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專家揭祕濟南城建歷史:最早規劃的中心廣場,古城得拆1

在濟南市70年城市建設成就展上,一組展現泉城廣場誕生前後的規劃圖和照片吸引了很多觀眾,泉城廣場誕生背後有哪些故事?6日,由濟南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濟南市城建檔案館、濟南時報等舉辦的濟南70年城市建設成就展繼續展出。一組展現泉城廣場誕生前後的規劃圖、照片吸引了很多觀眾,泉城廣場誕生背後有哪些故事?中國第一批規劃師、88歲高齡的濟南城市規劃專家於書典老人接受記者專訪時回憶,從西郊機場到人民廣場、八一廣場,從規劃南護城河北岸的中心廣場到英雄山中心廣場,新中國成立70年來濟南的中心廣場幾經變動,才最終確定了今天的泉城廣場。

规划专家揭秘济南城建历史:最早规划的中心广场,古城得拆1/4

於書典根據記憶手繪了濟南市第一個城市中心廣場位置圖

濟南70年前在西郊機場慶祝新中國成立

雖已88歲高齡,但於書典老人記憶力非常好。據他回憶,新中國成立初期,濟南的慶祝大會都是在西郊機場舉行。特別是召開慶祝新中國成立大會那天,他和同學們揹著燒餅、水壺,打著小旗,步行十多里地,從杆石橋走到西郊機場。

因為西郊機場遠離市中心,後來濟南在南郊(今泉城公園位置)修建了大型廣場,主席臺用磚砌壘,廣場規模能容納2萬人左右。有了這個廣場後,每年五一、國慶和其他大型重要群眾活動都在此舉行,便命名為人民廣場。

1958年,南郊人民廣場改建為果園,全市性的群眾集會便改在了八一廣場。1988年,濟南修建八一立交橋,八一廣場遂被佔用。

規劃中心廣場要拆掉古城四分之一建築

成就展上展示的城市中心廣場規劃為何沒有落實呢?於書典老人總結了兩個原因:時代原因和拆遷量巨大。

國家“一五”計劃期間,全國八個大城市都考慮建設城市中心廣場,濟南市總體規劃也在考慮中心廣場的規劃位置。在1959年的城市總體規劃中,中心廣場初步考慮在泉城路以南、南護城河以北,泉城路以南規劃建設勞動人民文化宮,開會時可設觀禮臺和主席臺,把泉城路(原院東、院西大街)拓寬為60米寬的東西主幹道;廣場東西分別規劃建設歷史博物館和人民會堂,護城河以南規劃建工業展覽館,形成大明湖、珍珠泉、中心廣場、千佛山一條風貌帶。不過,要按這個規劃,濟南古城區內要拆除約四分之一的建築,可以說是個比較超前的城市規劃方案。

到了上世紀60年代,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這個城市總體規劃受到批判,加之拆遷量大,所以不再考慮原規劃,而是把廣場規劃位置移到英雄山以北、經十路以南。經十路東西主幹道有50米寬,主席臺設在緯一路的南端,面對革命烈士紀念塔,廣場仍是按容納5萬人規模設計。這就是濟南城市總體規劃中第二個城市中心廣場。

於老說,時至今天,英雄山以北可見大片綠地,這是因為當年規劃在此建設中心廣場後,這片區域被一直控制起來,以免被佔用。

城市中心廣場最終選址趵突泉正東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於書典主持編制了濟南新一輪的城市總體規劃。1983年6月10日,國務院批准了濟南有史以來的第一部城市總體規劃,奠定了今天濟南城市發展的基礎。在這部規劃中,英雄山北面仍被確定為濟南的城市中心廣場,後來為什麼又選定在今天泉城廣場的位置呢?

改革開放後,省市對城市中心廣場的認識發生了變化,在“五年大變樣”建設時期,決定建設一處國內一流的城市中心廣場。於老說,經過綜合調研,大家認為中心廣場能體現濟南特色城市風貌的地方是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軸線,以及古城的中心區域,在南門一帶建廣場最能體現“山泉湖河城”特色城市風貌。克服人口稠密、拆遷量大的困難,最終選定在南門以西、趵突泉對面的地段建設城市中心廣場,中軸線是趵突泉東門直對解放閣,與1959年規劃的中心廣場相比,只是廣場的中軸線不同。

中心廣場選址確定後,由山東省規委會辦公室向全球徵集方案,收到了國內外33個方案。此後經歷專家評審,層層篩選,最後選定了今天的泉城廣場設計方案。

於老回憶,在廣場建設中,當時有想法是在廣場建地下二層商業建築,出於保泉的考慮,經過地質詳勘後,還是決定只修建地下一層為好。然後,有關方面又組織了一次詳細勘測,這次用上了探地雷達技術,廣場地下工程小於8米,不會對泉水造成影響,這才有了今天的泉城廣場。

规划专家揭秘济南城建历史:最早规划的中心广场,古城得拆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