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任张议潮在归义军位置的,为什么是他的侄子张淮深,而不是儿子张淮鼎?

重返西藏


自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权持续衰微,吐蕃于是趁机攻掠河西诸州,而唐朝对此已是鞭长莫及。唐朝末期,沙州张义潮散尽家财、建归义军,先后收复河西十一州,开拓疆土四千余里,使河西之地重归大唐版图,堪称壮举。然而,张义潮之后归义军却迅速衰败,又令人万分惋惜,那么张义潮为何不将归义军传给儿子张淮鼎,却传给了侄子张淮深呢?

△《大漠紫禁令》中的张义潮形象

张义潮率军起义,使河西十一州重归大唐版图

安史之乱后唐朝迅速由盛转衰,尤其是中央朝廷持续衰微,吐蕃趁机进兵河西,先后攻占攻占河西、陇右诸州,张议潮家族世居的沙州(今甘肃敦煌)同样于建中二年(781年)被吐蕃攻陷。占领河西之后,吐蕃在此地的统治极为残暴,而本就出身沙州富豪之家的张义潮,自幼便苦学兵法和武艺,并暗中招募、训练义军,时刻准备光复河西诸州。

△张义潮义军主要活动范围(红色区域)

吐蕃虽然强大,但统治却极为混乱,突然膨胀的他们很快便陷入了四面为敌的境地,不仅回鹘汗国和阿拉伯帝国对吐蕃发动了进攻,唐朝和南诏联手之后也在四川方向对吐蕃展开了反攻,并在会昌四年(844年)三月,“朝廷以回鹘衰微,吐蕃内乱,议复河、湟四镇十八州”,开始谋划收复河西。

吐蕃的内忧外患,使得张义潮看到了机会,于是在大中二年(848年),率众在沙州发动起义,迅速攻陷沙州。与此同时,吐蕃原洛门川讨击使尚恐热亦发动叛乱,夺取吐蕃大权,自称宰相,之后又与吐蕃鄯州节度使尚婢婢争权夺利,自相残杀,这给了张议潮难得的喘息之机。

张义潮一面扩充稳定地盘,一面派出十路信使传信长安,希望与朝廷联手恢复河西。然而,由于路途艰险,九路信使葬送在了路途当中,只有敦煌高僧悟真所率领的信使于两年后抵达长安,闻听消息的朝廷虽然欣喜万分,但却无法给张义潮更多支持,更多的只是精神上的鼓励。

△十路信使却只有一路到达长安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义潮率军对吐蕃展开反攻,到八月时,张义潮已经控制了除凉州之外的河西十一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张义潮在向朝廷报捷的同时,为了表示衷心,以其兄长张议潭为首的这支信使队伍,就此留在了长安为质。

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历经三年血战,张议潮统率的归义军终于攻克了吐蕃在河西的最后一个据点凉州。之后数年,张议潮又以瓜州、沙州为根基,再度四面出击,一面抵御吐谷浑、回鹘的进攻,另一面则不断扩大战果,巩固河西的统治,河西地区彻底得以克复,使“百年左衽,复为冠裳;十郡遗黎,悉出汤火”。

△张义潮入朝为质后病逝长安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在长安为质的张议潭去世,张议潮于是将河西职务交给了已经长大成人的张淮深(其兄张议潭之子),而自己则以69岁的高龄亲往长安为质。唐王朝为了奖励其功绩,在其入朝之后,授予其右神武统军,晋官司徒,职列金吾,并赐给田地宅第。而张义潮最终于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八月,卒于长安,享年74 岁。

张义潮为何将归义军交给了侄子,却没有交给儿子?

张义潮前往长安后,河西的归义军便被他交到了侄子张淮深手中,张淮深则成为了第二任归义军节度使,那么张义潮为何不将军队交给自己的儿子呢?我认为,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1、主观原因:张淮深长期随军作战。虽然史料关于归义军的记载相对较为零散和杂乱,但从仅有的资料来看,张淮深参与起义和领兵作战的时间都及早。在咸通二年(861年)三月,在攻克凉州的战役中,张淮深便已经是一路主将。反之,张义潮的儿子张淮鼎却少有带兵作战的记载。因此,张淮深虽然只是张义潮的侄子,但却是张义潮极为重要的左膀右臂,且因为长期带兵的缘故,在军中拥有较高的声望,以其为归义军节度使,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张淮鼎在这一点上则要稍逊一筹,除了张义潮儿子的身份外,在局势不稳的情况下,他并不是合适的人选。

