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律要留辫子,那秃顶和光头的人怎么办?

不容青史尽成灰


清朝初年,满清入关以后,为了迫使汉人臣服满清,满清统治者实行了非常严厉的“剃发令”,发出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强硬命令。当时,因为这道命令,成千上万的人被砍头,中原大地出现了一场浩劫。

因此,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头发十分稀少,是个秃头,乃至于根本没头发,没办法在脑袋上扎一条辫子,那可怎么办呢?难道因此就被满清把脑袋给砍下来吗?那可实在是太冤枉了。

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先得来聊一聊,满清为什么一定要在头发问题上做文章。

在中国历史上的大统一朝代中,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族占统治地位的朝代。不过这两个朝代在做法上,很多方面是完全相反的。

比如在民族及服饰上,元朝把国内的民族分成四等,蒙古人高高在上,南方的汉人居于最底层。而在服饰装束上,蒙古人当然要和其他民族严格区别开来。如果不严格区别开来,在日常生活中,就无法体现等级观念。清朝的做法不一样,清朝不进行民族等级的划分,而是要求中原民族,无论在服饰上还是在装束上,都要和满人一致。满人剃发留辫子,汉人也必须剃发留辫子。

再比如在文化上,元朝时期,蒙古人对汉人文化是比较抵触的。虽说他们也会住汉人那样的房屋,吃汉人那样的饭菜,他们也会举行科举考试。但是,对汉人“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以及儒家文化传统,蒙古人并不接受,也不积极学习运用。以至于他们到中原来走一遭,回去后依然过的是游牧民族的生活。清朝则不一样,满人积极融入中原文化,对儒家文化全盘接受,并且虽然并没有明说,但实际上已经扬弃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接受了汉人文化传统。按照汉人文化传统的方式来构架整个社会形态。

两个朝代比较起来,显然清朝的做法更加高明。元朝把蒙古人和南方汉人对立起来,这种对立,最终造成元朝只在中原呆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被南方汉人撵回漠北。清朝则努力强调满人和汉人的融合,强调满人和汉人的统一。这种融合和统一,最终使得满清在中原地区扎下深根,延续了近三百年的时间。以至于清朝结束的时候,就算民粹思想很深的汉人,他们也主要是不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并不排满。

当然了,满清虽然努力促进汉人和满人的融合,在文化上,几乎全盘接受汉人文化的传统。但是,他们依然必须强调汉人对满人的服从。因为自古以来,中原民族的“华夷思想”就十分严重,古代中原国家把北方的民族称为“狄”,这个带有反犬旁的字,就已经表明了中原民族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当满人入主中原的时候,他们对中原民族这种优越感十分反感,因此会严厉打击这种优越感。既要和中原民族融合,又要打击中原民族的优越感,因此,清朝才在服饰和装束上下达严厉的“剃发令”。

理解清朝为什么要下达“剃发令”后,在这种一种出发点上来考察秃顶和光头的人,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当时满清朝廷,判断你是不是执行了“剃发令”,主要看你是不是留了头发,是不是“束发”。如果留了头发,而且是“束发”,那肯定会受到严厉打击。但如果你是秃头或光头,本身就没有头发,自然也就不存在“束发”的问题,因此,自然就不会被砍头了。

事实上,如果是特殊原因,没有头发变成光头的,清朝肯定不会追究。比如因为宗教信仰问题的和尚,自然不会砍他们的头。甚至于有宗教信仰的道士,他们留着头发,清政府依然不会砍他们的头。因为和尚道士是出家人,清政府如果把他们砍头,那就是宗教迫害了。这一点,力图在中原“长治久安”的清政府,显然是分辨得很清楚的。

同样的,如果本身就是秃头或者光头,这也是特殊的生理原因,并不是有意地对抗清政府的“剃发令”,清政府怎么会处理他们呢?

