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為什麼叫“第三帝國”,第一、第二帝國都是什麼?

獨行者老黃


德意志第一帝國,是神聖羅馬帝國,公元962-公元1806年。962年,東法蘭克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為羅馬皇帝。1806年,拿破崙強迫弗朗茨二世放棄神聖羅馬帝號,解散神聖羅馬帝國。

德意志第二帝國,是德意志帝國,公元1871年-1918年。1871年,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擁立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1918年,威廉二世退位,流亡荷蘭。

德意志第三帝國,是納粹德國,公元1933年-1945年。其中1933年-1943年,稱德意志帝國;1943年-1945年,稱大德意志帝國。由希特勒建立,隨二戰失敗滅亡。

1、德意志第一帝國

公元800年,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大帝,被教皇利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

這是法蘭克帝國。

後來,三個查理曼的孫子分裂了法蘭克帝國,分為: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

日耳曼路易獲得了東法蘭克王國。

開始時,“羅馬人的皇帝”的皇冠在東西法蘭克國王的頭上輪番戴,後來轉到中法蘭克國王(後改稱意大利國王)的頭頂上,最後皇帝滅絕。

東法蘭克王國在萊茵河以東,居民都是日耳曼人,有四個大部落:薩克森(薩克森人)、法蘭克尼亞(東法蘭克人)、士瓦本(阿勒曼尼人)和巴伐利亞(巴伐利亞人)。

這四個日耳曼部落推舉了自己的大公。

東法蘭克加洛林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孩童路易死後,東法蘭克貴族推選法蘭克尼亞大公康拉德一世當國王。

康拉德一世又指定薩克森大公捕鳥者亨利一世繼任東法蘭克國王。

936年,亨利一世的兒子奧托大帝,在亞琛被選為國王。

這時,東法蘭克的貴族們發生了一系列反對奧托大帝的叛亂。東法蘭克約定俗成的是各位大公按功績輪流當國王,類似中國堯舜禹時期的禪讓制。

東法蘭克全是日耳曼部落,古代部落聯盟的風俗最為濃厚,也是導致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內部諸侯林立、四分五裂的重要原因。

奧托大帝大發雄威,一一平等了叛亂,還征服了意大利北部地區。

962年,東法蘭克國王奧托大帝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羅馬皇帝。

1024年,來自薩克森的奧托王朝絕嗣,風水又轉到東法蘭克人那裡。法蘭克尼亞的康拉德二世當選為東法蘭克國王。

1125年,法蘭克尼亞王朝隨著亨利五世去世而結束。引發了皇位之爭,最後神聖羅馬帝國的大部分貴族選士瓦本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三世為國王,爆發了數十年的戰爭。

1155年,紅鬍子腓特烈被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

紅鬍子腓特烈和孫子腓特烈二世時,發生了許多分化帝國的事情:他們為了對抗實力強大的大公們,就收買大公手下的諸侯和騎士,擴大諸侯的權力;他們關注富饒的意大利,甚於關於德意志本土。

然後,神聖羅馬帝國內部諸侯林立,有數百個小國。

出現了大空位期。

1273年,士瓦本霍亨斯陶芬家族旁系的哈布斯堡家族獲得神聖羅馬皇帝稱號,同時出現了七選帝侯制度。

一直到拿破崙上臺。

2、德意志第二帝國

十字軍東征後,神聖羅馬帝國裡面出了個諸侯,勃蘭登堡霍亨索倫家族。

勃蘭登堡當年是一個邊疆區,主要對付帝國東部的斯拉夫人和普魯士人。普魯士人並不是日耳曼人,而是波羅的海民族,和立陶宛人血緣比較近。

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了條頓騎士團,專門征服普魯士人。普魯士人被屠殺或同化,消失了。後來生活在普魯士的是德國人或德國化的普魯士人。

宗教改革後,最後一任條頓騎士團大團長,屬於霍亨索倫家族,他把條頓騎士團私吞了,建立了普魯士公國。

而勃蘭登堡屬於霍亨索倫家族的另一個人統治。

1618年,勃蘭登堡伯爵領地和普魯士公國歸到霍亨索倫家族的約翰·西吉斯蒙德一人統治,成為邦聯。

需要說明的是,勃蘭登堡伯國屬於神聖羅馬帝國,普魯士公國臣屬於波蘭王國。

1640年,即位的大選侯腓特烈·威廉,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完成了絕對君主權力的優勢,建立常備軍,依靠低級的容克貴族,扳倒了自己轄區內的各路諸侯。注意!勃蘭登堡-普魯士的建立,和清朝差不多是同時的。

