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律要留辮子,那禿頂和光頭的人怎麼辦?

不容青史盡成灰


清朝初年,滿清入關以後,為了迫使漢人臣服滿清,滿清統治者實行了非常嚴厲的“剃髮令”,發出了“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強硬命令。當時,因為這道命令,成千上萬的人被砍頭,中原大地出現了一場浩劫。

因此,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頭髮十分稀少,是個禿頭,乃至於根本沒頭髮,沒辦法在腦袋上扎一條辮子,那可怎麼辦呢?難道因此就被滿清把腦袋給砍下來嗎?那可實在是太冤枉了。

要研究這個問題,我們先得來聊一聊,滿清為什麼一定要在頭髮問題上做文章。

在中國歷史上的大統一朝代中,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數民族佔統治地位的朝代。不過這兩個朝代在做法上,很多方面是完全相反的。

比如在民族及服飾上,元朝把國內的民族分成四等,蒙古人高高在上,南方的漢人居於最底層。而在服飾裝束上,蒙古人當然要和其他民族嚴格區別開來。如果不嚴格區別開來,在日常生活中,就無法體現等級觀念。清朝的做法不一樣,清朝不進行民族等級的劃分,而是要求中原民族,無論在服飾上還是在裝束上,都要和滿人一致。滿人剃髮留辮子,漢人也必須剃髮留辮子。

再比如在文化上,元朝時期,蒙古人對漢人文化是比較牴觸的。雖說他們也會住漢人那樣的房屋,吃漢人那樣的飯菜,他們也會舉行科舉考試。但是,對漢人“忠孝節義”的倫理道德以及儒家文化傳統,蒙古人並不接受,也不積極學習運用。以至於他們到中原來走一遭,回去後依然過的是遊牧民族的生活。清朝則不一樣,滿人積極融入中原文化,對儒家文化全盤接受,並且雖然並沒有明說,但實際上已經揚棄了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接受了漢人文化傳統。按照漢人文化傳統的方式來構架整個社會形態。

兩個朝代比較起來,顯然清朝的做法更加高明。元朝把蒙古人和南方漢人對立起來,這種對立,最終造成元朝只在中原呆了幾十年的時間,就被南方漢人攆回漠北。清朝則努力強調滿人和漢人的融合,強調滿人和漢人的統一。這種融合和統一,最終使得滿清在中原地區紮下深根,延續了近三百年的時間。以至於清朝結束的時候,就算民粹思想很深的漢人,他們也主要是不滿清政府的腐朽統治,並不排滿。

當然了,滿清雖然努力促進漢人和滿人的融合,在文化上,幾乎全盤接受漢人文化的傳統。但是,他們依然必須強調漢人對滿人的服從。因為自古以來,中原民族的“華夷思想”就十分嚴重,古代中原國家把北方的民族稱為“狄”,這個帶有反犬旁的字,就已經表明了中原民族高人一等的優越感。當滿人入主中原的時候,他們對中原民族這種優越感十分反感,因此會嚴厲打擊這種優越感。既要和中原民族融合,又要打擊中原民族的優越感,因此,清朝才在服飾和裝束上下達嚴厲的“剃髮令”。

理解清朝為什麼要下達“剃髮令”後,在這種一種出發點上來考察禿頂和光頭的人,就變得非常簡單了。

當時滿清朝廷,判斷你是不是執行了“剃髮令”,主要看你是不是留了頭髮,是不是“束髮”。如果留了頭髮,而且是“束髮”,那肯定會受到嚴厲打擊。但如果你是禿頭或光頭,本身就沒有頭髮,自然也就不存在“束髮”的問題,因此,自然就不會被砍頭了。

事實上,如果是特殊原因,沒有頭髮變成光頭的,清朝肯定不會追究。比如因為宗教信仰問題的和尚,自然不會砍他們的頭。甚至於有宗教信仰的道士,他們留著頭髮,清政府依然不會砍他們的頭。因為和尚道士是出家人,清政府如果把他們砍頭,那就是宗教迫害了。這一點,力圖在中原“長治久安”的清政府,顯然是分辨得很清楚的。

同樣的,如果本身就是禿頭或者光頭,這也是特殊的生理原因,並不是有意地對抗清政府的“剃髮令”,清政府怎麼會處理他們呢?

