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墓

李鸿章墓在合肥城东十五里的大兴集。当时的大兴集只是附近几个村落的商品集散地,又传是太平天国在合肥城外设的买卖街。

李鸿章墓整整修了十六个月,墓地的墓道用从英国进口的耐火砖砌成。1903年李鸿章去世以后,灵柩被运回合肥,葬于东郊的大兴集。


晚清名臣,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墓


李鸿章享堂原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建有大大小小房屋99间。取久久之意,碑额中间刻有“清故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太傅一等侯李文忠公神道碑”24个字。

大兴集不是李鸿章出生的地方,也不是他家祖坟所在地。李鸿章将自己的墓地选在这里,是因为他平生崇仰包拯。

1882年他还解囊白银二千八百两建包拯祠,且自撰碑记。当时包拯葬地就在大兴集,所以李鸿章墓址就在离包拯墓约300米的小夏郢村。


晚清名臣,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墓


本地民众通称李鸿章墓、包拯墓以及贴近的明朝开国功臣蔡国公张德胜墓(20世纪年代初,修筑铁路被毁)为“一里三公”。而李鸿章墓因兴修年代未久、又官位最高、规模更为宏大。

当地人民为了迎接1958年“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到来,兴办钢铁厂,李鸿章的遗骸被从墓地掘出。

“卖国贼”李鸿章的坟墓,很多人对他早已窥觑已久,接到上级指示后,当地高级生产合作社抽调了32个生产队的队长对李鸿章墓进行发掘。


晚清名臣,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墓


由于墓室非常坚固,一铁锤砸下去,不见任何反应。人们想用炸药将墓室炸开,但是炸药对墓室也不起作用。

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从几十米以外的地方,挖了一个地道,从下面钻进了墓室,才把棺材给拖了出来。

墓室里并排着两口棺材,分别是李鸿章和夫人赵小莲的。赵夫人的遗体依然保存完好,她身着华贵的衣服,就像在熟睡。棺材里的那条慈禧太后特赐陪葬的陀罗经被还是好好的,被人拿回去洗洗后盖了。


晚清名臣,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墓


赵夫人棺柩旁的一个小箱子里还有一个精致的木盒子。木盒被打开后,但里面放着两块金灿灿的“金砖”,有人用秤称了一下,重达30余斤。大家都认为这两块“金砖”一定是金子做成的,但经过银行鉴定,却发现是铜制成的。

李鸿章尸体因为层层棉絮包扎,保存尚属完好,他所枕的金元宝下还有一本册子,是他亲笔所写的自传。李鸿章身旁放着一副眼镜、一块怀表、一个拐杖,身下垫着七枚金币,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摆放着。

当时挖墓的人回忆说:“李鸿章穿着黄马褂的遗体保存完好。狂热的人们用绳子拴着遗体,将其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示众直至尸骨散尽。”(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