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祺祥政變”——晚清各方政治勢力之大博弈

1861年9月30日,早已回到京城的慈禧太后命令睿親王仁壽、醇親王奕寰率領京師衛隊前往密雲逮捕“顧命八大臣”核心要員肅順,將其與載垣、端華等一起關在宗人府。與此同時,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五人也被抓捕。逮捕後不久,慈禧便以小皇帝載淳名義發佈上諭:“載垣、端華、肅順於七月十七日皇帝升遐,即以贊襄政務王大臣自居。實則我皇考彌留之際,但面諭載垣等立朕為皇太子,並無令其贊政務之諭。載垣等乃造作贊襄名目,諸事並不請旨,擅自主持”。遂將肅順處斬,載垣、端華自盡,其餘五人及其黨羽則流放貶職。因新皇帝年號為“祺祥”,此次政變稱為“祺祥政變”;又因該年為辛酉年,亦稱“辛酉政變”。此次政變發生,傳統觀點認為是慈禧之陰謀,非也。這是晚清各方政治勢力之大博弈。

“祺祥政變”——晚清各方政治勢力之大博弈

01.慈禧為核心的皇權勢力,欲收回權力、獨攬朝政

咸豐皇帝駕崩前,任命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總攬朝綱,輔佐年僅6歲的小皇帝。此時,肅順權勢顯赫,是帝國之實際掌舵者,這就不能不威脅到以慈禧為核心的皇權勢力。慈禧,葉赫那拉氏,滿洲鑲藍旗人,同治皇帝載淳之生母。咸豐病危期間,慈禧便開始參與政務,且表現出強烈的權力慾望,她自然不允許肅順等獨攬朝綱。

美國人西摩德在《長壽帝國》中評價她:“少數幾個見過這位太后的人將她敘述為一位身板挺直、面目秀麗的高個子女性。她長著一雙鷹眼,有著明顯的韃靼人特徵。她態度高貴而傲慢,嗓音中帶有不可動搖的權威和絕對的威嚴。”

慈禧有強烈的權力慾望,可咸豐皇帝死後,她卻沒能得到應有的權力。擋在她前面的政敵就是肅順,他倆是仇人般存在。逃離北京時,慈禧想喝碗肉湯,可被肅順拒絕,還說她不夠資格。咸豐病危時,肅順建議皇帝效仿漢武帝賜死鉤弋夫人之典故,殺了慈禧,以防外戚專權。咸豐駕崩時,肅順為輔政大臣之首,權勢顯赫,慈禧則一無所有。慈禧想垂簾聽政,肅順直接斥責她:“我朝聖聖相承,向無皇太后垂簾聽政之禮,何敢更易舊制。”(選自《清史稿》)如此,慈禧與肅順之間的矛盾尖銳,一場惡鬥不可避免。

“祺祥政變”——晚清各方政治勢力之大博弈

02.恭親王為首的皇家勢力,參與中樞決策之迫切

恭親王奕訢,道光皇帝第六子,咸豐皇帝弟弟。此人文武全才,思想開明,本應該繼承帝國權力,可道光關鍵時刻選了保守的咸豐。如此,咸豐對奕訢常常心懷芥蒂,奕訢也從未能參與中樞決策,這讓他很是不滿。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咸豐逃往承德避暑山莊,讓奕訢留守帝都,全權主持與列強和談事宜。奕訢幫咸豐善後,可咸豐駕崩時卻未給予奕訢相應權力。如此,恭親王自然不滿,因為這不符合奕訢之個性。奕訢雄才大略,豈能甘願被排擠出權力核心呢?

美國人何天爵在《中國人的本色》中評價他:“他既高傲又謙和,既粗魯又文雅,坦率而有節制,有時辦事迅速有時拖拉磨蹭,顯得既有心計又脾氣暴躁——所有這些特點都根據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變化隨時轉換使用。他成功的最大秘訣在於他能夠事先判斷出需要妥協的時機。他不斷轉換面具並不說明他是個優柔寡斷之徒。隱藏在眾多面具之後的恭親王在認真琢磨著對手,判斷對方的意圖政策,再決定自己的對策。”

奕訢不能掌權,同時留守北京的文華殿大學士桂良、戶部左侍郎文祥、內務府總管大臣寶鋆,滿漢大員沈兆霖、勝保、僧格林沁、周祖培,等等。這些人也沒能進入中樞決策,自然也就跟奕訢組成同盟了。尤其是僧格林沁、勝保,這兩人手握重兵,統帥駐京八旗勁旅,在抵禦英法聯軍入侵時立下汗馬功勞,此時沒能進入中樞決策,其心情可想而知。肅順,雖為滿人,可仇視滿人,認為滿人都是一幫混蛋,挽救帝國只能靠漢人。有肅順在,留守京城的這幫滿蒙勳貴,估計一輩子都進不了中樞。