當然了,為了解決腦袋後面需要垂一根辮子的問題,那些頭髮稀少的人,可以選擇戴假髮。假髮在很早就已經流行,搞一條假辮子垂在後面,其實並不難。

所以,這個擔心,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古人其實也會禿頭和謝頂,一是可能疾病,二是很多人先天遺傳就會謝頂。

尤其是老人,年齡大了頭髮必然會稀疏,甚至基本掉光,是沒有辦法再留辮子的。

但滿清是奉行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

按照這個推論,禿子沒頭髮,他的人頭就要沒了。

事實自然不會如此,不然滿清那些禿頭的王爺首先就要被斬。

首先,如果你是半禿,不是全禿,問題不大。

滿清規定只是必須剃髮加上留辮子,並沒有約定辮子的長度。

所以,不是全禿的人,只要將前額和兩側的頭髮剃光(好心疼啊,本來就沒幾根毛),再在頭上象徵性的梳個辮子就行了。辮子再短也沒有什麼關係,只要有了就行。

自然,這種半禿的人也要去當地政府報個備,說明自己確實是禿頭。

自然,如果是鄉民不進城,就問題不大,沒什麼人去管你。

雖然這樣,但半禿的人一定要剃髮加留辮子,這是缺一不可的,萬萬不能少。

剃髮很容易,實在留不了辮子,拖個假辮子也能應付應付。

如果你不剃髮,不留一個哪怕是象徵性的辮子,你的人頭一定不保。

其次,如果你是全禿,也有辦法。

真的全禿了,官府能拿你怎麼樣?總不能直接殺了。

這樣全國不知道要殺多少禿頭!