1701,腓特烈一世“在普魯士的王國”得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承認。

軍曹王威廉一世和腓特烈大帝的努力,使普魯士王國變成了一個軍國主義國家。

一支軍隊有一個國家,國家是軍隊的附庸。

1806年,拿破崙摧毀了神聖羅馬帝國。

(俾斯麥)

德國境內的各路諸侯都成為主權國家,普魯士王國趁勢崛起。

經過數次戰爭,普魯士王國獲了德國北部的大部分地區。

1870年,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普魯士佔據凡爾賽,排除奧地利後,普魯士統一德國全境。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

大國崛起的德意志帝國,因為殖民地等與老牌帝國衝突,最終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8年,德國東線與蘇俄單獨媾和,德軍主力全部調集在西線。

此時德國也爆發了革命,威廉二世退位,逃亡荷蘭。

3、納粹德國

德國戰敗後,很多軍官不服,認為德國不是在戰場上被打敗的,而是自己人在背後捅刀子。

其實美國已經參戰,德國即使不發生革命,也會失敗,只是會拖幾年,或者戰敗條件沒那麼苛刻。

法國對德國卡著脖子,不依不饒。

又爆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希特勒趁勢上臺。

再補充一句,德意志第三帝國自認為是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繼承了西羅馬帝國。

而沙皇自認為是繼承了東羅馬帝國。

二戰的蘇德戰爭,其實是東西羅馬帝國的兩個後代在打。


沂藍書院趙月光


納粹德國官方其實不叫自己為“第三帝國”,只是民間為了表示納粹德國正統性,為了宣揚民族自信心而叫自己為:“第三帝國”。納粹德國在1933年到1943年期間官方名稱為“德意志國”,1943年到1945年在瀕臨崩潰的時候改稱為“大德意志國帝國”。

不過“第三帝國”這個名字對於納粹來說是一個可以完美宣揚種族主義,提高民族自信心,加強鞏固自身在德國統治地位的政治稱號。是一件有力的政治武器。正是因為納粹的喪失人性,也使得“第三帝國”成為了瘋狂的代言詞,被善良正義的人們所唾棄。

說完了“第三帝國”,下面我就來說說“第一”和“第二”帝國:

【第一帝國】

德意志第一帝國又叫做“神聖羅馬帝國”,這個帝國徒有其名,虛有其表,雖然叫做帝國,實際上就是一盤散沙。

神聖羅馬帝國前身是由法蘭克人建立的法蘭克王國分裂後的東法蘭克王國,後面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被羅馬教皇加冕為羅馬皇帝。過了些年,東法蘭克即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一世將國家改稱為神聖羅馬帝國,表示神聖羅馬帝國繼承了西羅馬帝國的衣缽,是歐洲大陸的繼承者。通過一些手段,神聖羅馬帝國得到了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帝國的承認。

帝國初期皇帝擁有實權,但是皇權慢慢的衰落,國家被分裂成一些自由城邦,皇帝成為了一個政治裝飾品。帝國境內有著數百位諸侯,權力最大的為七位有資格繼承皇位的“選帝侯”。

神聖羅馬帝國破滅於1806年拿破崙之手。

【第二帝國】

第二帝國又叫做普魯士帝國,這是一個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和政治野心的帝國。

普魯士位於德意志北部,1618年與勃蘭登堡公國合併。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了除了奧地利之外的德意志領土,首次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德意志國家。

普魯士軍國主義濃厚,強大又野蠻。在普魯士直接催化下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普魯士失敗為告終。普魯士帝國也宣佈解體。

德意志民族是一個強大的民族,他們堅強,有韌性,又富有學識,是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當然是正義的那部分德國人。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二戰時期的德國被稱為第三帝國,其實這是延續德國地區歷史上曾建立的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的叫法,第一帝國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第二帝國就是在普魯士的主導下完成統一的德國。

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

德意志人在公元962年建立神聖羅馬帝國,通過長期的對外征服,神聖羅馬帝國佔領了捷克、意大利北部和波蘭西部,並遠征俄羅斯、匈牙利。但是剛開始並沒有神聖羅馬帝國這一稱呼,而是在1254年才第一次開始使用“神聖羅馬帝國”這一頭銜,1512年的科隆帝國會議後頒佈敕令,使用“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此後作為官方名稱沿用直至1806年。