当然了,为了解决脑袋后面需要垂一根辫子的问题,那些头发稀少的人,可以选择戴假发。假发在很早就已经流行,搞一条假辫子垂在后面,其实并不难。

所以,这个担心,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人其实也会秃头和谢顶,一是可能疾病,二是很多人先天遗传就会谢顶。

尤其是老人,年龄大了头发必然会稀疏,甚至基本掉光,是没有办法再留辫子的。

但满清是奉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按照这个推论,秃子没头发,他的人头就要没了。

事实自然不会如此,不然满清那些秃头的王爷首先就要被斩。

首先,如果你是半秃,不是全秃,问题不大。

满清规定只是必须剃发加上留辫子,并没有约定辫子的长度。

所以,不是全秃的人,只要将前额和两侧的头发剃光(好心疼啊,本来就没几根毛),再在头上象征性的梳个辫子就行了。辫子再短也没有什么关系,只要有了就行。

自然,这种半秃的人也要去当地政府报个备,说明自己确实是秃头。

自然,如果是乡民不进城,就问题不大,没什么人去管你。

虽然这样,但半秃的人一定要剃发加留辫子,这是缺一不可的,万万不能少。

剃发很容易,实在留不了辫子,拖个假辫子也能应付应付。

如果你不剃发,不留一个哪怕是象征性的辫子,你的人头一定不保。

其次,如果你是全秃,也有办法。

真的全秃了,官府能拿你怎么样?总不能直接杀了。

这样全国不知道要杀多少秃头!

如果你真的像光头强一样寸草不生,你必须首先去官府报备,说明自己的情况。

当然,不能自己一个人去空口说白话,还要邀请本地相对有名的几个人(诚实的乡民即可),写个东西证明你是秃子。

即便如此,如果证明你有反清复明的思想,官府一样第一个将你这个秃头抓起来斩首示众。

这一切直到满清末年,还是很严格的。

大家都知道,留美的幼童之所以被满清强制中断学业回国,就是有人剪了辫子。

而鲁迅在清末回到满清朝廷担任公务员(类似于教务处长),因为没有辫子,就花费高达4块大洋买了假辫子。而几个亲戚长辈发现他没辫子,立即不再来往,他惹上麻烦。

要知道,鲁迅回来的时候满清已经进行了新政,不再要求斩杀剃发者,只要要求务必再留法,不然公务员开除,老百姓罚款。

如果不是这样,鲁迅恐怕也就小命难保了。

这里多说一句,满清这个发饰就农耕民族来说,是愚蠢和荒唐的。

作为游牧民族,在马上作战必须留辫子,将前额和两侧的头发剃掉,不然一旦风吹,头发就会遮住眼睛,被敌人一刀砍死。

当年契丹人甚至日本武士,也都是类似的发型。

但作为农耕民族,拖着一根长长的辫子,严重影响干活,做什么都不太方便。

而且头发这么长,也必须经常洗一洗,不然就会发臭。长辫子还需要经常拆散了重编,种种情况都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

别的不说,洗头发就是大问题。

萨沙记得以前团队一起出差,我和1个男同事,另外是4个女同事。

当场经常赶国际航班,没个点,经常凌晨一二点才到酒店,草草洗个澡(当时在东南亚跑得多,不洗澡受不了),然后就得迅速睡觉,第二天七八点就得去上班。

搞笑的是,我们两个男人永远比他们的睡眠时间长。

为啥?她们要洗头发。

4个女同事有3个是长头发,洗头发再自然晾干基本都要1个小时左右。


萨沙


清朝虽然奉行“留辫”的国策,可对于秃顶和光头,这些发量较少的人群而言,其实也不需要有多大的担忧。

秃顶并不会有什么事,毕竟秃顶一般都是从前额到中心,两边和后脑勺的发量也不会太少,够编一条小辫子就可以了。

尤其像清朝前期的这种“金钱鼠尾”发型,除非是光头,否则有点发量的都不用担心编不了辫子,连带还省去了一月一次的剃头费用


至于光头嘛!也没什么事,只要光头者去联系乡里的长辈,让他们带着去里长那里说明情况,里长再带着去官府里备案,了解清楚即可。

再不济者也可以去做和尚,清朝皇帝还是很敬佛的,和尚也是光头,对这类人也不会有什么强制性的要求。

而如果不想做和尚又担心辫不成小辫子,那也可以,早在清朝以前就有假发制作了,唐朝社会对假发可以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了,几乎女子人人上街都顶着一头假发。

假发的制作工艺也流传到了清朝。 据清朝文学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就有提到某人的妻子很喜欢带假发。