如果你真的像光頭強一樣寸草不生,你必須首先去官府報備,說明自己的情況。

當然,不能自己一個人去空口說白話,還要邀請本地相對有名的幾個人(誠實的鄉民即可),寫個東西證明你是禿子。

即便如此,如果證明你有反清復明的思想,官府一樣第一個將你這個禿頭抓起來斬首示眾。

這一切直到滿清末年,還是很嚴格的。

大家都知道,留美的幼童之所以被滿清強制中斷學業回國,就是有人剪了辮子。

而魯迅在清末回到滿清朝廷擔任公務員(類似於教務處長),因為沒有辮子,就花費高達4塊大洋買了假辮子。而幾個親戚長輩發現他沒辮子,立即不再來往,他惹上麻煩。

要知道,魯迅回來的時候滿清已經進行了新政,不再要求斬殺剃髮者,只要要求務必再留法,不然公務員開除,老百姓罰款。

如果不是這樣,魯迅恐怕也就小命難保了。

這裡多說一句,滿清這個髮飾就農耕民族來說,是愚蠢和荒唐的。

作為遊牧民族,在馬上作戰必須留辮子,將前額和兩側的頭髮剃掉,不然一旦風吹,頭髮就會遮住眼睛,被敵人一刀砍死。

當年契丹人甚至日本武士,也都是類似的髮型。

但作為農耕民族,拖著一根長長的辮子,嚴重影響幹活,做什麼都不太方便。

而且頭髮這麼長,也必須經常洗一洗,不然就會發臭。長辮子還需要經常拆散了重編,種種情況都增加了老百姓的負擔。

別的不說,洗頭髮就是大問題。

薩沙記得以前團隊一起出差,我和1個男同事,另外是4個女同事。

當場經常趕國際航班,沒個點,經常凌晨一二點才到酒店,草草洗個澡(當時在東南亞跑得多,不洗澡受不了),然後就得迅速睡覺,第二天七八點就得去上班。

搞笑的是,我們兩個男人永遠比他們的睡眠時間長。

為啥?她們要洗頭髮。

4個女同事有3個是長頭髮,洗頭髮再自然晾乾基本都要1個小時左右。


薩沙


清朝雖然奉行“留辮”的國策,可對於禿頂和光頭,這些髮量較少的人群而言,其實也不需要有多大的擔憂。

禿頂並不會有什麼事,畢竟禿頂一般都是從前額到中心,兩邊和後腦勺的髮量也不會太少,夠編一條小辮子就可以了。

尤其像清朝前期的這種“金錢鼠尾”髮型,除非是光頭,否則有點發量的都不用擔心編不了辮子,連帶還省去了一月一次的剃頭費用


至於光頭嘛!也沒什麼事,只要光頭者去聯繫鄉里的長輩,讓他們帶著去里長那裡說明情況,里長再帶著去官府裡備案,瞭解清楚即可。

再不濟者也可以去做和尚,清朝皇帝還是很敬佛的,和尚也是光頭,對這類人也不會有什麼強制性的要求。

而如果不想做和尚又擔心辮不成小辮子,那也可以,早在清朝以前就有假髮製作了,唐朝社會對假髮可以說是到了痴迷的程度了,幾乎女子人人上街都頂著一頭假髮。

假髮的製作工藝也流傳到了清朝。 據清朝文學家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就有提到某人的妻子很喜歡帶假髮。

既然假髮可以給女子用,自然也就能給男子用了,禿頂或光頭的人可以先去鄉里報備一下,再帶頂假髮,編條小辮子就行了。



一貳一橙


剃髮令

在中國歷史上,滿清可謂歷代王朝忠的另類,其另類的原因在於,滿清成功改變了自西周以來,歷代華夏百姓的髮型和服飾。在清朝,不按照清朝朝廷要求剃髮、留辮子的,會被處死。而滿清的這個政策無疑和中原百姓原有的觀念產生很大牴觸,為此,抗清戰爭因為滿清的這個政策而延續了二十多年,時至今日,剃髮易服依舊被視為清朝初年的三大暴政之一。


事實上,在中國歷史上,滿清並不是第一個強制要求漢人百姓改變髮型的王朝。在此之前,西夏皇帝李元昊為了讓西夏實現“文化獨立”,也曾頒佈詔書,命令西夏境內的漢人百姓,在三天之內換成党項族的髮型,否則格殺勿論,根據《西夏書事》等史料記載,當時西夏境內有不少漢人百姓因為修改髮型遲延,而遭到李元昊殺害的。

李元昊和清朝統治者之所以要求百姓修改髮型,其目的都是為了驗證自己的政令在民間的執行力度,並藉此甄別出哪些人不願意臣服自己。

但是,在清朝留辮子的政策中,存在著一個漏洞,那就是如果葛優、陳佩斯這樣禿頂、光頭的人,如果生在清朝,沒辦法留辮子,該怎麼辦?

剃髮令的豁免人群

事實上,對滿清統治者來說,剃髮令是為了分揀出反抗力量而推行的一種政策。因此,政策在執行的過程中,對於特定群體,是具備一定的豁免權的。

比如和尚自古以來都不留頭髮,滿清統治者給了僧人免於留辮子的權利,同時,也免掉了道士剃髮的義務。


此外,在戲子唱一些古代題材的戲曲的時候——比如《長生殿》(講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清朝統治者也允許戲子穿漢服。

從這些不難看出,在推行剃髮令的過程中,清朝政策的針對性很強。

因此對於因不可抗力而導致的禿頂和光頭,既在主觀上,並不打算對抗滿清政令的這個群體,清朝也給予他們可以不留辮子的權利。不過,如同和尚、道士的度牒需要官府簽發一樣,禿頂、光頭等人,也需要去當地官府將自己的情況報備一下。

