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於北宋的泉州泮宮藏龍臥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隱居於此

泉州市區中山中路泮宮

始建於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

是泉州府文廟建築群主要附屬建築之一

1931年起,府文廟從欞星門以南闢為中菜市

直到2000年中菜市關閉

近七十載的光陰裡

這裡既有厚重的文化氣息

又有濃郁的市井風情

其中一個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江湖人物故事

至今仍然口耳相傳於泉州人的茶餘飯後

鄒魯遺風聖賢門

始建於北宋的泉州泮宮藏龍臥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隱居於此

這是上世紀的泮宮,上面掛著第四屆盆景雅石展覽的橫幅,下面是童裝店和點心店,高雅文化和市井味道在這裡融合。

泮宮是古代高等學校,《禮記·王制》中有“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的說法。泉州府文廟泮宮又稱“聖賢門”或“庚門”,宋代古建已廢, 1914年,泉州愛國華僑李功藏邀請泉州著名建築大師傅維早,修建鋼筋混凝土仿古泮宮牌樓,此後歷經多次修繕,2008年一度被鑑定為危樓,到2013年,泮宮修復後重獲新生。

始建於北宋的泉州泮宮藏龍臥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隱居於此

2013年泮宮修復之前,二樓有對聯一副:海國閩疆東南重鎮,典章文物鄒魯遺風。寫的是泉州優越的地理風貌和悠久的儒學傳統,厚重大氣。

始建於北宋的泉州泮宮藏龍臥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隱居於此

如今修復後的泮宮,依然保持端莊典雅的風格(王柏峰/攝),二樓對聯暫未重新題寫上去。據陳允敦先生《泉州古地名探源》一書記載,泉州有句俗語:“輸到走入泮宮”,泮宮曾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的禁令石碑,這句話可以形容雙方明爭暗鬥,終必有一方會財窮力盡,就像走到泮宮,不下馬也得下馬。

始建於北宋的泉州泮宮藏龍臥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隱居於此

楊茂盛曾在泮宮對面的人民電影院擔任過放映員,他介紹說,泮宮口位於古代泉州崇名鋪鳳閣境,鳳閣境無地建境廟,架樑於金魚巷口兩側而成閣樓,當作境廟。有一句泉州俗語叫“下下來,過鳳閣”,就是因為閣樓讓金魚巷口狹窄低矮,每到迎神賽會的日子,神轎、皇輦需要降低,慢慢才能通過,說的是做事要先考慮周到再行動。

楊茂盛說,晚清泉州人楊介人所著 《暢所欲言》一書中,還收錄“鳳閣相公不甲查某說話”的俗語。因為當年的境廟在閣樓上,登閣樓需要高梯,而且閣內全是弦友們演奏南音,因此不會有女士入內,這句俗語用於一些不善於接近女士的男人。

始建於北宋的泉州泮宮藏龍臥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隱居於此

如今重修後的泮宮。(王柏峰/攝)

據泉州市區地方誌學會理事許月才介紹, 1985年曾由市青少年宮出資修繕泮宮,當時“泮宮”二字是由泉州著名社會活動家、教育家伍澤旭所題的舒同體書法,但無署名。

如今的“泮宮”二字來自泉州最後一位狀元吳魯(1845年-1912年),他曾寫下名篇《百哀詩》, “泮宮”二字正是集《百哀詩》中吳魯書法而成。

據史料記載,清末臺灣的臺南文廟被毀,而當地工匠不懂得如何復建,曾專程來泉州學習,將泮宮牌樓原樣複製到臺南。如今臺南文廟三開間的牌樓,就是1914年以前泉州泮宮的模樣。

始建於北宋的泉州泮宮藏龍臥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隱居於此

泮宮後的文莊蔡公祠,也是泉州文庫整理出版委員會所在地(楊志雄/攝)。據許月才介紹,2003年,李廷機祠堂維修現場曾出土一塊 “青雲路”碑刻,從泮宮進入府文廟這條路,古稱“青雲路”,有學子“直上青雲”之意。

在蔡公祠內,泉州文庫整理出版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清江介紹說,這座建築最早由泉州知府朱炳如於明代隆慶四年(1570年)所建,奉祀明先儒蔡清(1453年-1508年,泉州著名理學家)。蔡清將朱熹理學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推進一大步,從而形成清源學派,使泉州一度成為全國理學中心。這座建築在清代多次重修,新中國成立後,曾作為糧食部門的制面店使用。因年久失修,2002年政府重新修復。

