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種常見鳴蟲與所用葫蘆詳解

人工孵育之蟲使鳴於冬者,有蟈蟈、扎嘴、油壺魯、蛐蛐、梆兒頭、金鐘等六種,所用葫蘆皆不同。其所以不同,乃因其生活習性、身材大小有別。故言葫蘆當自言蟲始。

一、六種鳴蟲及所用葫蘆器型詳解

六種鳴蟲可分為兩類。蟈蟈、扎嘴餐風露飲於叢草之間,求侶覓食於枝柯之上,不妨稱之為“緣枝類”。油壺魯等四種,夏末蛻衣於亂草瓦石之底,秋涼藏身於土穴石隙之中,不妨稱之為“穴居類”。

1、緣枝類

緣枝之蟲,高離地面,依其習性,容具宜有綽裕空間,故葫蘆腰多偏上,且任其中空,不墊土底。正因其中空,故口上只安體質極輕之有孔瓢蓋,不加框子及蒙心,以免頭重腳輕,容易傾仄。瓢蓋更具備有利發音、便於更換等優點。葫蘆口內設銅絲簧,以防蓋脫蟲逸。此一設施,亦唯蟈蟈、扎嘴有之。至於葫蘆尺寸,蟈蟈大故大,扎嘴小故小,其造型則基本相同。

蟈蟈

字書曰絡緯。絡緯實為蟈蟈一類鳴蟲之總稱,包括扎嘴及南方之紡織娘等。

明劉侗《帝京景物略》稱:“有蟲,便腹青色,以股躍,以短翼鳴,其聲聒聒,夏蟲也,絡緯是也。晝而曝,斯鳴矣。秸籠懸之,餌以瓜之瓤,以其聲名之,曰蛞蛞(發音kuò)兒。”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曰:“少年子弟好蓄秋蟲,曰蛞蛞。……此蟲夏則鳴於郊原,秋日攜來,懸籠窗牖(發音yǒu,意為窗戶)。以佐蟬琴蛙鼓,能度三冬。以雕作葫蘆,銀鑲牙嵌,貯而懷之,食以嫩黃豆芽,鮮紅蘿蔔,偶於人稠廣座之中,清韻自胸前突出,非同四壁蛩(發音qióng,意為蟋蟀)聲助人嘆息,而悠然自得之甚。”按所謂“能度三冬”,未必是“秋日攜來”之蟲,而為人工孵育者。

蟈蟈葫蘆器型示意圖:

六種常見鳴蟲與所用葫蘆詳解

扎嘴

似蟈蟈而小,翼較長,聳而尖,南方稱之為“扎兒”。徐珂《清稗類鈔》雲:“扎兒全體綠色,長寸許,觸角頗長,前胸背綠色帶褐,翅稍短於體,上有凹紋如曲尺,發聲器在右翅,薄膜透明,略似小鏡,以左翅摩擦作聲。尾端有尾毛四。棲息草間秋日兒童多飼養之。”又曰:“乾隆年末,有貨扎兒於江寧之市者,鏤葫蘆為籠,蓋以玻璃而貯之,蓋來自糧艘,天津、德州之物也。”按扎嘴產自山東中部,實在德州之南。劉侗未言及之,因北京原無此蟲。

扎嘴葫蘆器型示意圖:

六種常見鳴蟲與所用葫蘆詳解

2、穴居類

穴居類四種鳴蟲,終其身不離土壤,所用葫蘆皆墊土底。腰多偏下,俾可與底之斜坡相接,否則有礙發音。墊底葫蘆,重心在下,故口上可以安框子及蒙心。油壺魯葫蘆粗於蛐蛐葫蘆,乃蟲之大小有別使然。梆兒頭葫蘆視蛐蛐葫蘆細而高,為防其逃逸。金鐘葫蘆又粗於油壺魯葫蘆,因每養必雙,且可兩隊雌雄同貯一器。