既然假发可以给女子用,自然也就能给男子用了,秃顶或光头的人可以先去乡里报备一下,再带顶假发,编条小辫子就行了。



一贰一橙


剃发令

在中国历史上,满清可谓历代王朝忠的另类,其另类的原因在于,满清成功改变了自西周以来,历代华夏百姓的发型和服饰。在清朝,不按照清朝朝廷要求剃发、留辫子的,会被处死。而满清的这个政策无疑和中原百姓原有的观念产生很大抵触,为此,抗清战争因为满清的这个政策而延续了二十多年,时至今日,剃发易服依旧被视为清朝初年的三大暴政之一。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满清并不是第一个强制要求汉人百姓改变发型的王朝。在此之前,西夏皇帝李元昊为了让西夏实现“文化独立”,也曾颁布诏书,命令西夏境内的汉人百姓,在三天之内换成党项族的发型,否则格杀勿论,根据《西夏书事》等史料记载,当时西夏境内有不少汉人百姓因为修改发型迟延,而遭到李元昊杀害的。

李元昊和清朝统治者之所以要求百姓修改发型,其目的都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政令在民间的执行力度,并借此甄别出哪些人不愿意臣服自己。

但是,在清朝留辫子的政策中,存在着一个漏洞,那就是如果葛优、陈佩斯这样秃顶、光头的人,如果生在清朝,没办法留辫子,该怎么办?

剃发令的豁免人群

事实上,对满清统治者来说,剃发令是为了分拣出反抗力量而推行的一种政策。因此,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对于特定群体,是具备一定的豁免权的。

比如和尚自古以来都不留头发,满清统治者给了僧人免于留辫子的权利,同时,也免掉了道士剃发的义务。


此外,在戏子唱一些古代题材的戏曲的时候——比如《长生殿》(讲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清朝统治者也允许戏子穿汉服。

从这些不难看出,在推行剃发令的过程中,清朝政策的针对性很强。

因此对于因不可抗力而导致的秃顶和光头,既在主观上,并不打算对抗满清政令的这个群体,清朝也给予他们可以不留辫子的权利。不过,如同和尚、道士的度牒需要官府签发一样,秃顶、光头等人,也需要去当地官府将自己的情况报备一下。

假发的意义

不过,在我国古代,做官讲究官箴,地方实力派乡绅,也讲究风度,而这些,都涉及到形象问题——比如在唐朝,很多才子才华出众,但因为相貌丑陋,而没被授予功名。民间传说中,鬼王钟馗就是这样情况而愤而自杀的。


同样,在清朝,对于劳动人民来说,秃顶、光头并不影响种田牧牛,但是对于想考取功名或者当乡绅老爷的人来说,如果秃顶或者光头,无疑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不方便。

因此,他们会选择采购假发,然后通过瓜皮帽等工具,将形象营造出留有辫子的形象。


藤树先生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军入关时,多尔衮颁发“剃发令”,规定:只要是清军涉足的地方,无论你官职有多高,面子有多大,也不论你有多穷多可怜,一律削发整个小辫辫,不从者斩。满大街的口号就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个标准发式就是“金钱鼠尾”式:即把前颅、两鬓的头发全部剃光,后脑勺留下铜板大小的两片头发,编成两条长辫垂下。


清军令剃发匠担着挑子,在大街上巡查,见到留头发的男子摁住就剃,稍一抵抗,就有随从的官兵杀死,把头挂在担子的竿上,示众。

“剃发令”扩大的却是汉族官员

当时有个叫孙之獬的汉人,他家是山东淄川的,他在明朝当官。清军入关时,他就匆匆投降,巴结奉承以求升官发财。多尔衮为收揽人心,让他当了个礼部侍郎,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外交部等副部长。



孙之獬求宠心切,为了迎合清军,他剃了发,留了辫,穿了满服,高高兴兴去上朝。朝堂上,他昂首阔步走进满族大臣集团,满族大臣自谓高贵,高人一等,自然容不下他,都把他往汉臣那推。而汉臣恨他那露骨的阿谀奉承,联起手来不让他进圈,他只好站在满汉大臣中间,既尴尬又狼狈。他恼羞成怒,向多尔衮上了一道奏章,奏章中表示:满汉一家,都得剃发!