始建於北宋的泉州泮宮藏龍臥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隱居於此

泮宮東側,呈放一座重達20餘噸的混凝土仿木屋頂,長6.25米,寬5.55米。這是1914年傅維早主持修建的泮宮門樓屋頂,從泮宮到這裡不到70米的距離,2013年修復時,花了7天時間,被精心整體平移到了這裡,而舊木構件則保留在新屋頂上。

始建於北宋的泉州泮宮藏龍臥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隱居於此

有趣的是,舊屋頂上還有兩個“小天使”模樣的雕塑(默默/攝)。據許月才分析,傅維早當年設計牌樓時,採用了鋼筋混凝土的結構,一是堅固耐用,二是能體現時代美感。他特別喜歡泉州古建築上的飛天形象,在泮宮對面金魚巷的故居內,也設計飛天雕塑。當年在泮宮屋頂上加上飛翔的“小天使”,中西合璧,同樣是時代美感的延續。

福建棋王“歪嘴啟”

始建於北宋的泉州泮宮藏龍臥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隱居於此

上世紀的泮宮,市井氣息濃郁,泮宮後就是中菜市門店,滿足人們衣食住行的需求。

據在城南大隘門長大的劉遠雙回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泮宮口附近有一位擺煙攤的人物,大名康啟明,家住城南大隘門附近。他原本是城南富有的布商,後來在福州販布,陷入賭局圈套,導致破產,於是在大隘門擺煙攤,後來搬到塗山街頭,在滿堂酒家隔壁二三間的破爛小屋中居住,家境非常貧寒。

康啟明平時不修邊幅,常穿髒衣破鞋,不以為意,到年老才勉強討上媳婦,加上嘴角歪斜,被人稱為“歪嘴啟”。在泮宮這塊藏龍臥虎之地,這位其貌不揚的煙攤老闆,卻是不折不扣的“福建棋王”。

據泉州文史作家蔡永懷介紹,1957年泉州市區、惠安、安海、石獅、晉江先後成立中國象棋研究社。1959年4月,康啟明參加第4屆福建省運動會,獲得象棋冠軍。後來代表福建省參加全國象棋賽,1961年、1962年又兩次獲得省賽冠軍。

據在中山路長大的鄭福海回憶,康啟明所擺煙攤,是一個兩邊可以合攏的扁煙箱,最初賣用於卷“喇叭筒”的土菸葉。後來泮宮內有一個安溪人開店,專門賣土菸葉,生意很好,康啟明只得轉賣大前門、友誼、海堤等捲菸。與尋常香菸攤主不一樣,他的煙攤旁邊永遠擺著一個棋盤。

在泉州古城長大的廖福偉和康啟明有過一段交往,他回憶說,康啟明雖然多次獲全省冠軍,平時絲毫沒有棋王架子,不管男女老幼,誰都可以到泮宮門口找他下棋。對一般人下棋,他通常都是讓雙馬出戰,一邊擺攤給顧客賣香菸,一邊弈棋,每局贏了後照例要收一分錢或兩分錢的棋盤費,可見他當時確實生活艱辛,分釐必計。

據廖福偉回憶,小時候他在一位老伯指導下學象棋,老伯鼓勵他擺殘局去讓康啟明破,每次去康啟明都欣然應戰,而且覺得破局是學習,不收棋盤費。很多棋手都難以破解的殘局,康啟明都輕車熟路,每譜必破,而且速度敏捷,令人歎為觀止。

隨著棋藝增長,廖福偉開始花一分錢的棋盤費(大人要交兩分錢)與康啟明下棋,自然康啟明也是讓雙馬,輕鬆賣煙說話的同時,順便毫無懸念地贏棋。但有一次,當時沒什麼人買菸,周邊很靜,廖福偉認真思考,加上康啟明可能掉以輕心,陷入危局,思考很久,這是廖福偉和他弈棋的經歷中康啟明唯一一次長時間思考,最終下成和局,這次他沒收一分錢棋盤費。

回想這些往事,廖福偉說,有過這麼一段人生中難忘的忘年交,他一直不叫他的綽號,而是用閩南語尊稱他為“康師”。

劉遠雙回憶說,當年大隘門對面有一個開裁縫店的老闆,人稱“裁縫九”,好多年的全市象棋賽都是第二名,全輸給康啟明。因生性好強,愛面子,他跟康啟明暗中協議,讓他作假故意輸給自己,讓其風光一下。後來裁縫九真的得了幾屆冠軍,而且也履行諾言,平日幫襯康啟明一些費用,以解其無米之炊,二人還成為好友,略知內幕的人也心照不宣,至今想來這仍是一件十分有趣的泉州棋壇逸聞。

