、綠、黃及青花多種顏色繪飾,罐配銀製蓋,為明代晚期作品。

青花松竹梅三友雲雀鶴紋蓋罐,出土於原東陵區文化東路52號院內,專家認為此墓的墓主為清初著名學者、改進完善新滿文的達海。該罐自上而下分繪四組紋飾,每組紋飾之間用青花線相隔。以松、竹、梅三友圖為主紋,其間繪以鶴、雀、山石花鳥紋,製作十分精緻。

瀋陽日報、沈報融媒記者 陳鳳軍/文 李浩/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