但是當時拿破崙不想德意志強大,所以在1806年就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其中列支敦士登、巴伐利亞、符騰堡和巴登在內的萊茵河兩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國,脫離了神聖羅馬帝國,然後組建新的政治聯合體“萊茵邦聯”,這個邦聯接受拿破崙的領導和保護。而原來的哈布斯堡家族只能統治奧地利地區,所以曾經在歐洲延續了800多年的神聖羅馬帝國就不復存在了。

第二帝國:德意志帝國

其實剛開始最有可能統一德意志地區的應該是奧地利,畢竟奧地利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者,也是德意志地區實力最強大的王國之一。但是奧地利逐漸被後來的普魯士超越,普魯士在鐵血宰相脾斯麥的主導下開疆拓土,逐步統一德意志地區,並且通過普法戰爭、普奧戰爭,擊敗了法國,排除了奧地利,於1871年完成德意志的統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國,被稱之為德意志人的第二帝國。

前有神聖羅馬帝國和德意志帝國,那麼希特勒建立的帝國就被稱為第三帝國了。


銘蘇先生


神聖羅馬帝國是德國第一帝國,存在的時間為公元962-公元1806年;德意志帝國是德國第二帝國,存在的時間為公元1871年-1918年;第三帝國則是指納粹德國,存在的時間為公元1933年-1945年。現代意義上的德國是從第二帝國開始算起走的,也就是德國的歷史從1871年開始算起,算得上是一個歷史比較短的國家。

公元911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孩童路易"駕崩無嗣,法蘭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選為國王,他是第一位德意志國王。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這便是古德意志帝國,或稱為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類似於周王朝,國內有眾多的諸侯國,巔峰時期神聖羅馬帝國共有314個邦國和1475個騎士莊園領地。1806年法國皇帝拿破倫威逼弗朗茨二世放棄神聖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名存實亡。

德意志帝國通常指從1871年勃蘭登堡-普魯士完成德意志統一到1918年霍亨索倫王朝最後一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二帝國。該帝國由27個領地構成,其中普魯士王國佔帝國大部分地區並擁有最多人口;德意志帝國是當時歐洲五大強國和世界列強之一,經濟總量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敗,1918年10月底皇帝退位,魏瑪共和國成立。

1933年1月30日,魏瑪共和國第二任總統保羅·馮·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1934年8月2日,保羅·馮·興登堡死後,希特勒順理成章地控制德國(宣佈為第三帝國之帝國總理並代行總統職權),廢除總統制,立法成為德國元首。1939年9月,希特勒與蘇聯聯合對波蘭第二共和國宣戰,以閃電戰戰術聯合蘇聯迅速吞併了波蘭,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4月16日-5月8日蘇德柏林會戰,德軍戰敗無條件投降,希特勒自殺身亡,第三帝國結束。


大秦鐵鷹劍士


納粹德國又稱為德意志第三帝國,這就不禁令人要問是不是在此之前還曾存在過第一和第二帝國呢?事實上這個還真有:德意志民族是古代日耳曼民族的一支後裔。日耳曼同凱爾特、斯拉夫三大族系在羅馬時代並稱三大蠻族。公元5~6世紀在由匈奴西遷引發的亞歐民族大遷徙過程中受到衝擊的日耳曼人如潮水般融入羅馬帝國境內。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被日耳曼僱傭軍首領廢黜,此後日耳曼各部族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一系列國家。這些日耳曼國家大多如曇花一現般很快又歸於沉寂,相比之下只有法蘭克王國成為了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歷史舞臺的主角。法蘭克王國在查理曼大帝統治時期成功將今天的大部分法國、德國、瑞士、奧地利和低地國家以及意大利的一個地區和許多的邊界地區囊括入自己的疆域。自從羅馬帝國衰亡以來歐洲還沒有這麼廣闊的領土被一個國家控制過。公元843年8月曾經威名響徹整個歐洲的查理曼大帝的三個孫子在凡爾登簽訂了旨在瓜分查理曼帝國疆土的條約,根據這份條約:昔日統一了整個西歐的查理曼帝國被分割為東法蘭克、中法蘭克和西法蘭克三個王國。其中東法蘭克王國在發展過程中其內部進一步分化形成了許多公國——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薩克森、士瓦本、法蘭克尼亞、巴伐利亞等等,其中最大的就是薩克森。正是這些公國共同構成了日後的德意志地區,而由於這些公國彼此之間的牽制,德意志形成了特殊的選帝制度——德意志皇帝是由各公國共同選舉出來的,而首開這一先例的正是薩克森公國的亨利一世公爵。這位亨利一世有一個“捕鳥者”的綽號,據說是因為他當選時還在專心致志地捕鳥。不知他究竟是心大呢,還是故意以此掩飾自己內心的雄心壯志就不得而知了。然而亨利一世冕時拒絕了塗油禮,因此他的王位一直沒能得到教會的承認。而且嚴格意義上此時的德意志還只是一個王國,而不是帝國,所以亨利一世終其一生的頭銜不過是德意志國王(king),而且還是未獲教會承認的king,而不是德意志皇帝(emperor)。真正意義上第一位戴上德意志皇帝這一桂冠的是他的兒子奧托一世。

