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旅發.瞰井陘」走進石家莊“瓷鄉”—井陘南橫口

如果在地圖上查找南橫口村,那只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小點兒。


「迎旅發.瞰井陘」走進石家莊“瓷鄉”—井陘南橫口

南橫口古廟夜景(王德亮 攝)

這個村莊歸屬井陘縣的秀林鎮,緊靠平涉公路,綿河與甘陶河從這裡交匯,併入到冶河一路向北。如果把縱橫交錯的河流當作巨龍,河口則像巨大的龍首,它把南橫口村輕輕含在口裡,像呵護一顆倍受珍愛的鑽石。

獨特的黃金匣缽牆

初到南橫口,印象最深的莫過村子裡一座座黃金匣缽牆。


「迎旅發.瞰井陘」走進石家莊“瓷鄉”—井陘南橫口

南橫口古窯(王德亮 攝)

黃金二字,指它們的顏色,匣缽是它們的名字。它們或是築房的建材,或是養花的盆飾,被村民們精心地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上下錯落、似方或圓、規矩有序的圖案。村民說它們都有自己獨特的名字,比如橫壘頭朝外的,俗稱“臥龍”;豎壘起來呈現條狀的,喚作“立龍”。


「迎旅發.瞰井陘」走進石家莊“瓷鄉”—井陘南橫口

陶瓷水鎮古民居一角(王德亮 攝)

村子裡最美的一座“臥龍”牆,是把匣缽橫放,孔頭朝外,用壺蓋或碗底將孔堵上,大圓套小圓,整個牆面獨特美觀,充滿著歷史的滄桑感。傍晚時分,這些匣缽壘成的牆體透出了金燦燦、黃澄澄的顏色,在昏黃的夕陽下發出了柔和的光芒,成為南橫口村一道美麗的風景,每一個見到它們的人,無不發出了由衷的讚歎,心底會產生許多奇思妙想,不禁對它們的來歷感到好奇。

匣缽是瓷器的“護花使者”

其實,這種別具風格的牆體代表著曾經繁盛一時的陶瓷製造業以及井陘窯當年的輝煌。


「迎旅發.瞰井陘」走進石家莊“瓷鄉”—井陘南橫口

陶瓷水鎮古民居一角(王德亮 攝)

匣缽是大有來歷的,它們又叫籠盔,是燒瓷所用的器具之一。籠是“套”,是“固定”的意思。盔是盛具,用來放置瓷坯。它們的樣子像個直筒,高約60釐米,直徑約40釐米,端頭小孔,孔徑約15釐米。製作方式是把籠泥摔打,後打搓成條狀,用模具開始盤築,成形後由匠人精修成生坯,再高溫煅燒。出來後它們既耐高溫,又能受火烤,燒窯時候裝填瓷坯,起保護作用。


「迎旅發.瞰井陘」走進石家莊“瓷鄉”—井陘南橫口

南橫口.陶瓷雙龍藝術牆(王德亮 攝)

在中國的古代,瓷器燒製的成品率決定著窯場的存亡。據有關專家研究,當瓷器出窯的成品率高於78%時,窯場才可能有盈餘。千萬別說燒瓷是個粗活兒,窯場的人力、材料、燃料、運輸的支出,哪樣不需要費用?如何提高瓷器的出窯率,避免燒出那些色調不純、歪瓜裂棗、奇形怪狀的廢品,窯主和工匠們想盡了辦法。為防止氣體和灰塵進入坯體,破壞和汙損瓷器的釉面,他們發明了匣缽這種特殊的“保護罩”,樣子雖然簡單,用來卻很方便。它們結實厚重,把瓷器生坯放進裡面,像給它們穿上了一層重裝的“鎧甲”,當這批瓷器燒完以後,匣缽也算完成了自己“護花使者”的使命,南橫口村民們把這些廢棄物利用起來,蓋房、壘牆、鋪路、搭橋,形成了現在“出鏡率”甚高的民間藝術品。

南橫口瓷器與井陘窯

堆積如山的匣缽忠實記錄了南橫口瓷器發展的歷史,記錄了石家莊井陘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盛到衰的一段歷史。


「迎旅發.瞰井陘」走進石家莊“瓷鄉”—井陘南橫口

南橫口陶瓷水鎮古窯煙囪(王德亮 攝)

井陘窯是河北四大古窯之一,它與內丘邢窯、曲陽定窯、峰峰磁州窯平起平坐。過去在南橫口窯場燒製的瓷器,是井陘窯重要的組成部分。最興盛的時期是在宋金時候,那時這裡的河流水量豐沛,河道寬闊,南橫口成了當地有名的水運碼頭,瓷器沿水陸兩道進發,通過真定府(現在的正定)向外出售,一度聲名遠揚,佔據了北方瓷器的主要市場,甚至一度超過了曲陽的定瓷,真定府也成了井陘窯最大的產品集散地。古史志載:“真定府,產瓷器、銅鐵。”井陘窯的源頭從隋代興起,到了唐代,白瓷製作技藝已經非常成熟,在當時的陶瓷行業遠近聞名,獨樹一幟。

南橫口村的古瓷窯遺址地層豐富,經考證最早的遺蹟屬金元時期,而今看見的窯場遺蹟是清朝或民國時所建,也說明了從金、元始至清代、民國,這裡的窯場一直沒有斷燒過。現存的“饅頭窯”遺址,也是省內保存較為完好的一座,在國內也屬罕見。


「迎旅發.瞰井陘」走進石家莊“瓷鄉”—井陘南橫口

陶瓷古鎮之紅色記憶+古窯遺風(王德亮 攝)

瓷器的燒製在井陘縣興盛是有其緣由的,跟當地的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有著很大的關係。這裡地處山西與河北的交界,是連接晉冀魯的交通要衝,素有太行五陘之稱,自古就是華北西部的軍事、經濟與文化重鎮。

這裡歷史文化厚重,當年大將軍韓信在井陘口與趙王決戰,韓僅有數萬兵將,對抗敵方的二十萬大軍,士兵們背水迎敵,置之死地而後生,終取一勝,這就是著名的“背水一戰”的故事。


「迎旅發.瞰井陘」走進石家莊“瓷鄉”—井陘南橫口

紅色記憶(王德亮 攝)


通過多次挖掘考證,南橫口這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小村莊,是現在井陘窯遺存中規模罕見、保存完整的古瓷窯遺址,可以說是石家莊歷史上當之無愧的“瓷器之鄉”。遙想當年,精美的瓷器從這裡興盛,又從這裡衰敗,感慨之餘,不禁讓人多了幾分淡淡的惆悵。國內外各大博物館的展臺上,那些備受珍藏的井陘窯精品,彷彿在默默訴說著石家莊這個“瓷鄉”有過的輝煌。


「迎旅發.瞰井陘」走進石家莊“瓷鄉”—井陘南橫口

水鎮龍盔盆景(王德亮 攝)


南院寬敞明亮,有磚砌的門樓,院東坐落著長20米、寬3米的影壁。北院的佈局工整,結構嚴謹,是坐北朝南二進院,門額上嵌有石匾,鐫有“孝悌忠恕”四個楷書大字。書寫者是同治山西壽陽人祁雋藻,曾任體仁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在這裡,自然與寧靜構成了村子的主基調。閒坐在村口,看斜陽下寧靜的河灣,古村裡僻靜的巷口,一座座匣缽院牆訴說著井陘窯過去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