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离保卢斯只有30公里,为何没有营救成功

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离保卢斯只有30公里,为何没有营救成功

在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由于德军指挥上的盲目自信,导致保卢斯率领的第6集团军陷于苏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为了解救这支主力部队,德军以曼施坦因指挥的第11集团军为核心专门组建了一支顿河集团军群。但是,当曼施坦因前进到离保卢斯第6集团军不到30公里的距离时,他的部队再也动断不得,最终眼巴巴的看着保卢斯兵败投降。作为德军统帅部特别倚重的一名战将,曼施坦因为何没有达到战术目的呢?

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被困,曼施坦因负有很大的责任,组建顿河集团军群是德军对战前预估不足的弥补,也是曼施坦因对自己当初盲目建议保卢斯固守的追责

翻开二战历史,德军第6集团军的战史并不怎么辉煌,它从组建到灭亡仅仅30来个月,但它在德军闪击苏联的多次行动中承担着步兵进攻的主力。由于第6集团军先属于德军B集团军群,后归属南方集团军群,它的作战轨迹基本都在莫斯科以南地区,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时,第6集团军的名字随着保卢斯的投降而名扬天下。

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离保卢斯只有30公里,为何没有营救成功

但是,保卢斯指挥的德军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初期,却是可圈可点的,它不仅在进攻斯大林格勒中当排头打头阵,而且其进攻速度和战果一度让德军统帅部得意忘形,以至把进攻的装甲力量调到了A集团军群,这为保卢斯的被围埋下了伏笔。

第6集团军的被围是苏军发起“天王星行动”的主要目的,起初,德军统帅部并不以为然,凭借保卢斯的作战经验和几个外围集团军的助攻,保卢斯想突围易如反掌。尤其是当戈林承诺动用德国空军提供空中支援和曼施坦因豪言德军能成功占领斯大林格勒后,德国元首才下决心命令保卢斯不准撤退,并特别组建了顿河集团军群用以策应保卢斯。

但德军轻视了苏军的天王星行动打击规模,此役,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受到重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几近消亡,第4集团军伤亡过半基本丧失作战能力。如果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再被歼灭,德军的南方集团军群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离保卢斯只有30公里,为何没有营救成功

也是在这个紧要关头,曼施坦因既是对自己当初建议保卢斯固守斯大林格勒的担责,也是对重新组建顿河集团军群的信心提振,他以自己的第11集团军为核心迅速组成集团军群司令部,他从东向西展开进攻以策应保卢斯从东向西展开突围行动。

曼施坦因有心将第6集团军救出包围圈,保卢斯却三次轻易放弃突围的机会,这是战场环境的安排也是保卢斯的性格使然

实际上,自从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被苏军围困,他就开始在考虑自己的出路。作为曾经在德军总参谋部任副总长的保卢斯,从业务角度讲,他是个称职的高参,无论是参与巴巴罗萨计划的制订还是对苏德战场形势的把控,保卢斯都占有一席的话语权。

但是,自从德军统帅部对保卢斯委以重任,让他肩挑第6集团军指挥的重担时,他就有些力不从心了。从纸上谈兵到战场实战,虽然他经过法国战役,也在总参谋部有过基层和机关经验,但对于作战指挥还显得差点火候。基于此,当第6集团军被苏军围困以后,有三次机会让他与突围失之交臂。

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离保卢斯只有30公里,为何没有营救成功

第一次突围时机是苏军对第6集团军进行合围时,苏军的包围口袋还没形成,保卢斯完全有机会放弃所占的堡垒地区,并从此打开一条出路突出重围,这是保卢斯最有希望也是最容易突围出去的一次机会,但保卢斯因为犹豫不决和德军统帅部的命令,特别是戈林和曼施坦因承诺可以对斯大林格勒提供支援,从而使保卢斯内心有了指望。

第二次突围时机是曼施坦因顿河集团军群的救援行动。应该说,曼施坦因在营救保卢斯这件事情上是用了心的,只是苦于顿河集团军群缺乏有力的空中支援,德军统帅部是想曼施坦因发挥战场主动性能出现奇迹,但他也无三头六臂,并且还冒着被苏军围歼的风险一直向斯大林格勒推进,其前锋离保卢斯的部队仅有30公里距离。但让人奇怪的是,当曼施坦因命令保卢斯向他这个方向突围以形成东西夹击时,保卢斯却以缺乏燃油为由拒绝了。

第三次机会不叫突围,是苏军动员保卢斯战场倒戈,但他却表现出了宁死不屈的气节,也拒绝了苏军的好意,决心一战到底。但最终抵不住苏军的严重打击和低迷的士气以及饥饿和寒冷的侵袭,兵败投降。

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离保卢斯只有30公里,为何没有营救成功

保卢斯第6集团军的灭亡,既是德军统帅部指挥反复无常的牺牲品,也是曼施坦因等主战派将领推波助澜的结果

纵观二战德军入侵欧洲各国以及闪电战的作战基础,除了德国元首疯狂的称帝野心外,其反复无常的指挥和曼施坦因等主战派的推波助澜也有重要因素。

保卢斯作为二战德军在战场首个投降的元帅,他内心对元首是忠心的,正是由于这份愚忠才使他不敢在战场上自作主张,当第一次他想趁苏军对第6集团军还没合围之前撤退战场时,元首一口回绝了他的要求,以至在第二次曼施坦因要他迅速突围和第三次苏军劝降时,他脑海中还有元首命令宁可战死也不准撤退的影子,这是保卢斯的悲哀也是第6集团军的不幸。

保卢斯是名职业军人,参加过一战,但由于战绩平平一直不被重用,直到1935年接替古德里安担任机械化部队司令鲁茨的参谋长后,他才受到陆军武装部队局的赖歇瑙的关注,从此平步青云。1942年12月3日,也是在时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的赖歇瑙推荐下,保卢斯才正式接管德军第16集团军的。

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离保卢斯只有30公里,为何没有营救成功

但是,保卢斯的犹豫性格和感恩的心不足以使他能指挥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第16集团军名义上是他掌管,实际上兵权却在元首手上,加上曼施坦因等都将16集团军作为进攻斯大林格勒的主力,宁可战死也不准撤退最终成了保卢斯身上的一具枷锁。直到耗尽最后一丝战力后,保卢斯才失去了最后的希望,看清大势已去投降了苏军。

通过上述分析看出,保卢斯并不是不愿意与曼施坦因的救援部队东西夹击形成汇合,而是他已经精疲力竭再无战斗力可言。而对于曼施坦因的救援部队来说,虽然前锋离保卢斯的部队只有30公里距离,但它同样面临空中支援不足和兵力分散以及侧翼暴露的危险。对于曼施坦因来说,他出力了但没有尽到全力,而对保卢斯来说,没有撤退,是他从军人的角度忠实地在执行统帅部的命令;投降苏军,是他从战场形势的判断,依靠德军的后援成了泡影,突围再无希望。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斯大林格勒战役》

精彩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