假髮的意義

不過,在我國古代,做官講究官箴,地方實力派鄉紳,也講究風度,而這些,都涉及到形象問題——比如在唐朝,很多才子才華出眾,但因為相貌醜陋,而沒被授予功名。民間傳說中,鬼王鍾馗就是這樣情況而憤而自殺的。


同樣,在清朝,對於勞動人民來說,禿頂、光頭並不影響種田牧牛,但是對於想考取功名或者當鄉紳老爺的人來說,如果禿頂或者光頭,無疑會給自己帶來極大的不方便。

因此,他們會選擇採購假髮,然後通過瓜皮帽等工具,將形象營造出留有辮子的形象。


藤樹先生


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軍入關時,多爾袞頒發“剃髮令”,規定:只要是清軍涉足的地方,無論你官職有多高,面子有多大,也不論你有多窮多可憐,一律削髮整個小辮辮,不從者斬。滿大街的口號就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個標準髮式就是“金錢鼠尾”式:即把前顱、兩鬢的頭髮全部剃光,後腦勺留下銅板大小的兩片頭髮,編成兩條長辮垂下。


清軍令剃髮匠擔著挑子,在大街上巡查,見到留頭髮的男子摁住就剃,稍一抵抗,就有隨從的官兵殺死,把頭掛在擔子的竿上,示眾。

“剃髮令”擴大的卻是漢族官員

當時有個叫孫之獬的漢人,他家是山東淄川的,他在明朝當官。清軍入關時,他就匆匆投降,巴結奉承以求升官發財。多爾袞為收攬人心,讓他當了個禮部侍郎,相當於今天的教育部、外交部等副部長。



孫之獬求寵心切,為了迎合清軍,他剃了發,留了辮,穿了滿服,高高興興去上朝。朝堂上,他昂首闊步走進滿族大臣集團,滿族大臣自謂高貴,高人一等,自然容不下他,都把他往漢臣那推。而漢臣恨他那露骨的阿諛奉承,聯起手來不讓他進圈,他只好站在滿漢大臣中間,既尷尬又狼狽。他惱羞成怒,向多爾袞上了一道奏章,奏章中表示:滿漢一家,都得剃髮!

“有山東進士孫之獬,陰為計,首剃髮迎降,以冀獨得歡心。乃歸滿班則滿以其為漢人也,不受。歸漢班則漢以其為滿飾也,不容。(《研堂見聞雜記》)。



多爾袞早有此意,他為了使漢人與滿俗一統,把它作為徹底征服漢人的標誌,准奏。當時漢族人認為把幾千年的漢儒髮式和盛唐袍服變成“鼠尾巴”小辮,這是對他們的尊嚴和人格的侮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漢人認為,去部分頭髮留那樣的辮子有愧於祖先,寧死不從。此政策一出,原本已經降附的地區紛紛反抗,到處都有漢人和清軍的廝殺,血流成河。當時民間流傳“留髮不留人,留棺不留屋”之語,也曾發生過抵抗剃髮令的海州之戰、鎮江大屠殺、江陰虐殺、嘉定屠城等事件。


3年後,因孫之獬貪財賣官,被罷官,驅趕回山東老家。當時山東謝遷等人正起義,憤怒的民眾把孫之獬五花大綁,摧殘十多天,他全家老小百十口人全部被殺。孫之獬的頭皮上被戮滿細洞,人們爭相用豬毛給他重新“植髮”,最後還把他的嘴用大針密密縫起,肢解他,最終使其慘死。

光頭拜頂怎麼辦

由於“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樣的思想根深蒂固,對於專門去剃髮留光頭的人幾乎不存在,所以大街上真的出現個光頭也是天生的,或者有病頭髮掉光(和尚、尼姑除外,他們不受法令處分)。

