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回事,86%研究人员对科研产出持怀疑态度?

作者 | 倪思洁

研究生小明正在痛苦地阅读文献——发愁的原因很多:英文看着真费劲,明天组会说点啥,自己的实验失败了找不到原因,明天导师要发飙了……

看着看着,他竟然觉得,自己眼前的这篇论文都不一定是对的!

与此同时,小明的导师也在痛苦:论文真难发,学生真难带,职称真难评……咦,难道别人的成果,就如数据展现出来的这般成功吗?

这不怪他们,最近一项关于科研信任度的调研显示,86%的科研人员会对他们看到的科研产出持怀疑态度;37%的受访者认为,可信的科研产出只有一半甚至更少!

不信的话,你是否八卦过这件事:

咋回事,86%研究人员对科研产出持怀疑态度?

讨论过这个人:

咋回事,86%研究人员对科研产出持怀疑态度?
咋回事,86%研究人员对科研产出持怀疑态度?

……

总之,学术不端一茬又一茬,撤稿风波一波又一波,奇葩论文一把又一把。不管你有没有感触,反正不少搞科研小伙伴都开始长心了。

他们会在看到一个产出后,本能地反应:

“经费来源会使研究存在偏见,这些信息有没有被披露?”

“不熟悉这本期刊,不确定同行评审是什么样子,审稿人是如何选择的?”

“实验明明设计地不好,一些分析非常可疑。”

……

基于这种现状,今年5月,爱思唯尔对3133名科研人员做了调研。

所有被调研者都被问到同一个问题:

“在您上周遇到或者阅读的各种科研产出(包括数据、代码、图形、视频、论文、预印本、其他文章)中,您认为有多大比例是可信的?”

他们得到了这样的结果:

只有14%的科研人员认为自己在接受调研前一周读到的科研产出是全部可信的。

咋回事,86%研究人员对科研产出持怀疑态度?

与国际平均情况相比,中国的科研人员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科研产出。

调研显示:

中国质疑科研产出的科研人员比例为75%。

美国相对较高,会质疑科研产出的科研人员达到93%。此外,俄罗斯为90%,德国和日本为86%,韩国为88%。

咋回事,86%研究人员对科研产出持怀疑态度?

受访的科研人员认为,科研产出不可信的根本原因在于:低质量的同行评议,缺乏审查,不确定内容是否经过同行评议,误读和研究方法存在缺陷。

对科研产出存疑的受访者又被问到:

“当您对阅读和获取的研究成果不是非常信任时,通过使用以下哪些方法来应对?”

调研结果如下:

咋回事,86%研究人员对科研产出持怀疑态度?

果然,聪明的科研人员是有自己的办法的,仔细检查材料和数据!

不过,这些做法虽然让科研人员“安心”了,但也增加了搜集科研产出时的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

爱思唯尔今年开展的另一份调研关注了“科研人员究竟花了多少时间来搜集和阅读论文”的问题。他们推测,文献搜索时间的增加与科研人员对科研产出信任度的降低有很强的相关性。

调研显示,相较于2011年,科研人员每周搜索文献的时间增加了11%,每周阅读文献的时间减少了10%左右。

咋回事,86%研究人员对科研产出持怀疑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调研中,中国再次与众不同。中国科研人员在文献搜索阅读时长方面,实现了“

逆生长”。

与世界趋势相反,从2011年到2019年,中国科研人员平均每周花在搜索文献上的时间从原先的6.18小时降低到5.54小时,阅读时间则从原先的7小时增加到7.24小时。

咋回事,86%研究人员对科研产出持怀疑态度?

研究推测,这可能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现在中国科研人员工作时间较长,比方说欧洲一周的平均工作时间是40.2小时,而中国一周的平均工作时间是49小时。二是如今的中国科研人员比过去有了更高的英语水平。

其实,在科学研究中,质疑本不可怕,科学本来就是在质疑和被质疑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但是如果这种质疑发展为一种信任危机,恐怕整个科学界都要警醒了。

科学王国的基本通货是承认,承认带来信任,信任促成更多的承认。

每位科研人员手里都握着一张科研信用卡,透支信任不仅会伤害自己的学术生命,也会伤害别人的工作效率。

最后,可能有人要问,大家对科研产出都存疑,本项调研结果凭什么就一定是可信的呢?

这里,小编放出调研背景,请各位读者自行判断,各抒己见。

科研的信任调研:

咋回事,86%研究人员对科研产出持怀疑态度?
咋回事,86%研究人员对科研产出持怀疑态度?

针对搜索和发现活动的调研:

咋回事,86%研究人员对科研产出持怀疑态度?
咋回事,86%研究人员对科研产出持怀疑态度?咋回事,86%研究人员对科研产出持怀疑态度?

合作事宜:[email protected]

投稿事宜:[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