“有山东进士孙之獬,阴为计,首剃发迎降,以冀独得欢心。乃归满班则满以其为汉人也,不受。归汉班则汉以其为满饰也,不容。(《研堂见闻杂记》)。



多尔衮早有此意,他为了使汉人与满俗一统,把它作为彻底征服汉人的标志,准奏。当时汉族人认为把几千年的汉儒发式和盛唐袍服变成“鼠尾巴”小辫,这是对他们的尊严和人格的侮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汉人认为,去部分头发留那样的辫子有愧于祖先,宁死不从。此政策一出,原本已经降附的地区纷纷反抗,到处都有汉人和清军的厮杀,血流成河。当时民间流传“留发不留人,留棺不留屋”之语,也曾发生过抵抗剃发令的海州之战、镇江大屠杀、江阴虐杀、嘉定屠城等事件。


3年后,因孙之獬贪财卖官,被罢官,驱赶回山东老家。当时山东谢迁等人正起义,愤怒的民众把孙之獬五花大绑,摧残十多天,他全家老小百十口人全部被杀。孙之獬的头皮上被戮满细洞,人们争相用猪毛给他重新“植发”,最后还把他的嘴用大针密密缝起,肢解他,最终使其惨死。

光头拜顶怎么办

由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样的思想根深蒂固,对于专门去剃发留光头的人几乎不存在,所以大街上真的出现个光头也是天生的,或者有病头发掉光(和尚、尼姑除外,他们不受法令处分)。

那些拜顶,天生没头发的人,有没有“剃发令”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他们会去官府开一个证明,证明自己一直都是无毛没有办法。他们为了掩盖身体的这一缺陷,都会戴上帽子,帽子上缀上假的发辫。他们所戴的帽子有小帽、风帽、皮帽,尤以小帽最为流行。小帽的形制以六瓣合缝,缀檐如,因其形状与西瓜酷似,故俗称“西瓜皮帽”小帽夏秋用纱,春冬用缎;颜色以黑为主,夹里为红色。

整个清朝存在267年,而从1644年清兵入关到1799年以前,历时155年,留辫子的趋势都很缓慢。就算到了1799年蓄发最多时的人数不到留全发人数的三分之一。


小姐姐讲史


清朝满族入关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其中剃头便是改革内容之一。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无论大小,限十日之内剃头表忠。当时的口号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清军浩浩荡荡的剃头运动,看似简单,但要面临很多困难。不服者可以直接杀,那秃顶光头或者和尚道士又该如何解决呢?



第一,清朝要求剃头的原因

满族是一个尚武的民族,一般尚武民族都会剃掉前额的头发。如果在战斗过程中前面的头发披散下来会遮挡武士的视线,影响到作战效果。但汉语在当时属于一个尚文的民族,一般都会留着自己的头发。在清朝入关之前就已经开始推行剃发的政策了,政策明确规定“只留脑后少许,上下二条结辫以垂,除上唇胡须只留左右十余根外,其余都镊去。”投降的明朝人也要剃发,来表示对清朝的忠诚。清上台后,为了同化汉族,抹去汉族的文化传统,清洗反对满清的势力。就下令全国剃头,不剃头就要砍头,剃头运动由此轰轰烈烈的展开。


第二,秃头、光头或者道士怎么办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些人可能因为疾病或者遗传天生就是光头,没有头发。如果是这种情况,光头者需要和当地的政府上报自己的情况,而且需要同县几位德高望重之人的作证,这样光头就可以免遭“杀头”之刑法。其实秃头是不用太担心的,现在盛行的清宫剧,里面的太监或者王公贵族都是前半部分头发剃光,后半部分头发绑成一个大辫子。但实际并不是如此,清朝的剃头令规定的标准是将脑袋四周的头发全部剃掉,只在后脑勺留发一个铜钱的大小,梳成一根小辫子。这种发型叫做“金钱鼠尾”,如果头发留的大于一钱也是要处死的。秃顶的人大多都是额头或者头发的前半部分,正头顶或者后脑勺秃顶的很少见。后脑勺那一块的头发不受脱发基因的影响,现代人植发用的毛囊就取于后脑勺。所以,秃顶一般来说是不影响梳金钱鼠尾辫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和尚或者道士,他们可能会选择把细节的头发全部剃光,清朝有专门针对这个的法令。这个法令的内容是“儒从,僧道不从。男从,女不从。俗从,娼优不从。”和尚和道士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第三,金钱鼠尾发型的后续发展

