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迪士尼45公里|免票又恢復30元門票!30座古橋,600棵古樹,值


免票一週去了韓湘水博園,感覺超好!即使恢復30元門票,那也絕對是物有所值的!韓湘水博園位於上海閔行區馬橋鎮彭渡村。被稱作園區三個【老古董】的古橋、古樹、古建築,是韓湘水博園的三大核心看點。園內有30餘座明清古橋,600多棵百年以上古樹名木,眾多的古建築。可以說,古橋、古樹、古建築,這三個【老古董】共同構成了這座古典文化園林的特色鮮明。

從園區鎮園之寶,“千年古樟樹”一側的景區小門進去,韓湘水博園第一個【老古董】——古石橋就粉墨登場了。豁然開朗的空間,這裡簡直成了一處天然的古石橋藝術博物館。橋連橋,曲橋連拱橋;單孔、三孔、五孔石拱橋;平橋、連廊橋,橋橋不同,風格各異,韓湘水博園被譽為上海第一古石橋藝術博物館果然名不虛傳。

韓湘水博園【核心景觀中的核心】就是韓湘橋。這是座五孔石拱橋,屹立在黃浦江岸取水口。這裡是上海一級水源地保護區,保護這裡的生態環境,是建立韓湘水博園生態保護區的根本原因。建於明代的朱家角放生橋被譽為“滬上第一橋”,是上海第一大五孔石拱橋,韓湘橋僅次於此橋。目前,韓湘橋正在修繕,還是禁區。近在咫尺的浦江景觀帶也在緊鑼密鼓建設中。相信過不了多久,曾被譽為“韓倉”的倉儲重地,必將重現昔日的繁華。


行走間,前面一座明清石拱橋吸引了我。含碧橋,一座單孔石拱橋,其特別之處是:一般單石拱橋的“拱”是半圓形的,可它的“拱”卻是五等邊的多面體,從遠處看就像鑲嵌了一枚古錢幣。此橋還有一個關於石匠歷盡艱辛,找水、築渠、造橋,解決村裡土地乾涸,引來活水的動人故事。十年拼搏,終見甘露,人們在石橋上歡呼雀躍,橋下流水在綠樹的掩映下,一片翠綠,像含著一塊碧玉,晶瑩剔透,含碧橋也由此得名,並以此頌揚石匠的功德。

九曲十八彎,漫步曲橋,我明顯地感覺到腳下時空的變化。昔日才子佳人鵲橋會的場景,彷彿就在眼前。除去30座明清古石橋,配合景區佈局的需要,園區還另修建了20多座仿古石橋。每一座古石橋的背後,都曾有過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

含碧橋的兩側與曲橋相連,曲橋的另一側又分別與其它的石拱橋相連。從高處俯瞰,這拱橋兩端的曲橋,就像張開尾翼的春燕,動感十足。仔細查看,你會發現:曲橋的很多石板都是顏色、新舊不一的。據園區管理人員介紹:這是因為很多石材都是從廢棄的老石橋拆來的,還有的是從民間徵集來的,然後再一塊塊地運來、拼接組裝,整個過程都是異常艱難的。古橋不語,行者思之,百年後它們的命運又該怎樣呢?


龍華港橋,這是園區唯一一座不規則、橋體扭曲的仿古橋。它原來坐落在龍華港,舊稱百步塘、白婆塘。龍華港原址在黃浦江進口,在龍華寺東面白婆橋分成兩個支流,其中一支過現在的龍華鎮路,經蒲匯塘、虹橋鎮,西進七寶、莘莊、泗涇,到北經新涇港,最後入蘇州河。在當初,這是一座交通疏解功能十分強大的石橋,對地區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園區眾多的古橋,讓我滯留了兩天。老劉在這不可能把它們全部濃縮在十五六張照片裡。除上述古橋,印象深刻的還有明末的醒獅橋,原名太平橋,現在的名字是為了紀念抗戰勝利重新起的名;此外,還有香涇橋、豐澤橋、萬金橋、外婆橋、吟春橋、感恩橋等等。像韓湘水博園這類人文色彩厚重的古典園林,要抱著清新淡雅的心態,不能著急像趕集似的,漫遊、細看,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

無論是醒獅橋,即或是原來的名字太平橋,這些都是人們對美好事物的一種期盼。眼下的平安橋也是如此,姑且就不贅述了。石橋一般都給人生硬之感,很少細細打磨。而這平安橋卻是精工細作,手摸之處都顯光滑。可惜的是,這平安橋上兩側石柱上的十二生肖石雕被毀近半,它連自身的“平安”都無法保障。


“香涇橋”,這是一座與茉莉花,與乾隆爺相關的石拱橋。傳說鄉紳為迎接乾隆爺南巡,建得此橋。時逢茉莉花瓣飄落的季節,乾隆皇上登臨此橋,見滿天飛舞飄落的茉莉花瓣,花香四溢,頓時龍顏歡喜,欽賜此橋為“香涇橋”。我對這類“導遊故事”向來只是聽之一笑,雖然不信,但也聽之受用:畢竟我也登臨了“香涇橋”,雖沒看到滿天飄落的茉莉花瓣,但這級別也是無人可比,畢竟是皇上專享的待遇啊!