那些拜頂,天生沒頭髮的人,有沒有“剃髮令”對他們來說都無所謂,他們會去官府開一個證明,證明自己一直都是無毛沒有辦法。他們為了掩蓋身體的這一缺陷,都會戴上帽子,帽子上綴上假的髮辮。他們所戴的帽子有小帽、風帽、皮帽,尤以小帽最為流行。小帽的形制以六瓣合縫,綴簷如,因其形狀與西瓜酷似,故俗稱“西瓜皮帽”小帽夏秋用紗,春冬用緞;顏色以黑為主,夾裡為紅色。

整個清朝存在267年,而從1644年清兵入關到1799年以前,歷時155年,留辮子的趨勢都很緩慢。就算到了1799年蓄髮最多時的人數不到留全發人數的三分之一。


小姐姐講史


清朝滿族入關後,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改革,其中剃頭便是改革內容之一。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無論大小,限十日之內剃頭表忠。當時的口號是“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清軍浩浩蕩蕩的剃頭運動,看似簡單,但要面臨很多困難。不服者可以直接殺,那禿頂光頭或者和尚道士又該如何解決呢?



第一,清朝要求剃頭的原因

滿族是一個尚武的民族,一般尚武民族都會剃掉前額的頭髮。如果在戰鬥過程中前面的頭髮披散下來會遮擋武士的視線,影響到作戰效果。但漢語在當時屬於一個尚文的民族,一般都會留著自己的頭髮。在清朝入關之前就已經開始推行剃髮的政策了,政策明確規定“只留腦後少許,上下二條結辮以垂,除上唇鬍鬚只留左右十餘根外,其餘都鑷去。”投降的明朝人也要剃髮,來表示對清朝的忠誠。清上臺後,為了同化漢族,抹去漢族的文化傳統,清洗反對滿清的勢力。就下令全國剃頭,不剃頭就要砍頭,剃頭運動由此轟轟烈烈的展開。


第二,禿頭、光頭或者道士怎麼辦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些人可能因為疾病或者遺傳天生就是光頭,沒有頭髮。如果是這種情況,光頭者需要和當地的政府上報自己的情況,而且需要同縣幾位德高望重之人的作證,這樣光頭就可以免遭“殺頭”之刑法。其實禿頭是不用太擔心的,現在盛行的清宮劇,裡面的太監或者王公貴族都是前半部分頭髮剃光,後半部分頭髮綁成一個大辮子。但實際並不是如此,清朝的剃頭令規定的標準是將腦袋四周的頭髮全部剃掉,只在後腦勺留髮一個銅錢的大小,梳成一根小辮子。這種髮型叫做“金錢鼠尾”,如果頭髮留的大於一錢也是要處死的。禿頂的人大多都是額頭或者頭髮的前半部分,正頭頂或者後腦勺禿頂的很少見。後腦勺那一塊的頭髮不受脫髮基因的影響,現代人植髮用的毛囊就取於後腦勺。所以,禿頂一般來說是不影響梳金錢鼠尾辮的。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和尚或者道士,他們可能會選擇把細節的頭髮全部剃光,清朝有專門針對這個的法令。這個法令的內容是“儒從,僧道不從。男從,女不從。俗從,娼優不從。”和尚和道士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第三,金錢鼠尾髮型的後續發展

清朝入關後帶來的各種文化習俗都在和漢族的博弈,雙方在後來也是相互妥協,其中就包括髮型。在清朝前期,最常見的就是金錢鼠尾。但隨著滿人的漢化和監管的逐漸鬆懈,清朝百姓的“髮量”不斷增加,到清朝後期就出現了現在清宮劇中男子的髮型。近代以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男子多去辮蓄髮,逐漸演化為當代人的髮型。

清朝入關後在各方各面都想要宣誓主權,頒佈了很多的政令條款。但命令並非是死的,給很多的例外情況都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從這兒也體現出了中國人的智慧。


