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的第三個等級:脾陰虛,口乾,無食慾,按以下4個方法做

脾為陰土,體陰用陽,萬物負陰抱陽,陰陽互根。

脾陰乃相對脾陽而言,它為脾臟功能活動的內在物質基礎。是滋養濡潤臟腑的精微物質,在運化、升清、統血之機能中,起著輔助脾陽的作用。對於脾陰的論述,在明代以前的論述較少。

脾虛的第三個等級:脾陰虛,口乾,無食慾,按以下4個方法做

脾陰虛,病證名。指脾精不足。脾胃為後天之本,人體各部的濡養,有賴脾氣散精輸布。若胃陰虛,或脾虛不運,陽損及陰,或飲食營養不足,均可使脾氣散精無源而致本證。

脾陰虛證的病機,一般都認為是陰津不足,進而表現出3個病理變化,為運化無權、不能濡養和陰虛內熱。脾陰不足,則如釜中無水,不能運化或運化不徹。陰液不足,則無以濡養臟腑關竅,四肢百骸,故不能濡養而現其他臟腑兼證。陰虛而內熱,表現出低熱盜汗,五心煩熱等陰虛症狀。

表現:不思飲食,食入不化,胃中嘈雜不適,隱痛,或乾嘔呃逆,口乾咽燥,心煩消瘦,大便乾結。舌質紅少津,苔黃或無苔,脈細數。

關於脾陰虛證的治療原則,一般遵循內經的治療原則,即“欲令脾實……宜甘宜淡”《素問・刺法論》以及“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然則各家又有略微不同。唐容川認為“補脾陰以開胃進食為先”,以存津液為宗旨總結出“甘寒益胃陰,甘淡實脾陰”的觀點。 又因脾惡溼,故滋脾陰不能與溢他髒之陰同法。唐榮川在《陰陽水火氣血論》中說:“李東恆治病以氣為主,故專主牌月,然用藥偏於剛燥。不知脾不制水固宜燥,脾不開津則宜滋”同

脾虛的第三個等級:脾陰虛,口乾,無食慾,按以下4個方法做

那麼脾陰虛如何辯證改善呢?

甘使實脾法

甘能補脾陰,伍以淡藥以滲溼,可防其助溼,使補面不膩,滋陰不助溼,滲溼不傷陰。用於脾陰不足證。此法為胡慎柔所伯導,井譽為“養腓陰之秘法”。常用藥物有黨參,茯苓、白朮、薏敬仁等

甘寒滋陰法

此法為緩仲淳所提倡。 甘可滋陰,寒可清熱,二者結合,滋陰清熱效尤佳。適用於脾陰虧虛顯著兼見虛熱內生者。常用石斛、麥冬、沙參、生地、玄參配伍使用。

酸甘斂陰

此法適用於因吐瀉而陰傷神虧者。甘可滋廓陰,酸可效陰。常用藥物有山藥、大棗,蓮子、太子參、山楂、烏梅,白芍等。

脾虛的第三個等級:脾陰虛,口乾,無食慾,按以下4個方法做

芳香甘平

此法曾為清代吳澄所倡導( 然其方中未能體現)。此法對脾陰虛兼有脾胃溼濁之證尤宜。清葉天土曾用荷葉、玫瑰花、香豉、廣皮等芳香醒牌之品,治療脾胃陰虛。

可見,滋養脾陰,必須用滋潤甘涼之品,取其甘以補脾,潤以益陰,滋而不膩,運而不燥。在具有使用的過程中需聽從專業人士的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