文章開始,我曾說韓湘水博園有三個【老古董】,是這裡的核心景觀。第一個【老古董】古石橋已經說完。現在用兩幅照片,說第二個【老古董】古樹名木。入園區正門不足百米,一棵粗壯的古香樟樹突現眼前,這就是號稱“上海第一香樟”的千年古樹,也是韓湘水博園的鎮園之寶。主幹高達18米,胸圍近7米,需要4個大人才能合抱起來。

除了【上海第一香樟】,園區百歲以上的各類古樹名木多達600餘棵。眾多的古樹集於一隅,令我驚訝!儘管是異地移栽過來的,但全部成活,這韓湘水博園地靈水秀的魅力也可見一斑了。這讓我不禁想起,園區外面江川路沿途的情景。一條不起眼,但較寬敞的普通道路,唯一讓我感興趣的是,道路兩側茂盛的香樟樹,其粗壯的身材不亞於水博園內的古香樟。如此的車流環境下,能生長並形成如此濃密的林蔭大道,令人驚歎!


在韓湘水博園,你總能看到灰磚、紅柱、黛瓦、斗拱的仿古建築,這就是園區第三個【老古董】古建築了。其實,園區的古建築從你剛入園,就已經開始了。走過古香韻味十足的門樓入園口,左側就是一排淡墨典雅,唐代風格濃厚的古建築,這是“浦江書院”。您有雅興,儘可以入內揮毫潑墨,以文會友。進得古石橋展示區,“醒獅橋”一側,就是園區最具唐代風韻,屋簷高挑鬥拱仿古建築。

“醒獅橋”一側的屋簷高挑鬥拱建築,這是園區最具代表性的唐代風格仿古建築。韓湘水博園的仿古建築,很多都是用收集來的一些老物件建造的,儘管是仿品,但這也有個“低、中、高”仿之別,細部看點還是很多的。我曾在小景區入口旁的小茶座小憩,那的小天井,沿天井修建的木圈座,都很有情調。天井四周的木窗,天井池塘的游魚,舒緩的音樂,孩子在此也安靜了許多。古香韻律,彷彿讓這裡的一切都變得慢了下來。

漫步廊橋,不禁讓我細細品味韓湘水博園的前世今生。既有歷史,又不乏神話演繹,韓湘水博園的人文意味還是很濃厚的。水博園所處的地理位置,是原來一個叫韓倉的小村莊,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被合併,變成了現在的彭渡村。韓倉的來歷,還要追溯到唐朝。唐朝大文學家韓愈的侄孫韓湘,自幼喪父,後由韓愈撫養成人。《唐書宰相世系表》有記載,韓湘功成名就,曾官拜大理丞相。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也證實了韓愈與韓湘的關係。


黃浦江流經“彭渡村”段是西東走向橫流的,所以此段的黃浦江也被稱作“橫浦江”,這裡後來也成了黃浦江第一個糧食倉儲之地。“倉”成了這一區域的重要地理符號,這類似於江蘇的太倉。韓湘老而辭官,隱居倉儲之地,也就是現在的韓湘水博園一帶,之後人們稱這裡為韓倉,韓倉村也因此得名。徜徉在古戲廊橋,幻想昔日的景象,韓湘成了韓湘子,不盡的風流仍在繼續。

我猛然醒悟。這是兩個基本歷史脈絡,我開始對韓湘水博園刮目相看了。脈絡一:韓愈——韓湘——韓湘子;脈絡二:倉儲之地——韓湘——韓倉——韓倉村——彭渡村。文學創作源於生活,若以上曾是真實的歷史生活記載,即或是傳說中的歷史,那也是歷史的一部分。那麼由“韓湘”變成“韓湘子”,由“人”最後變成“神”,就成了徹頭徹尾的“八仙”神話了。遊歷韓湘水博園,藉助於“韓湘”到“韓湘子”的“封神”演繹,神話仍在繼續。

“浦江魂”,八十噸的“水衝石”。用它來承載春秋時期,春申君開挖大黃浦的精神寄託,這份厚重也許只有世代生於斯長於斯的黃浦人,才知曉它的分量。對於一個外埠人,我只想知道:把這麼重的石頭運到這裡,他們是怎樣做到的?登高遠眺,一艘巨輪正在浦江上行駛,我找到答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