“祺祥政變”——晚清各方政治勢力之大博弈

03.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專斷政務之渴望

咸豐皇帝駕崩前,鑑於皇子載淳年幼(6歲),不能親政,於是任命載垣、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又名“顧命八大臣”,輔佐新君處理政務。“顧命八大臣”,以肅順為核心。此人是開國八大鐵帽子王鄭親王濟爾哈朗後裔,才華出眾,眼光獨到,政務能力相當強,是棟樑級別人物。咸豐朝,肅順官運亨通,是皇帝最倚重之大臣,堪稱心腹。

《清史稿》評價:“肅順以宗潢疏屬,特見倚用,治事嚴刻。其尤負謗者,殺耆英、柏葰及戶部諸獄,以執法論,諸人罪固應得,第持之者不免有私嫌於其間耳。其贊畫軍事,所見實出在廷諸臣上,削平寇亂,於此肇基,功不可沒也。”

肅順能力強,眼光也不錯,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中興名臣”得以施展才華,靠的就是肅順支持。然而,肅順權力慾望強烈,試圖獨攬朝政,將異己勢力排除出中樞決策之外。對滿蒙勳貴,肅順自然是瞧不上眼,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滿蒙人都是混蛋,懂什麼;漢人那支筆厲害得很,得罪不得”。對於慈禧,肅順也是不放在眼裡,慈禧想要垂簾聽政,肅順以“祖制難違”為由,直接拒絕。肅順曾公開在朝堂上叫囂:“諭旨由大臣擬定,太后但鈐印,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內覽。”無視慈禧、慈安兩枚“印章”之權威。咸豐駕崩時,為了限制八大臣,給慈安“御賞”印章,載淳“同道堂”印章(慈禧暫管),中樞文件必須蓋有這兩枚印章才具備法律效力。顯然,肅順不希望被限制權力,他想獨斷朝綱。

“祺祥政變”——晚清各方政治勢力之大博弈

04.西方列強之介入,謀求商業利益,尋找代理人

鴉片戰爭後,晚清政局之變動就離不開西方列強之作用;列強之態度,某種程度上影響局勢之發展變化。《北京條約》簽訂後,列強在中國攫取大量權益,將勢力範圍從東南沿海延申到沿海、長江、內地,這極大便利他們進行商品與資本輸出。出於謀求商業利益之需要,西方列強迫切希望能在中國尋找代理人。那麼,奕訢、慈禧、肅順,誰適合當代理人呢?答案顯而易見。

恭親王:“臣等就今日之勢論之:發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國壤地相接,有蠶食上國之志,肘腋之患也;英國志在通商,暴虐無人理,不為限制,則無以自立,肢體之患也。”(選自《籌辦夷務始末》)

慈禧:“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肅順:“貴大臣所云恐有他國侵佔,為我國防守起見,固屬貴國美意,斷非藉此侵佔我國地方。然若有別國佔據,我國自有辦法。”“有朝一日,必將列強完全趕出中國。”(節選《璦琿條約》之談判)

相對於肅順之強硬,慈禧、奕訢則明顯主張對列強妥協,接受他們制定的遊戲規則。為此,列強自然支持慈禧、奕訢。英國宣稱:“為了順從恭親王的意思,並證明我們是準備幫他把皇帝從那群險惡黨徒手裡解救出來的,我和我的同僚們曾注意防止外國人冒犯皇帝一行入京時的行列。”公開支持慈禧、奕訢。歷史學家胡繩武在《清末民初歷史與社會》一文指出:“恰巧侵略者想支持奕新代替咸豐帝的時候,咸豐皇帝死了,這是個偶然因素。如果咸豐皇帝不死,或者死了陰魂不散,肅順集團繼續執政,侵略者是決不會罷休的。”顯然,列強、慈禧、奕訢是站在同一條戰線。

“祺祥政變”——晚清各方政治勢力之大博弈

綜上所述,咸豐駕崩後,四股政治勢力在爭奪、博弈,其代表分別是:慈禧、奕訢、肅順、列強。肅順對外強硬,對內獨斷朝綱,慈禧、奕訢、列強則站在同一條戰線與之對抗。如此一來,肅順勢單力孤,這注定了他在“祺祥政變”中之悲劇下場。慈禧、奕訢、列強獲勝,晚清政局發生鉅變。其一、形成“太后垂簾,親王攝政”之權力格局,維持中樞平穩。其二、慈禧、奕訢傾向學習西方,掀起了洋務運動,開啟了近代化歷程。

參考文獻:《清史稿》、《籌辦夷務始末》、《長壽帝國》、《清末民初歷史與社會》、《中國人的本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