清朝入关后带来的各种文化习俗都在和汉族的博弈,双方在后来也是相互妥协,其中就包括发型。在清朝前期,最常见的就是金钱鼠尾。但随着满人的汉化和监管的逐渐松懈,清朝百姓的“发量”不断增加,到清朝后期就出现了现在清宫剧中男子的发型。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男子多去辫蓄发,逐渐演化为当代人的发型。

清朝入关后在各方各面都想要宣誓主权,颁布了很多的政令条款。但命令并非是死的,给很多的例外情况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从这儿也体现出了中国人的智慧。


小镇月明


谢谢题主的提问。这恐怕是近期看到的最有意思的话题了。但细思极恐,尤其是粗略看了很多答友的分析后,不仅不敢苟同,更令人担忧的是:其中一些言论很可能是借此话题挑起新的民族矛盾甚至民族仇恨。根据个人掌握的资料,试着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清朝推行的“剃发易服”制度,目的是废除明朝及以往更早的发型,而不是为了留辫子而剃发。秃顶也不是明朝的发型,因此并不存在所谓“由于没有头发而被杀头”的问题。

其次,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如果一个人确属先天性全秃,可由里人出具证明,而后由当地县衙颁发书面证明。即使谎称是和尚的,也必须出具有效的出家证明。否则一律按违反“剃发易服”制度处罚。

第三,即使属于秃顶也能落实剃发规定。所谓“秃顶”也只是秃头顶,后面还是多多少少有头发的。说白了,只要有一点儿够留辫子的些许头发就够了。实际上,关于剃发和发型,很多人都被清宫剧误导了。

第四,对于光头,也是有一些办法的。比如,如果愿意的话,可以选择出家当和尚。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戴假辫子的方法来解决此问题。溥仪在他的《我的前半生》中就有相关的记载。可见在清朝,找人制作一条假辫子应该不算什么难事。

最后,希望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要借助此类话题,恶意挑起满汉之间甚至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也不要抱着狭隘历史主义的片面思想过度解读历史甚至歪曲历史。

以上个人观点难免肤浅偏颇,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我是漫步世界遗产,斧正更多拙作,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谢谢。











漫步世界遗产


古代的游牧民族喜欢剃头留小辫子的原因很好玩,因为北方寒冷缺水,不方便洗头,但是人又喜欢出汗,如果活动完了,不及时清理头发上的汗液,时间长了长头发就容易起怪味,长虱子,所以北方的游牧民族男性都习惯剃头,秃头方便清理卫生。


为什么留辫子的原因是,游牧民族大家平时都住的比较稀疏,所以大家就约定同一个部落,统一在头上的某个特定位置留一缕头发梳成辫子当记号。这样在草原上,两个陌生人遇见,只要看辫子的位置就能互相确认对方是不是自己部落的人。

满清人早期入关的时候,所谓的剃头就是几乎把头发全部剃光,然后在后脑留一个茶盖大小的头发编成辫子就行,远不是现在大家看电视里面那种,只是把脑门剃光后面拖一条大辫子。


清朝的人头发越留越多,也是满清人入了汉地以后,开始追求美感,但是又不敢废除老祖宗的规矩,找到的折中,就是咱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种清朝发型。

在清朝,关于发型的问题其实代表着一个人是否臣服满人,满清用这个来测量大家是不是真心接受自己。


要是秃顶了,只要在还有头发的地方留个小辫子即可,关键是确实不是想反抗清朝。要是全秃,可以找官府备案一下,天生缺陷没有头发,官府也不能强求。


发型只是外在,关键是是否真心臣服满清。


西山讲历史


剃发留辫,是清朝统治手段的一部分。

清朝统治者希望通过“剃发留辫”来摧垮汉人的民族精神,保证满族不被汉族同化,维持满族的统治地位。历史证明,这一措施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完全毁灭了汉族的发型服饰传统,汉人已经完全接受并习惯了。到清朝被推翻、民国建立时,剪掉辫子这一符合时代潮流的举动,在民间还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足见“剃发留辫”政策对汉族的影响极其深远。所以,当前,对蔡英文等人篡改台湾历史教科书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按照“剃发令”的要求,所有男子脑袋前半部及两侧的头发都要剃光,然后在脑后编成辫子。