公元936年奧托繼承了亨利一世的薩克森公爵之位,與此同時他作為德意志最大公國的君主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德意志國王。在當時的德意志國王可不是什麼至高無上的神聖君主,充其量就是各路公爵在實力勢均力敵之時推出來充門面的人物。就在奧托繼位的第二年他的異母兄弟唐克馬爾就聯合巴伐利亞、洛林等地的貴族造反作亂,這時奧托異常清醒地意識到:貴族們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巴伐利亞、洛林這些大貴族們上架空王權,下有心吞併其他中小貴族的封地,這就給王室利用他們彼此之間的矛盾進行分化瓦解提供了良機。在這一理念指導下奧托同中小貴族結成了反對大貴族的同盟,儘管這些中小貴族實力有限,可加起來也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更何況背後還有身為國王的奧托的鼎力支持,於是他們很快就鎮壓了反對國王的大貴族叛亂:唐克馬爾在部眾向奧托投降後自殺,法蘭克公爵被迫求和,奧托從容收拾巴伐利亞,趕走了阿諾爾夫公爵,任命其弟貝特霍爾特既位,但同時收回了巴伐利亞公爵相當一部分權力,944 年貝特霍爾特死後奧托任命自己的弟弟亨利為巴伐利亞公爵。然而這樣做僅僅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緊接著奧托由出臺了從根源上打擊地方貴族的政策:937年奧托一世改傳統的公爵世襲製為國王任命制——這意味著德意志境內的任何公爵貴族死後其爵位的繼承歸屬都必須獲得王室的認可才能作數。與此同時奧托禁止公爵同教會勢力接觸,一面地方公爵同教會勢力勾結起來反對自己。之後奧托綜合運用武力征伐和政治聯姻等手段把各公國的公爵都換成了自己的左膀右臂:洛林公爵是他女婿,士瓦本公爵是他兒子,巴伐利亞歸他弟弟,薩克森和法蘭克尼亞由他親自領導,德意志的局勢看起來一切都掌握在奧托手中。然而在公元953年奧托的兒子和女婿因為權力分配問題而心生不滿,於是聯合大主教反對國王。在鎮壓了這一事件後奧托對自己的家人也不再相信,他於954年召開帝國會議重新分配土地,將各公國的實權直接掌控在自己手中。從此奧托的權威在德意志境內再也沒有受到過挑戰。

奧托在成功解決內憂之後開始著手應對外患:東面的馬扎爾人是這一時期德意志面臨的最大外患,而這一時期奧托也致力於向東歐擴張,兩股勢力之間註定將會發生衝突。公元950 年奧托迫使波希米亞(今捷克)公爵對自己稱臣納貢,這樣一來奧托的領地就和馬扎爾人的地盤直接接壤了。954 年馬扎爾人主動發起入侵,奧托御掛親征在955年的萊西費爾德戰役中由他率領的德意志和波希米亞聯軍幾乎完全殲滅了馬扎爾騎兵,因為此戰他被尊稱為“偉大的奧托”、“祖國之父”。奧托還為後世的德意志開創了一項傳統:每個有作為的德意志國王都要進軍意大利並在意大利加冕為皇帝。這一傳統肇始於公元961 年——這一年羅馬教皇受到意大利城市貴族的威脅,於是教皇約翰十二世向奧托求援。後者聞訊之後率軍越過阿爾卑斯山並很快敉平了羅馬的叛亂,吞併倫巴底國家,扶正了教皇的位子。962年2月2日教皇約翰十二世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為奧托加冕,奧托從此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德意志由王國正式升級為帝國——德國曆史上也稱神聖羅馬帝國為德意志第一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鼎盛時期的疆域包括如今的奧地利、瑞士、法國東部的阿爾薩斯和洛林、意大利北部地區、捷克、斯洛伐克等地,曾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和歐陸秩序的主導者,然而德意志第一帝國始終未能解決國內諸侯權力過大的問題。1356年德意志第一帝國皇帝查理四世發表的黃金詔書進一步確認了地方諸侯的自主權,德意志的分裂局面愈演愈烈。到了1618年德意志境內出現了390個公國、侯國、貴族領地、騎士領地割據一方的現象,各路諸侯領地在當時歐洲宗教改革的大環境下各自信奉天主教和新教的不同教派,也就是在這一年有史以來第一場幾乎將整個歐洲捲入的戰爭——三十年戰爭爆發。在三十年戰爭期間德意志淪為了主戰場,戰後歐洲列強制定了旨在維持歐洲大陸均勢體系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在這一體系之下德意志的分裂局面被固定下來。分裂的德意志自然無法與新興的英、法等國抗衡——儘管德意志第一帝國的正式國名是神聖羅馬帝國,然而伏爾泰卻說:“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甚至不能稱之為一個帝國”。這時的德意志第一帝國儘管保留著帝國的名號,實際上已徹底淪為各路諸侯勢力的鬆散聯盟,雖有帝國之名而無帝國之實,而德意志皇帝的頭銜也逐漸落入當時勢力最強大的德意志諸侯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手中——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同時身兼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的皇帝,1806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弗朗茨二世迫於法國皇帝拿破崙的壓力而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至此德意志第一帝國的歷史徹底畫上句號。