油壺魯

有:油胡魯、油乎盧、油胡盧、油壺盧等多種寫法,似蛐蛐而大。劉侗曰:“促織之別種三:肥大倍焉者,色澤如油,其聲呦、呦、呦,曰油胡盧。”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曰:“又有油壺蘆,當秋令時,一文可買十餘枚。至十月則一枚可值數千文。蓋其鳴時鏗鏘斷續,聲顫而長,冬夜聽之,可悲可喜,真閒人之韻事也。”

油壺魯葫蘆器型示意圖:

六種常見鳴蟲與所用葫蘆詳解

蛐蛐

即蟋蟀,亦名促織。劉侗曰:“考蟋蟀,《爾雅》曰:‘螒(發音hàn,意為蟲),天雞。’李巡曰:‘酸雞。’郭璞曰:‘莎雞,一曰樗雞。’《方言》曰:‘蚟孫,一曰蜻蛚。’《爾雅翼》曰:‘蟋蟀生於野中,好吟於土石磚甓下,鬥則矜鳴,其聲如織,故幽州謂之促織也。’按北京養田野天生蛐蛐,以善其鬥;蓄人工孵育蛐蛐,只為能鳴。前者入冬已老,甚難養至歲末;後者身孱牙軟,全無鬥志。

蛐蛐葫蘆器型示意圖:

六種常見鳴蟲與所用葫蘆詳解

梆兒頭

劉侗曰:“其首大者,聲梆、梆,曰梆子頭。”身材似蛐蛐而略小,頭部寬闊成三角形,向前突出,狀似棺木之前端,故南方稱之曰“棺材頭”。性野善躍,迅捷不易攫捉,其聲短促,無悠揚之致,故養者少而育者稀。

梆兒頭葫蘆器型示意圖:

六種常見鳴蟲與所用葫蘆詳解

金鐘

劉侗曰:“有蟲黑色,銳前而豐後,須尾皆岐,以躍飛,以翼鳴,其聲稜稜,秋蟲也。暗即鳴,鳴竟刻,明即止。瓶以琉璃,飼以青蒿,狀其聲名之,曰金鐘兒。”富察敦崇曰:“金鐘產於易州,……七月之季,販運來京。枕畔聽之,最為清越。韻而不悲,似生為廣廈高堂之物。金鐘之號,非濫予也。”北京秋日賣金鐘,多稱來自十三陵;實處處有之。喜群居,與蛐蛐大異。多在亂石中,或剌剌秧下,甚難獲得。捉者以去瓤西瓜扣如覆磐,夜置晨取,群聚其中,一舉可得多頭。

金鐘葫蘆器型示意圖:

六種常見鳴蟲與所用葫蘆詳解

二、鳴蟲葫蘆各部位詳解

平託

平託,一名底託,唯切去蒂柄之倒栽有之,用象牙、牛角或硬木圓片粘貼底部,使葫蘆直立不傾,兼起加固保護作用。如裁切較多,切口中空,則圓片宜起小臺,鑲入切口,有如榫枘相接。倘蒂部突出不高,則不必裁切,而用厚託挖凹槽以承之。平託之制,悉視葫蘆之造型而定。

葫蘆下半圓形部分為肚。蟈蟈、扎嘴葫蘆肚皆中空,油壺魯等四種葫蘆肚內墊土,統稱“墊底”。底有二十至三十度斜坡,斜坡高處與腰之內壁相接。中心微凹,略如圓匙。底用三合土(黃土、白灰面、細沙)墊成。墊前需篩細並加入水分,以捏之成團,搓之即散為度。如純用三合土嫌底太重,可用粗草紙潤溼後捏成團墊入葫蘆底,其上再墊三合土。墊底有特製工具,細木棍一端旋成馬蹄形,名曰“壓子”,用以按壓三合土,使結實成形並砑押光潔。底乾透後用孩兒茶(中成藥,兒童服用)煎汁涮過,染成深褐色,宛如多年陳底。