小鎮月明


謝謝題主的提問。這恐怕是近期看到的最有意思的話題了。但細思極恐,尤其是粗略看了很多答友的分析後,不僅不敢苟同,更令人擔憂的是:其中一些言論很可能是藉此話題挑起新的民族矛盾甚至民族仇恨。根據個人掌握的資料,試著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清朝推行的“剃髮易服”制度,目的是廢除明朝及以往更早的髮型,而不是為了留辮子而剃髮。禿頂也不是明朝的髮型,因此並不存在所謂“由於沒有頭髮而被殺頭”的問題。

其次,根據有關史料記載,如果一個人確屬先天性全禿,可由里人出具證明,而後由當地縣衙頒發書面證明。即使謊稱是和尚的,也必須出具有效的出家證明。否則一律按違反“剃髮易服”制度處罰。

第三,即使屬於禿頂也能落實剃髮規定。所謂“禿頂”也只是禿頭頂,後面還是多多少少有頭髮的。說白了,只要有一點兒夠留辮子的些許頭髮就夠了。實際上,關於剃髮和髮型,很多人都被清宮劇誤導了。

第四,對於光頭,也是有一些辦法的。比如,如果願意的話,可以選擇出家當和尚。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戴假辮子的方法來解決此問題。溥儀在他的《我的前半生》中就有相關的記載。可見在清朝,找人制作一條假辮子應該不算什麼難事。

最後,希望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不要藉助此類話題,惡意挑起滿漢之間甚至是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也不要抱著狹隘歷史主義的片面思想過度解讀歷史甚至歪曲歷史。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漫步世界遺產


古代的遊牧民族喜歡剃頭留小辮子的原因很好玩,因為北方寒冷缺水,不方便洗頭,但是人又喜歡出汗,如果活動完了,不及時清理頭髮上的汗液,時間長了長頭髮就容易起怪味,長蝨子,所以北方的遊牧民族男性都習慣剃頭,禿頭方便清理衛生。


為什麼留辮子的原因是,遊牧民族大家平時都住的比較稀疏,所以大家就約定同一個部落,統一在頭上的某個特定位置留一縷頭髮梳成辮子當記號。這樣在草原上,兩個陌生人遇見,只要看辮子的位置就能互相確認對方是不是自己部落的人。

滿清人早期入關的時候,所謂的剃頭就是幾乎把頭髮全部剃光,然後在後腦留一個茶蓋大小的頭髮編成辮子就行,遠不是現在大家看電視裡面那種,只是把腦門剃光後面拖一條大辮子。


清朝的人頭髮越留越多,也是滿清人入了漢地以後,開始追求美感,但是又不敢廢除老祖宗的規矩,找到的折中,就是咱們在電視上看到的那種清朝髮型。

在清朝,關於髮型的問題其實代表著一個人是否臣服滿人,滿清用這個來測量大家是不是真心接受自己。


要是禿頂了,只要在還有頭髮的地方留個小辮子即可,關鍵是確實不是想反抗清朝。要是全禿,可以找官府備案一下,天生缺陷沒有頭髮,官府也不能強求。


髮型只是外在,關鍵是是否真心臣服滿清。


西山講歷史


剃髮留辮,是清朝統治手段的一部分。

清朝統治者希望通過“剃髮留辮”來摧垮漢人的民族精神,保證滿族不被漢族同化,維持滿族的統治地位。歷史證明,這一措施基本上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完全毀滅了漢族的髮型服飾傳統,漢人已經完全接受並習慣了。到清朝被推翻、民國建立時,剪掉辮子這一符合時代潮流的舉動,在民間還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足見“剃髮留辮”政策對漢族的影響極其深遠。所以,當前,對蔡英文等人篡改臺灣歷史教科書的問題,我們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按照“剃髮令”的要求,所有男子腦袋前半部及兩側的頭髮都要剃光,然後在腦後編成辮子。

(滿清規定的髮式)

《孝經》上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漢人成年之後,除了必要的修剪,是不能隨意剃髮的,男女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頂。

(明朝男子髮式)

“剃髮令”激起了漢人各階層人士的反對,當然的導致了清軍大面積的屠殺以致生靈塗炭、哀鴻遍野。在“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的高壓政策下,最後還是剃髮留辮了。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

題主在問清朝一律要留辮子,那禿頂和光頭的人怎麼辦?我在想,清軍也不至於見光頭就殺吧!