隨著德意志第一帝國的消亡使德意志諸邦國之間連名義上的共主也不復存在,德意志徹底進入到諸侯爭霸的時代,而普魯士和奧地利兩大邦國則在這一過程中逐漸脫穎而出。在普魯士和奧地利兩強之中普魯士的優勢更加明顯:普魯士的工業化程度更高、軍隊戰鬥力更強、國民受教育程度更高;而奧地利方面由於兼併了大量斯拉夫民族聚居的地區,因此飽受國內民族矛盾的困擾。19世紀後半期普魯士誕生了著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他通過在歐洲外交體系中的縱橫捭闔消除德意志統一道路上的障礙:精明的俾斯麥對歐洲各國之間的矛盾以及各國內部的矛盾可謂洞若觀火,於是普魯士一方面積極擴軍備戰,另一方面在歐洲各國之間巧妙施展合縱連橫的外交攻勢。1864年俾斯麥拉攏奧地利打著維護德意志民族共同利益的旗號對丹麥作戰以爭取德意志各邦的民心。對丹麥的戰爭勝利後普魯士以有權共同佔有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為藉口誘使奧地利向普魯士宣戰,隨後普魯士以自衛還擊的正義名分拉攏巴伐利亞、漢諾威、薩克森等德意志邦國對奧地利作戰,同時穩住西線的法國,又策動意大利在南線對奧地利發動進攻。在普奧戰爭中普魯士展示了高昂的士氣和先進的技術:普魯士在火力、後勤運輸以及情報傳遞等各方面無不優於奧地利,最終戰爭以普魯士的勝利告終。在戰勝奧地利後俾斯麥並沒趁機大肆宰割奧地利,而只是將其排擠出德意志,他隨即將目標瞄準了德意志統一道路上最後的障礙——法國。為此俾斯麥進行了一系列外交上的合縱連橫:他以支持俄國鎮壓波蘭起義換取俄國的中立;他口頭同意將比利時、盧森堡併入法國以作為對法國的麻痺。事實上俾斯麥此舉其實是給法國挖了一個坑——比利時和盧森堡作為中立國的地位使致力於維持歐洲大陸均勢平衡的英國所擔保的,而法國吞併比利時和盧森堡的行為勢必將刺激英國,從而造成法國在外交上的孤立局面。即使如此俾斯麥也不願承擔率先發動戰爭的罪名——他在借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與法國交涉的過程中故意刪改電文,使之對法國具有侮辱口吻,用俾斯麥自己的話說”這是挑逗高盧牛的一塊紅色破布“。而被俾斯麥激怒的拿破崙三世一怒之下於1870年7月19日率先向普魯士宣戰,這就使普魯士獲得了外交上的正義名分,普魯士以此為號召團結德意志諸邦發起了一場以捍衛德意志民族尊嚴為名的對法戰爭並以此確保致力於維持歐洲大陸均勢平衡的英國保持中立。1870年9月2日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在色當被普軍俘虜。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由此開啟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歷史序幕。