葫蘆收束細小處為腰,在肚之上。腰之內部空間曰“膛眼”。蟈蟈有大小不同品種,故膛眼出入較大。大者可容四指,小者只容二指。扎嘴葫蘆如小型蟈蟈葫蘆,膛眼約二指。油壺魯葫蘆膛眼一般為二指半,蟈蟈為一指半。梆兒頭葫蘆膛眼與蛐蛐同,隻身材較高。金鐘葫蘆膛眼可容三指至四指,寬大以適其群居習性。

自腰而上漸漸向外舒展部分為脖。葫蘆之長脖者曰“雁脖”。

自脖而上直到葫蘆口曰“翻”,言其向外翻出。脖與翻皆貴在線條柔婉,即所謂“活脖活翻”。翻之大小須與肚相稱,如小於肚,曰“虧翻”,如大於肚,曰“叉翻”,皆不足取。肚、腰、翻三者比例適當,曰“三停勻稱”,方是佳品。

葫蘆上所鑲圓圈曰“口”,六種鳴蟲葫蘆均有之,用硬木、象牙、虯角等物質旋制,膠粘牢固。清至民初時期口扁而薄,有時有稜(通“稜”)。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口尚肥厚,圓而無稜(通“稜”)。故據口之狀態可判斷葫蘆安口之時代。虧翻之葫蘆可用口順翻勢向上接出,名曰“接翻”。

蟈蟈、扎嘴葫蘆口內設銅絲盤成的螺旋形裝置,名曰“簧”。有此,葫蘆蓋雖脫落,蟲亦不致逸出,且可保護蟲之長鬚(觸角),不致因其伸出蓋孔之外而斷折。或謂銅絲顫動,可以發音,純屬欺人之談。油壺魯等四種鳴蟲葫蘆無此裝置。

瓢蓋

亦唯蟈蟈、扎嘴兩種鳴蟲葫蘆有之。裁切大匏,銼成圓片,鑽圓孔若干即成。製成後,染紅色或紫色,本色者尤為樸雅。瓢質輕而松,有利發音,真正養蟲家無不用此。其值甚微,卻大有講究。為使鳴蟲發音達到最佳效果,須不斷試用不同厚度、不同孔數(一般非五即七)、不同孔徑及孔聚、孔散之瓢蓋以求之。故一具葫蘆往往備數塊瓢蓋。善試用不同瓢蓋,能分辨音響之異並選用其最佳者,方是行家裡手。而誇豪鬥富,追求華美,用象牙作蓋,甚至將油壺魯葫蘆之框子、蒙心安裝到蟈蟈葫蘆之上,設非為賣與洋人,謀求高價,則與好龍葉公相去不遠矣。

亦稱框子,安在口上之圓圈,唯油壺魯等四種鳴蟲葫蘆有之。用料厚薄之變化與口同。

蒙心

為使蟲鳴聲聞葫蘆之外,框子之內鑲嵌圓形鏤空雕刻,名曰“蒙心”,或“蒙子”。此飾件唯油壺魯等四種鳴蟲葫蘆有之。蟈蟈、扎嘴葫蘆口上安瓢蓋,不用框子,故無法安裝蒙心。蒙心用檳榔瓢、象牙、玳瑁、虯角、黃楊、硬木、玉石、翡翠等材料製成。

葫蘆有囊護之,其名曰“套”。套可用錦、緞等絲織品為之,其高約與葫蘆口框相等。緣套口綴雙層薄綢兩片,細絛穿之,可抽緊挽結,以防蒙心及框子脫落。套牆有實納者,針密如魚子;有素緞繡花者,如用舊錦,尤為古雅。牆及底宜軟硬適中,太軟葫蘆難以立穩,太硬不便入懷。套裡及套口薄綢,大忌顏色鮮豔,水溼走色,沾染葫蘆,悔之莫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