2、客观原因一:张淮鼎被留在了长安。毫无疑问,张义潮对唐王朝是忠心耿耿的,因此才会在兄长张议潭去世之后,便前往了长安为质。然而,张义潮这次前往长安,或许是由于没有了解到唐王朝的真正意图,因而并未携带家眷,然而当唐王朝通过授官、赐宅等方式将其留在长安之后,张义潮这才了解到唐王朝的用意,因而不久便遣人返回沙州将家人接到了长安。《押衙马通达状稿(三件)》中第一件的记载中,便有“(马通达)先随司空到京,遣来凉州,却送家累”的记载。

△唐懿宗李漼

3、客观原因二:来自长安的命令。《资治通鉴》有载,“(咸通八年二月)归义军节度使张义潮入朝,以为右神武统军,命其族子怀深守归义”。从这段记载来看,张淮深能够接任归义军节度使,除了自身的条件之外,与唐王朝的态度同样密不可分。或许正是为了将张义潮一家留在长安,唐王朝才没有任命张淮鼎为节度使,而是任命了张淮深。

然而,张义潮去世之后,归义军却很快陷入了动乱。大顺元年(890年),张义潮的女婿索勋发动政变,杀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夫妻和六子,拥立张义潮的儿子张淮鼎为节度使。两年后,张淮鼎去世,索勋又自立为节度使,结果引发张义潮第十四女、李明振之妻张氏的不满,索勋于乾宁元年(894年)被张氏的三个儿子所杀,张淮鼎的儿子张承奉又被立为节度使。


香茗史馆


谈这个问题之前先回顾一下历史:

张议潮,(799年一872年),晚唐名将,收复河西走廊地区(凉州地区)的民族英雄。

自汉武帝以来,河西地区就被纳入华夏领土,即使是五胡乱华时期天下大乱,割据凉州的胡汉各路诸侯也是尊奉华夏正统中央的。时至唐朝,吐蕃政权崛起于青藏高原,对大唐发起有力挑战,为应对吐蕃威胁,盛唐在这一带设立河西陇右军镇,以节度使统领重兵抵御。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盛世几乎覆灭;为平息叛乱,河西陇右精兵猛将悉数东调。吐蕃乘虚而入,夺取陇山以西地区,河西走廊全部沦陷,时长近百年。

至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今敦煌)人张议潮乘吐蕃内乱,率沙州军民起义驱逐吐蕃,成功光复沙州,随后张议潮又进军收复瓜州(今安西)。为收复整个河西地区,张议潮派人绕道前往长安向皇帝报捷,希望朝廷能够出兵支援。但无奈山河阻隔路途艰险,唐朝中央未能收到消息,张议潮不等不靠,率众继续战斗,先后收复沙州、瓜州、伊州(今哈密)、西州(今吐鲁番)、河州(今临夏)、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兰州、鄯州(今青海乐都)、廓州(今青海化隆)、岷州(今甘肃岷县)等十一州。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派其兄张议潭携版图户籍入朝,唐宣宗闻报大喜,赐诏建河西义军为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唐懿宗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议潮收复凉州,完全光复河西走廊。咸通八年(公元867年),留在长安作为人质的张议潭病故,为取信朝廷69岁的张议潮毅然入朝作为人质。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一代英杰张议潮在长安逝世,享年74岁。

张议潮入朝之前,将归义军大权交给张议潭之子张淮深(也作张惟深)。张淮深在沙州统治了二十余年,唐昭宗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张议潮之子张淮鼎发动了政变,杀张淮深自立为归义军节度使。两年后,张淮鼎病逝,张议潮女婿索勋夺权自立。唐昭宗景福年间(892年以后),张议潮之女率将士诛杀索勋,拥立议潮之孙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归义军经过这一系列内乱逐渐衰落,至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唐朝中央完全落入朱温掌控,张承奉自立为白衣天子,建号西汉金山国。但衰落的归义军在河西地区争霸战争中失败,成为甘州回鹘(回鹘汗国解体后的一支)的附庸。后梁末帝乾化四年(914年),曹议金取代张承奉恢复归义军番号,重新尊奉中原政权,此后曹氏历传至景佑三年(1036年),归义军最终被西夏李元昊消灭。

张议潮传侄而不传子,可能跟其子尚幼不能服众有关,但更大可能是张议潭张议潮兄弟情深,张议潮感伤其兄不能落叶归根,毅然传位侄儿。为了不给张淮深添麻烦,他将儿子带去了长安——张淮鼎返回沙州是张议潮身后之事。张淮深跟叔父关系应该也是比较好的,所以他对堂弟全无防备,遭致杀身之祸。