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誕生迅速對歐洲地緣格局造成了衝擊:德國只用了40年時間就完成了英國用80年時間完成的工業革命歷程,到20世紀初德國在世界工業體系中的份額已超過英國,成為歐洲頭號工業強國。隨著德國國力的提升開始越來越不滿足於世界已被早期帝國主義國家瓜分完畢的現實,於是德國公開發出“讓別的國家去瓜分世界的陸地和海洋,而我們德國滿足於藍色天空的時代已然過去,我們也要求陽光下的地盤”。在這一思維主導下德國相繼佔領了西南非洲(今納米比亞)、喀麥隆、多哥以及太平洋上的一系列島嶼,同時對亞洲和拉美展開了經濟上的滲透。德國的擴張引起了與英、法、俄等國的矛盾,隨著雙方矛盾的擴大化終於引起了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這場戰爭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陣營的失敗告終,而德意志第二帝國也在這場戰爭後壽終正寢,德國曆史進入到魏瑪共和國時代。在一戰後締結的《凡爾賽條約》中德國不僅喪失了全部殖民地,還將北石勒蘇益格交還丹麥,將阿爾薩斯和洛林交還法國,將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割讓給波蘭,將尤本及薩爾梅迪割讓給比利時,與此同時德國還必須承擔高額的戰爭賠款和嚴格的軍備限制。《凡爾賽條約》的束縛令德國人倍感屈辱,在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中這種屈辱感和國民對生活處境惡化的不滿交織在一起產生了打破現狀的強烈民意,而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則利用這種民意取得了德國的統治權。希特勒是通過攻擊魏瑪共和國的政策、以打破現狀爭取人心的,因此在他上臺後堅持認為自己的政權法統並非繼承自魏瑪共和國,而是來自於歷史上的德意志帝國,因此納粹政權自稱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第三帝國試圖以重新發動世界大戰的方式奪回第二帝國所失去的,然而這次德國敗得更慘——不僅損失了奧得河-西尼斯河一線以東的10萬平方公里領土,甚至就連剩下的領土也被拆分為東、西兩個德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第三帝國是納粹德國的自稱,納粹德國12年的“千年帝國”生涯中攏共由兩個官方國名。分別是1933年至1943年使用的德意志國和1943年到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國。



納粹德國自稱為社會主義國家,人們之間互稱同志。又為什麼會和帝國扯上關係呢?這是因為希特勒認為自己建立的納粹德國是第一、第二帝國的延續而非魏瑪共和國的延續,同時宣揚日耳曼至上論。為了瞭解為什麼他會如此,還要將時間拉回到第一第二帝國時期.....

第一帝國時期——神聖羅馬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建立於公元962年,其前身為東法蘭克王國。在帝國早期,神聖羅馬帝國是君主集權的封建國家,但到了14世紀後逐漸發展為一個鬆散的聯邦。這也是為什麼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會稱其“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是奧托的武力威脅下教皇加冕的,而帝國後期皇帝基本是一具空殼,政令不出首都。帝國境內邦國林立,衝突不斷。帝國絲毫不神聖。而這個帝國是由日耳曼人建立的,並不羅馬;帝國內部邦國戰爭不斷,是一個聯邦而非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雖然並不神聖羅馬,更非帝國。但好歹是教皇和拜占庭承認的,神聖羅馬帝國一直苟活到1805年才被拿破崙所滅。它的滅亡標誌著第一帝國的覆滅。而之後,就是第二帝國的時代!

德意志第二帝國———普魯士帝國

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前身是普魯士。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輔佐下發動了普丹、普奧、普法戰爭,並都取得了勝利。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俾斯麥任宰相,普魯士通過王朝戰爭最終實現德意志的統一。



統一後的德國迅速發揮自身優勢,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上迎頭趕上,甚至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國。但其高度獨裁的君主專制和軍國主義決定了其必定離不開戰爭……

1914年,一戰爆發。在一戰中德國的失敗並不全是軍事上的失敗。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德國終於減少了東線的壓力得以將兵力派向西線。但俄國十月革命的浪潮也同樣影響到了德國。人民對生活日漸不滿.......