(满清规定的发式)

《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汉人成年之后,除了必要的修剪,是不能随意剃发的,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

(明朝男子发式)

“剃发令”激起了汉人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当然的导致了清军大面积的屠杀以致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的高压政策下,最后还是剃发留辫了。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

题主在问清朝一律要留辫子,那秃顶和光头的人怎么办?我在想,清军也不至于见光头就杀吧!

其实到最后,不论长短粗细,只要留了辫子就算合格。秃顶多少还是有一点点头发的,也能过关。光头呢,只要到当地衙门开个证明了盖个章就可以了。

不过,和尚和道士还是可以保留原有发型服饰的。

一句话,剃发留辫是清朝维护统治的一个手段,对于秃顶和光头,其实也没有那么较真,天生如此,或者病灾致此,也是没有办法的。因为,统治者要的是一个态度。


听海夜读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而满足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清朝的女真族,也就是说满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两次建立王朝的民族。满族人不论男子还是女子均穿袍服,又因满族分为八旗,故又称“旗袍”,除了服饰,他们的发型也是十分的有特点,女子盘旗头,男子多留长辫子。

在汉族是没有留辫子的习俗的,古代汉人受儒家文化影响,信奉,“体之发肤,受之父母”对自己的身体十分爱惜,如果私自剪去头发,被视为是不孝敬父母的表现,因此有不剪发的传统,汉人不论男女,从出生起都会将头发留起来,如果头发过长会选择用簪子挽起来。

在满族入关的前期,要求辫子能穿过铜板的孔,称之为“金钱鼠尾”辫,到了后期要求有所放宽,就是我们常在电视上看到的种样式,前半部分多半是剃光的,只留下后边的头发编成发辫。 在“剃发令”发布的前期,不光对头发要求严苛,连那胡子都有要求,不论老少,胡须不能过长,只能留唇部以上的,否则会影响美观。

“剃发令”的存在不仅是对汉人形象的一种强制改造,更是一种政治手段。满清的统治者是想从文化思想上进行全面的统治,包括后期大兴的文字日,也是为了达到这种巩固统治的目的。 在满清攻入中原的时候,每次攻下城池必然会直接推行剃发易服的制度,如果有不服从命令的,会直接采用铁血手段,杀了了事。 在明清战争相持阶段,有一个叫做张春的将领,写了降书,却因为始终不肯剃发,最终被囚禁而死。

受到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满清推行的剃发令并没有那么容易实施。虽然困难重重,但是统治者却铁了心地将它实施到底。这也就导致了满清在入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将政局稳定好。有些已经投降的士兵,会因为剃发的原因直接反戈相向,反抗剃发的人民遍及中原大地。 “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事件都是因为“剃发令”而起,当时官府发布的命令是,“若有一人不剃发,则全家连坐,若有一家不剃发,则全村连坐,若有地方乡里不愿剃发者,直接问罪知县”。

清朝的统治者就是采用这种强制的高压手段,将剃发令实施到底的。 在这个事件中,即使是被尊为儒家正统的孔子后人也不得幸免,就算是在这种高压手段的控制下,也整整用了几十年才将这一个政策推行到底,推行这一政策所用的时间,几乎占据了满清统治时间的1/4。

而其中那些始终不可肯不愿意剃发易服的人,要么毅然赴死,要么携家出逃,要么直接入庙修行。

当然也有一些例外的,比如说有一些人原本就是秃头。这些人相对来说算是比较“好命”的,因为在“剃发令”下,无发可剃,自然也就没什么心理负担。如果是只有部分秃顶的话,那就根据要求,修理称“金钱鼠尾”的样式。如果不愿意,也可以直接全部剃光,遁入空门不理俗世,清朝统治者对这一类自然也不会强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