有人认为张议潮选择继承人不谨慎,过于感情用事,终于酿成萧墙惨剧。但话不能这么说,兄弟情深是人类美好情感,不能因为有人不顾人伦,就反过来贬低善良。



真正鳄鱼不哭


大中五年,唐朝于瓜州设归义军,张议潮为节度使,大中七年,张议潮兄长张议潭入长安为质子,不能归沙洲,他的儿子张淮深继任为沙洲刺史。

议潮入京,淮深代管河西

咸通8年8月,张议潮入京出任神武军右帅武统军兼司徒,随后他侄儿张淮深代守归义军,统领河西军务,张淮深自称河西节度,派遣使者入唐求授旌节,朝庭不予理会,仍然让他遥领归义军。

咸通十三年,张议潮于长安去世,乾符四年,张淮深派出使者入长安贺正,同时再次请求朝庭旌节,朝廷仍然没有给他节度使旌节。光启二年三月,十二月,张淮深又派人两次入京请求旌节,光启三年,张淮深上年十二月派的使者抵京,但是这次仍然没有成功。

二十年求封节度,终成正果

光启三年三月七曰,张淮深虽然没被封节度使,但是他的儿子在这一天被授予左千牛备身兼御史中丞,不过节度使旌节始终不给他。直到光启4年十月,朝廷派中使宋光廷到沙州,正式授予张淮深归义军节度使旌节。大顺元年,2月22日,节度使张淮深和夫人,以及6个儿子同时被害,张议潮儿子张淮鼎继任为节度使。

淮深一生履历情况

张淮深一生在沙州的官职大体上是这样的,大中7年,也就是公元853年,他的老爸去了京城为质之后,他继任老爸的沙洲刺史,左骁卫大将军,咸通8年也就是公元867年,张议潮入京,朝廷加授为御史中丞,但他本人自称节度留后,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

在张议潮去世之前,由于他向朝廷请求加封为节度使,求取旌节不成,随后他自称为河西节度兼户部尚书,到乾符年间,又自称为兵部尚书,直到光启三年,进而自称尚书左僕射,大顺元年被杀后,被追赠为司徒。

沙洲节度除了议潮特别加封,余者都先自封节度使,再获得朝廷承认

唐朝各地方节度使,一般都有在地方任小官经历,再一步升上来,不过张议潮由于是在外族统治下起义后,内附唐朝或者叫回归唐朝,再加上他的功劳比较大,所以特别加封他为节度使兼兵部尚书 ,但是他后面的继任者们,都不是这样来的。

可能一方面朝廷是要按照规矩来,所以没有直接升任谁为节度使,但是后来这些人都是先自封为节度使,再请求朝廷册封,不过后来都得到承认了,好像只有张淮鼎由于只当了两年,还没有来得及得到朝廷的承认,而张淮深的节度使一职,史料不同,但大体上判断应该是在被杀前一年,也就是文德元年才获得了节度使的任命。

议潮入京与及不授淮深节度一职,都是为了加强对河西掌控,可是朝廷也没能如愿

而张淮深的死亡,根据部分史料,也有人提出他可能是杀害张淮深一家的凶手,不过这个都不是本题所讨论的范围了,对于本题说为什么不让淮鼎接节度使位置,那也是有其原因的,张议潮当时的势力范围太大了,朝政当然有所猜忌,让他进京又授官又赐宅子,用意就是像他哥哥一样把他留在京城,是变相的人质。

张议朝入朝后,朝庭“命其族子淮深守归义”,但也没有把解读室的位置给张淮深,根据相关史料推测,朝廷仍然让张议潮遥领节度使的职位,希望通过张议潮,间接的控制归义军,但张议潮并不听命于朝庭,从咸通八年,到光启三年,他一直派人到朝廷希望获得节度使的职位,一直都没有成功,他一方面到处带兵东征西讨建功立业,另外一方面自己也开始封自己为节度使。

谁掌归义军是朝庭以及归义军实控人说了算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节度使这个职位,即便张议潮想让儿子世袭,那也只能是“臣妾做不到啊”,一方面是朝廷不答应,另外一方面他的侄儿也不会答应,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张淮深统治河西,内部却早已出现矛盾,早已有人对他不满,史料推测张淮鼎杀了张淮深一家,可能也就来源于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