德意志第二帝國失敗了,之後德國進入了魏瑪共和國時期。在此期間,德國經濟失調,社會恐慌,實際上是亂世出英雄的時機,而希特勒則利用了一戰老兵的身份不斷獲得支持。

希特勒於1933年上臺組閣,宣告了魏瑪共和國的結束。他認為納粹德國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延續而非魏瑪共和國,於是自稱為第三帝國……而這,更多的是讓德國人尋求認同感,更好地宣傳他的思想。


作者球


這個“第三帝國”是納粹德國的自稱,官版的叫法主要分兩個階段:1933年至1943年叫“德意志國”(Deutsches Kaiserreich),1943年至1945年改成了“大德意志帝國”。

這個叫法我很費解,畢竟,納粹宣傳的是“國家社會主義”,號召大家打破傳統階級界限和舊貴族的特權。還在日耳曼民族中組織“勞工戰線”,成員之間不論出身,都親切的互稱“戰友”、“同志”。

“社會主義”、“同志”這樣的稱呼,貌似和“帝國”(REICH)是兩個世界的詞彙,怎麼就給搭配到一起了?希望懂行的人能在評論裡指點一下。

再回到“第三”這個話題上來。那麼,第一、第二是何方神聖呢?

第一帝國(公元962-1806 )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

由日耳曼民族的“東法蘭克王國”演變而來的。前期也牛過,不過只是曇花一現。多數時間裡,都只是一個徒有虛名的鬆散邦國聯盟,量最大時,全國竟分有上千個邦國。

按照伏爾泰的說法,這個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甚至到了後來,連個帝國的樣子都沒有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長期就是個空殼,說話也沒人聽,下面的邦國分裂,各自為政,其中最拿得出手的邦國就是後來第二帝國的龍興之地——普魯士。

而且,由於神聖羅馬帝國沒有實際管轄過意大利,自然也失去對羅馬教廷的控制,導致皇帝權威屈居於教宗之下,所以也不羅馬。

不過,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作為西羅馬帝國繼承者的身份還是勉強獲得了各國的認可,還在各種武力脅迫和外交斡旋之下得到了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的承認。所以,雖然神聖羅馬皇帝被伏爾泰質疑過,但總的來說是合法的,也還說得過去。

1806年,早已搖搖欲墜的神聖羅馬帝國,即德意志第一帝國,被拿破崙所滅。

從此,德意志各個邦國成為了一盤更散的散沙,直到普魯士王國威廉一世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輔佐下,通過三次王朝戰爭,成功統一了德意志諸邦國,在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國,歷史上稱為德意志第二帝國。

而且,開國的加冕儀式竟然辦在了人家法國的凡爾賽宮,相當的霸氣,與所謂的“第一帝國”畫風明顯不同。第二帝國非常強勢,各方面都算是一霸,但實在是有點用力過猛。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投降並不是因為軍事上的徹底失敗,甚至在打到1918年時,俄國十月革命後退出戰爭,東線沒了壓力,兵力可以全部調往西線作戰,又出現了些許優勢。然而,無奈德國國內民生問題嚴重,厭戰情緒日益高漲,結果國內發生革命,德皇下臺流亡,新政府宣佈戰敗投降。1918-1933,德國進入了魏瑪共和國時代。

希特勒在魏瑪共和國時代用各種套路,積累起了強大的群眾基礎。1933年,通過自下而上的選舉,拿到了44%的選票,成了選票最多的一方(不要拿西方選舉和咱們比較,在當時環境下,這已經是非常高的比例了),合法正式上臺組閣,宣告了魏瑪共和國的終結,開啟了所謂的“德意志第三帝國”時代(Deutsches Kaiserreich)。

個人分析,叫帝國更多是基於民族榮譽感的一種宣傳策略,旨在強調是納粹繼承了古代雅利安人的優秀血統和文化,而不是傳統“帝國”那種更看重神學和宗教三位一體的考量。儘管如此,還是感覺跟納粹鼓吹的所謂的“國家社會主義”不太搭。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首先,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納粹黨)的領袖希特勒認為,自己建立的納粹德國延續了前面兩個帝國,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第三帝國在二戰德國戰敗後崩潰。 那麼德意志的前兩個帝國又是什麼時候建立的呢?

德意志第一帝國


德國曆史上的第一帝國是指962~1806年的神聖羅馬帝國。人們以911年作為德意志地區的東法蘭克王國向德意志王國轉變的開始。在這一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駕崩。法蘭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選為國王,他是第一位德意志國王。962年,德意志第二位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稱帝,被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這便是古德意志帝國,也是第一帝國。



帝國極盛時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奧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瑞士。雖然德意志第一帝國到了後期,內部是鬆散的邦聯國家或城市,但是第一帝國還是持續了八百多年,直到1806年,帝國被拿破崙一世推翻。

德意志第二帝國

指從1871年普魯士王國完成德意志統一建立的德意志帝國,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二帝國。