其實到最後,不論長短粗細,只要留了辮子就算合格。禿頂多少還是有一點點頭髮的,也能過關。光頭呢,只要到當地衙門開個證明了蓋個章就可以了。

不過,和尚和道士還是可以保留原有髮型服飾的。

一句話,剃髮留辮是清朝維護統治的一個手段,對於禿頂和光頭,其實也沒有那麼較真,天生如此,或者病災致此,也是沒有辦法的。因為,統治者要的是一個態度。


聽海夜讀


清朝是由滿族建立的,而滿足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清朝的女真族,也就是說滿足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兩次建立王朝的民族。滿族人不論男子還是女子均穿袍服,又因滿族分為八旗,故又稱“旗袍”,除了服飾,他們的髮型也是十分的有特點,女子盤旗頭,男子多留長辮子。

在漢族是沒有留辮子的習俗的,古代漢人受儒家文化影響,信奉,“體之髮膚,受之父母”對自己的身體十分愛惜,如果私自剪去頭髮,被視為是不孝敬父母的表現,因此有不剪髮的傳統,漢人不論男女,從出生起都會將頭髮留起來,如果頭髮過長會選擇用簪子挽起來。

在滿族入關的前期,要求辮子能穿過銅板的孔,稱之為“金錢鼠尾”辮,到了後期要求有所放寬,就是我們常在電視上看到的種樣式,前半部分多半是剃光的,只留下後邊的頭髮編成髮辮。 在“剃髮令”發佈的前期,不光對頭髮要求嚴苛,連那鬍子都有要求,不論老少,鬍鬚不能過長,只能留唇部以上的,否則會影響美觀。

“剃髮令”的存在不僅是對漢人形象的一種強制改造,更是一種政治手段。滿清的統治者是想從文化思想上進行全面的統治,包括後期大興的文字日,也是為了達到這種鞏固統治的目的。 在滿清攻入中原的時候,每次攻下城池必然會直接推行剃髮易服的制度,如果有不服從命令的,會直接採用鐵血手段,殺了了事。 在明清戰爭相持階段,有一個叫做張春的將領,寫了降書,卻因為始終不肯剃髮,最終被囚禁而死。

受到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響,滿清推行的剃髮令並沒有那麼容易實施。雖然困難重重,但是統治者卻鐵了心地將它實施到底。這也就導致了滿清在入關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能將政局穩定好。有些已經投降的士兵,會因為剃髮的原因直接反戈相向,反抗剃髮的人民遍及中原大地。 “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事件都是因為“剃髮令”而起,當時官府發佈的命令是,“若有一人不剃髮,則全家連坐,若有一家不剃髮,則全村連坐,若有地方鄉里不願剃髮者,直接問罪知縣”。

清朝的統治者就是採用這種強制的高壓手段,將剃髮令實施到底的。 在這個事件中,即使是被尊為儒家正統的孔子後人也不得幸免,就算是在這種高壓手段的控制下,也整整用了幾十年才將這一個政策推行到底,推行這一政策所用的時間,幾乎佔據了滿清統治時間的1/4。

而其中那些始終不可肯不願意剃髮易服的人,要麼毅然赴死,要麼攜家出逃,要麼直接入廟修行。

當然也有一些例外的,比如說有一些人原本就是禿頭。這些人相對來說算是比較“好命”的,因為在“剃髮令”下,無發可剃,自然也就沒什麼心理負擔。如果是隻有部分禿頂的話,那就根據要求,修理稱“金錢鼠尾”的樣式。如果不願意,也可以直接全部剃光,遁入空門不理俗世,清朝統治者對這一類自然也不會強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