五花八門中菜市

始建於北宋的泉州泮宮藏龍臥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隱居於此

1987年,泮宮內的中菜市。(陳世哲/攝)

始建於北宋的泉州泮宮藏龍臥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隱居於此

如今同一角度看過去,古香古色,與30多年前的鬧市已完全兩樣。

中菜市在上世紀30年代建成。改革開放後,位於古城中心地帶的中菜市場更是成為泉州最繁華熱鬧的集市。據鄭福海回憶,當時不僅泉州城區,連晉江、惠安等地的農民也天不亮就來此趕集,漁民們挑著海鮮,為了不讓海鮮缺水減重,路過水井還要加水。

從泮宮門口進去,一整條都是菜市場,直到一棟兩層的工商管理局,右邊的洙泗橋外是大眾戲院,戲院南有綜合食品廠的醬料店,經營的醬瓜聞名遐邇。工商管理局後面直到後城兩邊,也全是商販。

這裡不僅有賣菜的,還有各種美食和小商品,比如其中一家“鐵記”滷麵,就在泮宮門後右手邊,老闆名叫阿鐵,經營的滷麵味道鮮美,是難得的美味,以至於如今泉州街頭還有不少滷麵店寫著“泮宮滷麵”的招牌。此外還有冰廳、牛肉麵店、扁食店、蜜餞店等。

始建於北宋的泉州泮宮藏龍臥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隱居於此

這是當年中菜市場內的盛況,售貨員統一著裝,戴著帽子,為市民提供服務。

據蔡永懷介紹,泉州民間有一句歇後語:塗山街頭到魚——熱鬧,用來形容舊時中菜市的熱鬧魚市。魚行中比較出名是 “淡合益” “瑞興號”兩家。“淡合益”老闆姓李,設有養魚池,專門銷售活魚,交易中使用特有的隱語和手勢,用“天下平口水,龍門不見開”等文字,代替“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數字,併成立“泉州魚行同業公會”。“瑞興號”老闆姓賀,親自挑著貨品沿街叫賣,一條扁擔中間放一個木盆,盆中放著鱉,一前一後兩人挑著,大聲吆喝:“鱉公還是鱉母啊,鱉公一兩賣五角,鱉母一兩賣八角……”令人難忘。

據許月才回憶,中菜市內當年有一位講古人叫王福,早年是一個屠戶,後來改行講古,對地方語言精通,不少人專程趕來學習閩南語方言知識。此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入泮宮內數步的石路,左往藍橋巷的拐角,時常還會出現幾位藝人:

一位被稱為“躼(lào,形容身子長)腳”的高個男子,一邊拉著二胡唱歌仔戲,一邊賣“白雪雪”牌洗牙粉;

一位名為陳飛龍的拳術家,以口吞鐵丸的絕技表演售賣膏藥;

一位被稱為“只瞑”(即白內障)的中年女子,手彈月琴唱閩南小調《雪梅歌》《走船歌》等,聲音悽婉動人,除古城內外,時常沿新門街往浮橋一帶賣唱。

一位被稱為“紅鼻子”的男子,如雜技演員一般,擅長騎獨輪車,常參與到雜耍表演中

……

如今回憶起來,這些藝人令人感嘆、同情。

始建於北宋的泉州泮宮藏龍臥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隱居於此

這是遷移前的中菜市,門樓依稀可以看到“中菜市場”四個大字。據許月才回憶,當年過洙泗橋即是中菜市場商店。如今石橋往北有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要通道,還有三條東西走向的通道。(鯉城區檔案館/供圖)

始建於北宋的泉州泮宮藏龍臥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隱居於此

如今從同一方向看過去,中菜市場的建築已不復存在。

始建於北宋的泉州泮宮藏龍臥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隱居於此

這是府文廟欞星門的老照片(許月才/供圖),當年以欞星門為界,往南包括圖中的榕樹和草地都劃為中菜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拓展到明倫堂、李文節祠的門前一帶。

雖然中菜市有濃濃的人間煙火氣,但畢竟在文廟範圍內,將中菜市搬離文廟,歷來是許多部門和學者的共識。2001年,中菜市搬遷,拆分成溫陵路菜市場、龍宮菜市場和新門街菜市場,泉州府文廟恢復原來的規模建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