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出任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人稱“鐵血宰相”,可以說,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建立與他密不可分。1864年擊敗丹麥,收復了兩個邦的失地,1866年發動了普奧戰爭並取得勝利,1870年又進行普法戰爭,打敗了法軍,統一了除了奧匈帝國外的德意志全境。
帝國建立後推行的一系列法律,都極大的促進了資產階級在德國的發展。俾斯麥在位期間極力維繫與歐洲各國之間利益關係的平衡,防止法國對德國進行報復行為。但是這種平衡在俾斯麥下臺後漸漸失衡,威廉二世實行的帝國主義政策與英國、俄羅斯帝國等國家交惡。1914年一戰爆發,德國不可避免的被捲入戰爭,四年之後,1918年底德國戰敗,威廉二世被流放,德意志第二帝國滅亡。


門外老漢


德國出現過三次“帝國”。

第三帝國。當時,德國曾冒出這樣一個傢伙,頭髮一邊倒,留養一撮小鬍子,目光透著兇殺。這傢伙叫希特勒,建立第三帝國。當過流浪漢,當過兵,戰場上不怕死很勇敢,坐過牢,牢裡寫了一本書《我的奮鬥》,出獄後走上了“我的奮鬥”之路……。最後奮鬥到了地下室飲彈自殺。第三帝國應聲倒下。

德國有過第三帝國,必然出現過第一,第二帝國。

第一帝國。叫“神聖羅馬帝國”。德國曆史上的第一帝國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神聖羅馬帝國。人們習慣上以公元911年作為東法蘭克帝國向得意志帝國轉變的開始,在這一年,法蘭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選為國王,他算是第一位德意志國王。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稱帝,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這便是古德意志帝國,或稱為第一帝國。1806年,帝國被拿破崙一世推翻。


第二帝國。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國,它是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起來的。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普魯士擊敗法國,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第二帝國的壽命很短,僅存在了47年。1914年開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和第二帝國的瓦解而告終。戰爭也導致德國第一次建立了聯邦共和國。由於共和國憲法是在魏瑪城召開的國民議會上通過的,一般稱之為《魏瑪憲法》,因此這個共和國又稱為魏瑪共和國。


王松林


希特勒將自己建立的納粹德國,稱作第三帝國,是相當有野心和自信的。自信體現在他認為自己統治的德國是日耳曼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時期之一,而野心則是在宣告世界:我將統治世界!

那麼,既然是第三帝國,前二個帝國又是誰?

1、德意志三大帝國

這第一帝國全名叫做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簡稱“神聖羅馬帝國”,存在時間是公元962年—1806年,最終這第一帝國被拿破崙給推到了。

第二帝國指的就是威廉一世和俾斯麥建立的德意志帝國,存在時間1871年1月18日到1918年11月11日。

【第二帝國國父俾斯麥】

說起來,法國還相當剋制這個第一到第三帝國。

德意志第一帝國,存在844年,拿破崙給滅了;

德意志第二帝國,存在47年,法國給滅了;

德意志第三帝國,存在十二年,也和法國戴高樂有關係。

2、納粹為何鍾情第三帝國的稱號

第三帝國,原本是個神學上的概念。

“第三帝國”一詞源於意大利末世神學家、佛羅倫薩教派創始人尤阿興姆·菲奧雷斯與其他中古世紀神學家對聖經經文的解釋,原初意義是指“聖父之國”、“聖子之國”之後的“聖靈之國”,即上帝拯救世界後,完美、無盡止、由聖父、聖子、聖靈統治、以基督為王的第三階段神國。

【希特勒劇照】

希特勒顯然是不信奉上帝的,他看重第三帝國這個稱呼的原因,也和一戰後,德國尷尬的處境有關。

德意志第二帝國失敗後,魏瑪共和國面對著戰敗後的德國,既要承擔戰爭賠款,還要恢復國內經濟。雪上加霜的是,1929年,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也擴散到了德國境內。

千瘡百孔中的德國人民,過上了通貨膨脹、失業在家的日子,到1932年,德國大約有五百萬人失業,他們逐漸懷念起以前德國專制統治時期。

上圖中提到的事情,在魏瑪共和國後期,太常見了,人們拿一車車的錢去購物,可能只是為了買個早點。

希特勒就是在這種時候崛起,他強調德國要延續前兩次帝國時期的榮譽,因而獲取了大量民眾的支持。

1933年9月1日,希特勒在紐倫堡召開的納粹黨代表大會上首度使用“第三帝國”指稱納粹統治下、“國祚千年”的德國,用第三帝國代指希特勒統治時期德國的傳統也從此正式確定。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